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報告稱中國養老不及格指數中兩個低於60分

2022-11-28 03:06:07 字數 4645 閱讀 9720

2023年02月24日 21:36

**:經濟網-中國經濟週刊作者:姚冬琴

《中國經濟週刊》聯合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課題組共同發布中國「老齡社會發展指數(2012)」、「養老金發展指數(2013)」、「醫療保障發展指數(2013)」。

【獨家策劃】

養老金的「三六九等」

**養老城鄉併軌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姚冬琴|北京報道

「人活著,錢沒了」,並不是一句玩笑話。老有所養,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美好願望,如今格外現實地擺在中國人面前。

截至2023年底,中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94億,2023年將達到2.43億,2023年將突破3億。

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去年表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十分迅速,態勢十分嚴峻。

更為嚴峻的是中國「未富先老」的態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大多數國家在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約為1萬美元,而中國僅為0.1萬美元。在中國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中,財產性收入僅佔0.

3%,更多的是靠子女供養。

2億人口要養老,中國準備好了嗎?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主任楊燕綏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老齡社會是科技推動和消費拉動型社會,國家在進入深度和超級老齡社會之前,應當做好三個準備:青年人口擁有人力資本、老齡人口擁有養老資產、老齡產業和養老服務體系完善。

然而,由楊燕綏領導的《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課題組提出的一項旨在評價老齡社會狀況和發展戰略的「老齡社會發展指數」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得分52.6,準備不足,尚不及格。

「在公共治理完善的國家,提前二三十年就要拿出應對老齡化的方案。」楊燕綏表示,中國存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雙重難題,且留給我們的準備時間非常有限。

關於養老金,目前,社會保險結構混亂,企業年金步履維艱,商業養老保險品種繁多,如同「霧裡看花」,消費者信任度不高。

從養老方式來看,超過9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以北京市「9064」養老規劃為例:居家養老的佔90%,需要社群提供養老服務的佔6%,入住養老服務機構的佔4%。

但養老服務體系和老齡產業發展不足,虛空著幾千萬就業崗位,中檔養老機構明顯供不應求。

「老齡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中國離「老而富足」卻似乎還很遙遠。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了養老金改革的原則,頂層設計已經開始,問題逐漸暴露,方案日漸明確。完成頂層設計,將政策變為行動,中國嚴峻的養老形勢將迎來轉機。

目前,中國老齡社會發展和養老保障現狀究竟如何?

《中國經濟週刊》聯合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課題組共同發布中國「老齡社會發展指數(2012)」、「養老金發展指數(2013)」、「醫療保障發展指數(2013)」。課題組組長、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主任楊燕綏兼任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等**部門專家委員會委員和國家社會保險標準委員會委員,是清華大學養老改革體制方案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她表示,與上一年相比,今年公布的三項指數均有所進步。

三大指數以「人均gdp的福利相關性」為原則,建立指標體系和計算方法。評價結果顯示,前兩項指數評價結果均為50多分,處於差等區間,只有「醫療保障發展指數」評價結果為62.7分,剛過及格線。

中國2023年或將進入超級老齡社會

老齡社會發展指數:「老年贍養能力」得分最低

老齡社會發展指數,意在評價在公共政策影響(如生育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公共服務政策等)下的老齡社會狀況和發展戰略。指數由人口老齡化、老年贍養比、養老保障、老齡產業和老齡人口紅利5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構成。

國際上通常認為,當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7%時,這個國家便已進入老齡社會,佔14%時即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佔20%時則進入超級老齡社會。據此測算,中國在1995—2023年間已進入老齡社會,約在2025—2023年間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之後,將以世界最快的速度,與西方國家同期在2035—2023年間進入超級老齡社會。「老年人口年均增速」(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或65歲及以上人口的年度平均增長速度)資料顯示,中國老齡人口一直持續高速增加,近兩年超過美國、德國和世界平均水平,有追趕日本成為老齡化速度最快的趨勢。

而按實際贍養比(實際具有贍養能力的人數和老齡人口的比例)測算,中國「老得更快」。老齡化社會發展指數中,中國「老年贍養能力」分項得分只有39.1分,處於差等區間,說明受收入分配政策、產業結構和就業狀況、社會保障及退休年齡等政策的影響,老年贍養能力很差。

尤其是,由於我國實際失業人口(特別是大學生)多、低收入人群大、退休年齡早,實際具有老年贍養能力的人數和老齡人口的比例情況更為嚴峻。2023年統計老年贍養比約為1:9(11%),而實際老年贍養比約為1:

5(20%),即5個年輕人就要供養1個老年人。

楊燕綏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如果從14~64歲的勞動人口中減去在校生、失業、低收入和提前退休的人數,中國在2023年即進入了深度老齡社會(贍養比約為5:1),可能在2023年進入超級老齡社會(贍養比約為2~3:1)。

中國老人靠什麼養老?與美國、智利、新加坡等國家不同,中國老人養老**、財產性收入較少,老年就業參與率較低(無法計算灰色勞動市場)。

2023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如下:依賴國家轉移支付的養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佔29.3%;依賴勞動收入的佔20%(主要是農村居民);依賴家庭成員供養的佔48.

