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課程及其實施

2022-11-14 18:30:06 字數 4884 閱讀 3870

「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育工程是開始推動了,其最終的結局將會是怎樣呢?會是乙個學生自主自動學習的場景出現嗎?或是乙個雜亂無章、師生疲於奔命的無效率教育現場?

或是不久之後又恢復到原先教學的老模式呢?以目前推展的情況來說,三種結局都有可能。也或許在未來的結局中,在各不同的地方這三種情況都有在發生呢!

一、認識課程

我們先對「課程總綱」與「領域課程綱要」的理念和目標作一番了解,並對其內容作評析:

1.課程總綱(以下『』直接引述自本文,「」則為文意摘要)

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的論述,『教育在於開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適應生活及改善生活環境的歷程』。前一句表明它是全民的(有教無類)以及適性的(因材施教),是一種民主化的、人性化的開發個人「潛能」的工作。而後一句標示出基礎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生活的能力」,一種可使自己生活美滿也能澤被眾人的生活能力。

而其最終的結語在強調教育是使個人成長的一種「歷程」。由此開宗明義的一段論述,引發其一連串的策略:

課程目標訂定:『培養國民生活所需的基本能力』

依「學習領域」來設計課程:

「為了培養基本能力,設定了七個學習領域」,而『學習領域為學生學習之主要內容,非科目名稱』,『學習領域之實施應以統整教學為原則』。

「國中、國小課程應作九年一貫的設計」。其重點不僅是對教材的認知上作有系統的規劃,更設計「分段能力指標」作為各學習階段的教學目標,以便教育工作得以有層次、有目標地推展。

課堂上應實施「創意教學」:

為了學生能自主、自發、自動的學習,教學活動應設計成『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活動模式,而其學習的內容更應『以生活經驗為重心』。

教師可主導其教學:

為了使「創意教學」成為可能,在教材及授課時數方面的規定都給予「鬆綁」;不僅「總授課時數減少了,學校自主支配的時數也增加了」。

『結合全體教師和社群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建立學校課程報備制度…,呈報主管機關備查』。

教學目標是「基本能力」的養成:

不僅教學活動要提供學生創造的空間,在平常教學時,引用的『評鑑方法應採多元化方式實施,兼重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鑑…』。使評量的內容遍及全部的「基本能力」,使教學也能兼重各項能力的養成。

2.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

在承續課程總綱的理念之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以下簡稱本領域)的課程,將總綱課程目標「培養國民生活所需的十項基本能力」轉換成「科學素養」來表述。以下是本學習領域課程的內容要點:

教學目標為「分段能力指標」:

將「科學素養」分由「科學與技術認知」、「科技的發展」、「(科學)過程技能」、「思考智慧型」、「科學本質(的體認)」、「科學態度」、「科學應用」、「設計與製作」八項能力指標來界定。為了達成此一教學目標,應使教學活動設計成「科學性的**活動」方式,並且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來進行教學活動。如此的教學模式各項能力才有可能養成。

「學習階段」的劃分:

為了配合學生身心及認知發展的成熟度,以及方便於設計生活化的、主題統整式的教學,將九年的基礎教育分成一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等四個學習階段。階段內的教材及期望達成的「分段能力指標」則同一。

「創意教學」的實施:

為了方便學生獲有充份研討時間,在「科學與技術認知」方面僅列出必須研習的「科學核心概念」,以免教學為「細碎的各項知識」所束縛。至於如何去進行、進行到什麼層次,則留給學生與教師很大的發揮空間。

教師可主導其教學:

在課程綱要的「實施要點」上,提示教師可因地方的特質及學生的需要,而對教學內容作調節,甚至可形成「學校本位教材」。對於教材編寫的形式、教學活動模式均無剛性的規定。授課的時數亦可作彈性的調節(為總授課時數的10%-15%之間)。

3.本學習領域課程的特質:

依據以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及「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的研討及分析,我們歸納出本學習領域課程具有以下幾項特質:

