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師範生的有效實習觀察

2022-11-02 06:24:03 字數 5130 閱讀 7891

師範生的實習觀察是教育實習的關鍵一環,決定著教育實習的效果。然而,一直以來,師範生的實習觀察都被簡單等同於教學觀摩,被狹隘地定義為實習生對指導教師教學技巧的觀察和模仿,導致實習觀察效果不盡人意。近年來,儘管各師範大學都在大幅度延長教育實習時間,由原來的七八周增加至乙個學期,乃至乙個學年,從數量上看,師範生實習觀察的時間增加了,然而,效果卻並沒有因此而獲得提公升。

2023年3月21日頒發的《教育部關於加強師範生教育實踐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師範生教育實踐依然是教師培養的薄弱環節,師範畢業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尚不能完全適應中小學的需要。」它表明,僅僅延長和增加師範生實習觀察的數量還不夠,還必須同時關注師範生實習觀察的質量和效果。

鑑於此,為了提高師範生教育實習的質量,本文將從觀察與思維的關係入手,重新理解師範生的有效實習觀察。

一、師範生有效實習觀察的目的

師範生有效實習觀察,指的是實習生圍繞自身感興趣的問題,運用觀察去發現和收集材料,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師範生的反省思維能力。它的最終目的在於促進師範生反省思維能力的形成。然而,傳統的實習觀摩,其目的在於觀察、模仿和複製已有的教學技巧,盡可能多地模仿和積累外在的教學技巧。

實踐表明,以模仿和複製為目的的實習觀察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導致實習生習慣於淺嘗輒止,滿足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眾所周知,在當前教學專業化背景下,培養反思性實踐者已經成為全世界教師教育的普遍追求。反省思維培養應該成為師範生實習觀察的目的,因為它使行動具有自覺的目的,使教師從簡單衝動和常規舊俗的行動中解放出來,將盲目的和衝動的行為轉變為理智的行為,使教師擺脫對經驗、教條和習俗的奴性屈從。對此,美國教師教育研究專家瑪麗·甘迺迪深表贊同,他認為一名真正的反思型教師,當他或她致力於持續理解和改進實踐時,不會因為新知識與已有經驗不符而拒絕接受,而是會利用已有經驗去檢驗新知識,又會用新知識去檢驗舊經驗。

而那些不具備反思能力的教師則表現為:一追逐潮流,隨波逐流;二固守實踐,拒絕接受與已有觀念相反的建議;三固守僵化的習慣性做法。這三類教師不去檢驗其自身實踐,或是基於潮流,或是根據未經檢驗的喜好或固定化的規則和習慣而決定自己的教學行為。

對於教師來說,最好的方法不是一種具體的方法,而是一種能力——在行動中反思。好的教師應該能夠在行動中觀察、發現和收集資訊,界定、形成和解決問題,作出明智的判斷和審慎的計畫,深入思考什麼樣的決策對兒童的發展最有益,而非僅僅依靠過往經驗、權威指令、傳統和潮流。「科學方法(觀察)能夠解放每乙個教師,讓他們看到新的問題,設計新的方案,使教學更加多元化而非呆板統一。

」應當說,不僅僅是教師,反省思維能力是所有專業者必備的素養之一,包括醫生、律師和工程師等。它可以使決策建立在充分的證據基礎之上,行為更加理性、審慎和深思熟慮,有目的、有計畫、有重點,避免武斷專橫、盲目隨意、受一時衝動和情緒或當時的環境所支配。並且,從教與學的關係來看,倘若教師缺乏必備的反省思維能力,我們又如何期望他們去培養出具有反省思維能力的學生?

用約翰·杜威的話來說即是:「觀察不是為了看到好教師如何教學,或獲得一些點子可能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而是去獲得心理觀察和反思的材料以及作為整體的學校教育運作的一些觀念。」但是,傳統的實習觀摩卻以盡可能多地複製和積累實習指導教師的教學技巧為目的。

要求實習生花大量時間坐在教室後排觀察和記錄指導教師上課,作詳細的聽課筆記,記錄和積累教學事實,模仿和複製指導教師的外顯教學行為和方法。實習觀察被嚴重機械化和狹隘化,如同解剖學和形態學中的樹葉和器官標本,完整的教學過程被肢解成碎片,將具體的教學方法或策略從整個實施環境和過程中脫離出來,擷取乙個個教學斷片,要求實習生對靜止的、外在的教學特點進行觀察、分類和記錄,從而積累一些將來可能用得上的所謂的有效教學方法。實踐表明,這種為了獲得機械技巧而進行的觀察,因為缺少思維的參與,所以也就不會轉化成相應的能力。

