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訓練七課外古詩詞默寫與鑑賞 教育

2022-11-19 04:09:03 字數 3521 閱讀 4750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為滿腹經綸的文人。為什麼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2023年就尖銳地提出:

「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也通曉議**的基本結構: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麼」。根本原因還是無「公尺」下「鍋」。

於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彙貧乏、內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公尺」。

一、記憶性默寫

宋以後,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

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

「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於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後,對於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

1.峨眉山月半輪秋

死記硬背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死記硬背被作為一種僵化的、阻礙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方式,漸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另一方面,老師們又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煞費苦心。其實,只要應用得當,「死記硬背」與提高學生素質並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李白《峨眉山月歌》)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於是看,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裡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

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後,教師與其他**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 2落花時節又逢君。

「師」之概念,大體是從先秦時期的「師長、師傅、先生」而來。其中「師傅」更早則意指春秋時國君的老師。《說文解字》中有注曰:

「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師」之含義,現在泛指從事教育工作或是傳授知識技術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長值得學習者。「老師」的原意並非由「老」而形容「師」。

「老」在舊語義中也是一種尊稱,隱喻年長且學識淵博者。「老」「師」連用最初見於《史記》,有「荀卿最為老師」之說法。慢慢「老師」之說也不再有年齡的限制,老少皆可適用。

只是司馬遷筆下的「老師」當然不是今日意義上的「教師」,其只是「老」和「師」的復合構詞,所表達的含義多指對知識淵博者的一種尊稱,雖能從其身上學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識的傳播者。今天看來,「教師」的必要條件不光是擁有知識,更重於傳播知識。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3.遙憐故園菊

(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4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5.晴空一鶴排雲上

[劉禹錫《秋詞(其一)》]

6巴山夜雨漲秋池。

(李商隱《夜雨寄北》)

7.僵臥孤村不自哀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8.河流大野猶嫌束

(譚嗣同《潼關》)

二、理解性默寫

9.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利用地點轉換寫行程的句子是

10.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以現在之衰來抒發時事之凋敝與人生之淒涼的感慨的句子是

11.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詩人借在戰場中開放的故園菊花,表達對故鄉親人的思念的句子是

12.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中抒寫戍邊戰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句是

13.劉禹錫的《秋詞(其一)》中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抒發詩人樂觀曠達的胸懷,表現奮發進取精神的詩句是

14.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以會晤的歡愉襯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轉化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15.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中用表達了自己雖然年邁體弱,但仍想守衛邊疆報效祖國的心願。

三、選擇

16.下列各組搭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秋詞(其一)》——劉禹錫——宋代

b.《夜雨寄北》——李煜——唐代

c.《峨眉山月歌》——李白——唐代

d.《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李益——唐代

17.下列對《夜雨寄北》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句中的兩個「期」字,先停頓後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親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

b.第二句中乙個「漲」字,富於動態形象,既寫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出詩人愁思的綿綿深重。

c.後兩句超越時空,把當前的時間推移到未來,以未來想象中的歡聚許諾親人,不僅是暫且寬慰自己,也是安慰親人。

d.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複出現,令人的思緒在現實和想象的時空之間徘徊不已,由此表達思「君」的深情,讓人覺得有點累贅。

18.下列詩句的朗讀停頓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

a.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b.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c.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d.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19.下列詩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何當共剪西窗燭(何時將要)

b.晴空一鶴排雲上(排隊到)

c.夜發清溪向三峽(出發)

d.應傍戰場開(靠近)

20.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對偶修辭的一項是(  )

a.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b.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c.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d.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1.下列不是詞牌名的一項是(  )

a.相見歡

b.天淨沙

c.如夢令

d.觀滄海

四、閱讀理解

22.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秋詞(其一)

[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是運用什麼手法表現的?

(2)秋天可寫的景物有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麼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

23.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江南逢李龜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1)「尋常」「幾度」各是什麼含義?在詩中有什麼作用?

(2)賞析後兩句詩的表現手法及思想感情。

2023年語文高考複習專題訓練 鑑賞古詩詞的表達技巧

鑑賞古詩詞的表達技巧 一 單詩鑑賞 1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夜發分寧寄杜澗叟 黃庭堅陽關一曲水東流,燈火旌陽一釣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滿川風月替人愁。滿川風月替人愁 一句採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答案 這句詩採用了移情於景 情景交融的手法,使那本來很美的 滿川風月 也是一派愁容。這一江風月的悲...

七年級 上 課外古詩詞鑑賞

課外古詩詞鑑賞 七年級 上 語文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1.詩中連用五個地名,這在絕句中是獨一無二的,請寫出這五個地名,結合詩歌內容說說這樣寫的作用。2.用生動的語言描繪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所展現的畫面。3.說一下 影入平羌江...

七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鑑賞練習題教案

夜雨寄北 1 第二句除寫漂泊異鄉時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還暗示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暗示了詩人的羈旅之愁和不得歸之苦,以及獨聽 巴山夜雨 而無人共語的鬱悶 孤寂。2 三 四句明明寫今日離情,卻設想未來相逢,相逢之日再訴今日離情。詩人為何要這樣寫?這樣就以未來的樂,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