適性化的教材、教學及評量設計。

教材應以生活經驗為重心,教學時應掌握統整的精神。

教學活動模式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來考量。

從事科學性的**活動。

建構學校本位課程。

教學與評量是並行的進行、相互援引的。

評量要用來激勵學生學習、指引學習重點、發掘學生才能、改進教學策略。

評量內容兼顧各項(多元)分段能力指標,且評量方式不限於一(多樣)。

評量及教學活動是用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及責任感的。

評量及教學活動的方式要能促進學生能與人合作及分享的能力。

4.本學習領域課程的評析

由課程所持的教育理想出發,一路上由它的理念、理想,理論性地推展下來,有課程總網的設計、有各領域課程綱要的設計,接著就要來進行各項的實施工作了。此時,您將發現:相對於目前現行的課程,尤其是在現實教育環境下演變而成的教育實況而言,此一「新課程」是相當的不同,幾乎是帶有「革命性」改變的一項教育計畫:

(1)課程的主要目標為「能力的獲得」:

教學目標由「擁有多少」轉移到「有多少能力獲得其擁有」。

先前的課程是設定在「經過各學科的學習,學生將獲得能力的增長」的前提下。因此,課程上強調的是各學科學習順序的安排和所佔的比重,而各學科「課程」主要的內容則是教材大綱。在新課程中,課程的目標直指「能力的獲得」,雖然也要求一系列的學科知識應該研習,可是,更強調的是教學法(或學習過程),因為只有經由學生自主性內發的學習、實務的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得這些能力。

究意應該「研習多少教材」的問題,反而退居其次。

此一改變使一向強調「知道得愈多愈好」的人感到惶恐,因為看不見手頭的「鈔票」會使人感到貧窮,雖然對方聲音稱他很會「賺錢」!此一教學目標的改變對於目前的教育是一項很大的衝擊。

(2)教學的主要工作是「教」學生怎麼「學」:

先前的課程著重點在於「傳習學科知識和技能,並由過程中培養科學方法的運用和科學態度」,在此種教學模式中,由於教材及各項設施都已設計妥當,教學活動也已事先準備好了,所以整個教學歷程容易掌控,目標也明確。可是,在新課程中,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來考量,需要學習者具有自主性及主動性。「教師」與「學生」在整個教與學的互動關係上扮演的角色變更了,各自擔負的工作也不同了。

此一改變使得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有更機變的、更民主的領導力,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更強的學習熱忱和學習能力。這會使習慣於扮演「布達知識」角色的教師感到手足無措?!也會為了如何掌控教學進度和課堂秩序而深感焦慮?!

當然,「學生」在學習時,也應由「被動接受」改變成「主動尋求」的態度。只是學生會扮演什麼角色,實際上還是由教師的教學模式來決定的,故此一教與學互動模式的改變,主要的還是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態度上。

(3)評量要發揮的主要功能在導引教學,且評量的內容也已改變:

先前的課程著重在「學科知識」的講授,評量的內容也著重在「知識的認知」,這種本已窄化的評量,加上聯考、公升學考試、各項檢定考試的規格化、標準化,再加上測驗統計方面講求精準、明確、迅速的評分技術,使得評量更加窄化成為是非、選擇型式的測驗。而這種評量的內容和方式更反過來主導我們的教學模式!這使得原先教育的目標不僅被模糊化了,而且也可能喪失了。

新課程既然以「科學素養的提公升」為教學目標,而「科學素養」包括的知識認知方面僅只是八項能力中的一項,所以,評量的內容(也即教學目標)是相當多元的;例如包括科學過程技能、思考智慧型、及科學態度、設計與製作能力….。另外,如培養自信心與責任感、培養與人合作及分享的能力等等也都是教學的目標。可見評量的內容、方式以及技術都要做大幅的更動。

另外,就以評量的目的來說,也應由「比較學生的成就高低,以作為公升學的依據」這種心態上釋放出來。而以激勵學生學習、指引學習重點、發掘學生才能、改進教學策略等來運用它。

這種運用目的改變、以及多元化多樣化的評量技術,處處對教師而言都是嶄新的經驗。這會使得「唯知識認知」、「只講求段考、期考測驗」的教師,不僅在評量技移上無法勝任,也可能反過來因單舉「知識認知」一項結果不如往昔(其實也未必)而大談「程度低落」!