8%;有財產性收入僅佔0.3%,農村老年居民的土地使用權和城鎮老職工的福利房產尚未形成養老資產。

西方國家的情況則非常不同。在芬蘭,老齡人口的收入中財政轉移支付的福利約佔15%、勞動收入約佔12%、財產性收入和資本利得約佔73%;在美國,財政轉移支付的福利約佔38%、勞動收入約佔34%、財產性收入和資本利得約佔28%;在日本,財政轉移支付的福利約佔48%、勞動收入約佔10%、財產性收入和資本利得約佔42%。這些國家的老齡已經擁有養老資產和一定的人力資本,依賴家庭供養的情況很少。

其實,中國農村老人擁有土地經營權,城市老人擁有福利房產(包括分房和購房),如何將其轉化為中國老齡人口購買老年服務和老年消費的能力,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挑戰。

楊燕綏介紹說,老齡社會是科技推動和消費拉動型的社會,是第一人口紅利向第二人口紅利的過渡社會。第二人口紅利來自老齡人口的就業能力、消費能力、投資能力、納稅能力及其所產生的經濟貢獻。

「德國、日本和瑞典等國家在進入超級老齡社會以後,老齡人口佔總人口的20%以上,其消費總額佔總消費額的比重為25%~30%,甚至更高,老齡人口高消費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拉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然而,中國、南韓和巴西幾個國家的相關比重則相對較低,目前低於10%。中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10%,但他們的消費水平遠遠低於社會平均消費水平。

」楊燕綏說。

2023年9月,***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下稱「***35號文」),旨在把服務幾億老齡人口的「夕陽紅」事業打造成「朝陽產業」。

但是,在楊燕綏看來,老齡人口目前的資產結構和消費能力對老齡產業和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制約作用;人口結構直接影響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建設。「老齡化社會發展指數」評價結果顯示,中國老年人口供養負擔較重(費率高、贍養比趨低),亟待促進就業,提高勞動人口實際收入,減少低收入人口,增加工作和養老稅費繳費年限,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探索以房養老,培育養老服務體系和老齡產業,改善老齡人口改善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這既是戰略問題,也是系統工程。

養老金難以養老

養老金發展指數:「待遇差」指標為0分

養老金是老年人日常開支的現金流。老齡社會的養老金結構,由消除老年貧困的國民基本養老金和改善老年生活的個人養老金構成。多數西方國家已經按照老齡化時間表完成養老金結構調整,累計養老**規模超過gdp總量。

中國養老金發展指數各分項得分有滿分,也有零分。總體來說,中國養老金制度安排呈現出「碎片化、欠公平和不可持續」的缺陷。但2023年該指數評價得分57.

3分,已經比2023年的52分有所進步。

去年10月底,***總理***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表示,我國大概有3億多人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2023年有累計3800萬人中斷繳納保費。

一邊是「未富先老」,為自己的養老狀況擔憂;一邊又有很多人拋棄社保,原因何在呢?

對於農村居民而言,**養老補貼水平低、個人賬戶儲蓄不保值、轉移攜帶不方便,難以有效發揮養老保障功能。2023年12月2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透露,當前中國城鄉居民養老金月人均只有81元。

對於城鎮職工而言,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20%、職工按照個人工資收入的8%來繳納養老保險費。因此,勞動報酬的多少與社會保險的繳費基數直接相關。企業養老保險繳費負擔太重,只好減少用工或者逃費;職工繳費佔個人工資的8%,至今不明確這是稅、費或儲蓄。

截至2023年,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記錄累計金額約有2.6萬億元,這筆錢本應通過運作產生收益,之所以成為空賬,是因為現在已經退休的人的養老金不夠發,只得挪用現在還不需要兌現的個人賬戶裡的錢。

對於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而言,源自2023年的退休金等於退休工資,不用繳費;從低工資到低退休金,至今工資漲了退休金也漲了,待遇比企業職工高,卻不繳費,自己理不直氣不壯。如今,各界呼籲改革,但才發現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中問題很多,簡單併軌前景不佳。

2023年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月平均支付額為1721元,年平均20652元,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7593元,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為43.39%。由於沒有最新資料,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統計年鑑(2012)》的相關資料,2023年統籌範圍內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金分別為2241元/月和2105元/月(不含補貼金額),均值與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之間的替代率為54.

79%。由此可見,企業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養老金替代率差為11.4%,按國際標準已嚴重超標。

導致指數中「待遇差」一項得零分。

談中國養老體制

2 統籌層次低。目前還沒有建立國家層面的統籌局面,絕大部分還是市縣級統籌,只有個別省份建立了省級統籌,養老保障制度的 適用性 和 便攜性 差,有關養老保險具體的改革方案 政策制度和 的調劑等問題都是由地方 決定,而各地在繳費和待遇標準等具體政策方面千差萬別,老工業區及一些經濟不發達的貧困地區收不抵支...

中國養老服務產業聯盟簡介

中國養老服務產業聯盟 由致力於養老服務的產業鏈相關產品的研發 生產 推廣 應用 合作的企事業單位自願組成。聯盟的宗旨是提供乙個交流 合作 創新的開放平台,對養老服務方面的優秀方案以及先進理念 技術產品進行集中推廣,同時推進物聯網技術產品在 智慧型養老 服務方面的廣泛應用和產業化,推進技術創新與產業集...

中國人為什麼稱孔子為聖人

人分四類 無才無德是庸人,有才無德是小人,無才有德是君子,有才有德是聖人。孔子既有才又有德,所以是聖人。孔子有才。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和儒家學說,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是治國 治家 修身的準則。他編撰整理的 詩 書 禮 易 樂 春秋 大學 中庸 是封建社會幾千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