必修1 分子與細胞

2022-11-30 00:39:04 字數 3426 閱讀 3177

本模組目標概述

本模組的內容包括細胞的分子組成,細胞的結構,細胞的代謝,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五部分。

通過本模組的學習,學生將在微觀層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質。了解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的統一性,細胞生活中物質、能量和資訊變化的統一, 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生物體部分和整體的統一等,有助於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學習細胞的發現、細胞學說的建立和發展等內容,有助於學生對科學過程和本質的理解。

1.1細胞的分子組成

(1)學習要求

(2)教學建議

本部分內容是從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系統,介紹組成細胞的蛋白質、核酸、醣類、脂質等有機物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在本部分內容中,蛋白質和醣類是重要內容,教學中要注意突出。本部分內容的學習一般安排在高一的第一學期,由於學生的化學知識相對較少,尤其是有機化學的知識幾乎空白,給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對此,教學中應給予注意。

教學中要注意把握教學內容的難度與廣度。如,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的問題,只要求學生明確碳原子與其他原子能形成4個化學鍵,可以形成長的碳鏈、進而能形成以碳鏈為基本骨架的有機化合物即可,不必補充更多的化學知識,但要讓學生重點理解c元素對於生命的重要意義。再如,核酸的結構和功能,只要能說出核酸的元素組成、基本結構,說出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聯性即可,不要在分子結構等方面補充過多內容。

教學中要重視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物質的結構和功能。聯絡學生生活實際,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學習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時,可從食品的成分入手進行分析,既能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能加強氨基酸、多肽、蛋白質等基本概念的認識;學習核酸的結構和功能時,通過對dna指紋法在案件偵破工作中的重要用途,激發起學生對核酸強烈的學習慾望。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比如說靈兒氨基酸片真的很「靈」嗎?通過學習、討論、交流,更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還可以創設以下問題情境:為什麼人們常說 「人是鐵,飯是鋼」?

為什麼食物中應新增必需氨基酸?為什麼脂肪類食物攝入應適量?等等。

學生對這些內容都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如果教師能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將有助於增加教學的親和力。

教學中還可充分利用相關科學史的內容,對學生加強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教育。如,學習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內容時,可以介紹科學家人工合成蛋白質的過程,其中既有科學方法,又有科學發展的曲折歷程,更有科學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對學生也是一種情感教育。又如,教師組織學生總結蛋白質的功能後, 提出科學家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哪些促進作用呢?

科學家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研究進展怎樣?有哪些新的成果?等問題,再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或上網查詢等方式,使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學習空間更加廣闊。

在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醣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實驗教學中,既要認真領悟實驗原理、規範實驗操作,同時重視將驗證性實驗轉化為**性實驗。教師可以提供有關的生物組織材料,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實驗材料進行實驗研究。也可以按課題進行研究,如「洋蔥根尖細胞含有脂肪嗎?

」等等。

1.2 細胞的結構

(1)學習要求

(2)教學建議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在整個生物知識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本部分內容是以細胞為主線,其中細胞學說建立過程以及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是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關注。

在本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搭建自主學習、**討論的平台。如在學習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時,可以通過比較顯微鏡下「氣泡」與「細胞」的差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事先利用顯微拍攝技術,形成靜態影象或動態影像,讓學生判斷,把學生帶入到細胞邊界的研究氛圍中去。

從「工廠的生產程式」的分析,到利用模擬的方法,研究細胞內的分工與合作,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學習的效率。

對於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教學中應強調教學的直觀性。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特別是模式圖、細胞模型、影像資料等,直觀的展現細胞膜、各種細胞器以及細胞核的結構,使學生通過觀察理解細胞各部分的形態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其成分與功能。

教學中可以將體驗細胞發現、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作為主線,突出科學史和科學方法的教育,體現科學**的過程。科學史本身就是一則很好的教育素材。可以讓學生從科學史中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是乙個不斷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介紹細胞膜模型的構建、線粒體的發現等研究過程,在體會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教學中注意加強實驗和其他實踐活動。在使用高倍鏡觀察多種多樣細胞的實驗中,盡量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學生通過實踐認識不同生物的各種細胞,從而歸納出細胞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通過體驗用紅細胞製備細胞膜的方法以及用高倍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活動,在提高動手操作水平和使用顯微鏡技能的同時,學會選擇實驗材料、設計實驗過程、觀察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結論等科學研究方法。通過嘗試製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在了解模型的種類與構建模型方法的基礎上,分析科學家的建模過程,並親自體驗建構模型的過程。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參觀電子顯微鏡實驗室。

1.3 細胞代謝

(1)學習要求

(2) 教學建議

本部分內容主要介紹細胞的功能,是從細胞水平來體現生命系統的特點,說明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本部分內容中,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而atp和酶、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都與化學知識相互滲透,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光合作用》時,可指導學生分析光反應、暗反應這兩個階段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引導學生認識水和二氧化碳是如何轉變成醣類等有機物的,進而**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進行《細胞呼吸》教學時,要讓學生重點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弄清楚呼吸作用的條件、場所、過程、產物,以及兩種呼吸型別的比較等。結合生產實踐,要求學生了解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有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過程,不宜講得過深、過難。例如,卡爾文迴圈,三羧酸迴圈的內容不宜講述。

生物學知識與生產實踐、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因此,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聯絡學生原有的經驗。例如,學習酶的作用時,可以聯絡酶在釀酒、製醋、抗生素和胰島素的生產等過程中的作用,以及酶與人類遺傳病的關係等。又如,學習光合作用時可讓學生利用各種**去調查、收集農業生產上提高光合作用強度所採取的措施,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問題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過程分別是什麼?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農作物為何要合理密植?

如何提高大棚農作物的產量?結合細胞呼吸原理還可以設問:為什麼新疆的哈密瓜特別甜?

栽種莊稼為何要經常鬆土?地窖中儲存水果、蔬菜時為何要充入適量的氮氣?水澇為什麼會使小麥等陸生作物減產?

光合作用、細胞呼吸中能量的變化與atp和adp相互轉化有什麼關係?倘若教學內容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將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用學生的科學思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關於科學史內容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如學習光合作用研究史時,可引導學生體驗普利斯特里、卡爾文等科學家研究光合作用的歷程,從而認識到科學發展的艱難、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感悟科學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6章細胞的生命歷程

1 連續進行 的細胞,間期的主要特點是 a 出現染色單體 b 染色體數目增加一半 c 染色質變成染色體d 完成dna 分子的複製和有關蛋白質合成 2 在細胞有絲 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加倍發生在 a 中期b 前期c 末期d 後期 3 在觀察細胞有絲 過程中,分辨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的最佳時期為 a 前期b ...

必修1《分子與細胞》高考命題性知識彙總

關鍵語句 1.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能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為細胞所特有。2 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鮮重時 o c h n 乾重時 c o n h等。3 醣類 脂質 蛋白質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 h o,除此之外,蛋白質中還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還含n p。4 組成蛋白質的氨...

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綜合評價試題

一 單項選擇題 每小題只有乙個選項最符合題意,每題2分,共40分 1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 a 細胞b 組織c 分子d 系統 2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最明顯的區別在於 a 有無核物質 b 有無細胞壁 c 有無核膜d 有無細胞膜 3.人體肌肉收縮所需能量的直接 是 a adpb atpc 脂肪d 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