(4)其他的改變

其實,整個新課程強調的就是教學法的改變,因為只有這種改變才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的。也為了使教學法的改變成為可能,所以才有教材的鬆綁、教學時數的彈性化、評量的多元多樣化,累積這一切的改變,它的變革可說是巨大的。依據「課程是發展出來的」經驗說法,遽然間做了如此重大的改變,是可行的嗎?

教育改革本來就是一種文化改革,如今課程做了如此巨幅度的改變,各方面調整的工作必然很多。其成效如何,可能有待實施後數年再來評鑑,才有可能做乙個客觀的評估吧?!

二、本學習領域的教學及其教材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的課程,其最大的特色在於課程目標設定為「國民生活所需基本能力的養成」。於「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而言,則在於「國民科學素養的提公升」。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則是各學習階段中「分段能力指標」的達成。

為了這些教學目標的達成,講求教學的模式應是首要的工作,我們姑且稱此種教學的模式為「創意教學」。

這「創意教學」的重點不是教師的教學要充滿了創意,而是要把教學活動設計成能使學生的活動具有自主、自動的情勢,且提供給學生許多創造的空間,是「使學生具有創意」的教學。因此「應該學習多少教材,應該知道什麼知識」等等這一方面的講求反而退居第二線。在研討如何落實新課程時,首要考量的是「如何去教學,用什麼方式去教學」,然後才去推想「如何去編選相應的教材」。

從「課程總綱」和「本領域的課程綱要」,我們可以歸納出本學習領域課程的一些特質(見附表三「課程的主張及其相應的教學與教材」或本文一之3節)。為使教學工作得以兼具這些特質,建議將課程採用由模組系列所構成的形式,而教學評量的工作亦可穿插在教學的過程中:

1.採用模組式課程的理由和辦法

「教學模組」是一種主題式教學的「教案」。所不同的是它具有可被改裝整修的機動性,方便於教學現場中教師的隨意取用:

(1)模組是乙個建議性的、可自行組裝、增添、刪減、修改的教案

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遠超過實際教學所需),使教師在教學時獲得充分的支援。

彈性的教學活動設計,使教師容易依教學現場的狀況作調適(如改用本地區的樣本、如增減活動專案、改變活動方式等)。

教師可引用來組合自用的「學校本位教材」。

(2)以主題**的形式呈現

可以引用生活上或社會上關心的議題當主題,使討論的內容自然而然地生活化,再借由對此主題的研究活動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主題的規模大小適足以使學生感受到「大家正在處理乙個問題」。可培養學生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負責態度。

學習領域課程標準及整體設計

附件 課程標準 第一部分課程定位與設計 一 課程性質 描述課程是學習領域課程 專業基礎平台課程 公共平台課程還是專業素質拓展課程或獨立設定的實訓課程。如是學習領域課程,應說明來自何典型工作任務。二 課程作用 如是學習領域課程,要用 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應能夠完成 崗位上的 任務 來描述 如是其它平台...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瓶頸與對策

囝冀主持人 周新源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瓶頸與對策 陳貴方 摘要 隨著基於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在職業學校的推進,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本文從經驗層面總結了學 領域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瓶頸,分析產生這些瓶頸的原因及對策。關鍵詞 學 領域 課程開發 瓶頸對策 學習領域課程是德國 雙元制 職業...

《液壓與氣壓傳動》學習領域課程標準

一 學習領域定位 本學習領域針對的工作任務包括液壓與氣壓常用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結構分析 基本工作迴路的組裝與檢測 常用液壓與氣壓傳動系統的安裝除錯與故障分析等,是工科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幫浦閥的基本工作原理 常用基本迴路的工作原理,使學生能準確分析液壓與氣壓系統的工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