或者說,通過外在模仿而非通過內在理解獲得的機械技巧不具有可遷移的價值。一旦遇到環境或條件的改變就會變得束手無策甚至是錯誤地運用,造成不良後果。羅伯特·愛德華·弗洛登等人指出:

「培養教師去遵循一套固定的法則將弱化他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和學科特點而調整自身教學的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教師,他們的教學不可能達到乙個較高的水平。」對此,杜威的批評也一針見血:

這樣培養出來的教師在表面上似乎知道如何去教,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持續不斷地學習,從而根據教學環境的變化調節自身的教學行為,僅僅遵從傳統習慣和套用他人的現成做法,以「我一直都是這樣教的」和「某某特級教師是這樣教的」為由進行辯護。

總之,實習觀察不應該以模仿和複製他人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為目的,而應該利用觀察作為手段,幫助實習生形成反省思維習慣和能力——在界定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三思而後行,深思熟慮,延遲判斷,避免草率和匆忙下結論,利用觀察、閱讀和交流等方式去發現和收集相關資料和證據,通過分析和綜合,持續地解釋和組織獲得的事實和材料,深入理解它們表明了什麼,意味著什麼,暗示了什麼,事實與事實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內在聯絡,它們與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何關係,如何利用這些觀察到的事實得出問題解決的實驗性方案,如何利用觀察到的實踐效果進一步改進實驗方案等。用我們耳熟能詳的話來說即是:幫助實習生形成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思維習慣。

二、師範生有效實習觀察的本質

觀察是思維出現了真正的困惑和問題的衝擊,機警地注視、追尋和探查,使心智盡其所能地去思索、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法。從本質上看,「有效觀察包括反思,而有效反思中亦包括觀察」。觀察與思維緊密相關。

一方面,觀察存在於思維的整個過程。在思維的開始,通過觀察可以將需要解決的困惑明確化,在思維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可以進一步檢驗一些假設的價值,在思維的結束,通過觀察可以激發和推動進一步的思考。另一方面,在觀察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思維的參與。

通過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活動,使觀察的材料富於意義和促進暗示和聯想的產生,一以貫之,支援問題的解決。

(一)有效實習觀察是有目的的活動,而非為了觀察而觀察

「可以觀察和實驗的事物是無限的,如果我們沒有明確的目的,僅僅記錄事實,那麼這些記錄並無任何的價值。」在有效實習觀察中,目的十分重要,即為了什麼而觀察?在現實生活中,無論農民在植物栽種過程中對天氣狀況的觀察,還是水手航行中對風向的觀察,以及探險家對路徑的觀察,從來都不是為了觀察而觀察,而總是與特定的目的有關。

如同人們看手錶是為了查明時間,而不是去檢視一下五點鐘在表面上標記的符號是五還是六。人們不可能像按動機器開關一樣去啟動所謂的觀察官能,從而命令乙個人去仔細地進行觀察。除非他想要做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的成功需要他運用眼睛去看,在這種情況下,他才會自然而然地去觀察。

同樣地,醫生並不僅僅只是觀察病人的外部症狀,而肯定是為了找出**和提出**方案。

它表明,除非我們首先決定實習觀察的目的,否則談論觀察什麼是毫無意義的。只有當乙個人想要成功地完成正在做的事情,他才會積極地運用眼睛去觀察,並將其作為行動的指導。包括廚師、商人或工人,如果要使工作取得成功,他就必定要運用眼、耳和手等作為行動的工具,絕非為了看而看、為了聽而聽。

這種傾向,在動物身上也有所體現。例如,桑代克的餓貓,當實驗者將餓貓放到籠中之後,它便四處觀察,以求尋找逃離的方法。很明顯,餓貓的觀察是與一定的目的相聯絡的。

換句話說,若要讓一名兒童或一位**進行觀察,而又不考慮那些擾亂和破壞他思維安寧的存在於他自身經驗中的困難,就如同勸說他抓住自己的鞋襻把自己的身體提起來一樣,徒勞無益。這就是說,可能的直接的觀察領域是無限的和不確定的,要使實習觀察有效,首要的事情便是創設觀察條件和環境,激發實習生經驗中的困惑和疑難,引發實習生內在的觀察動機和興趣,而非來自指導教師的觀察這個、觀察那個的指令,或者任由激情所支配去注意一些毫不相關的細節,又或者盲然而不知所措,「什麼都想看」或者「什麼都不想看」,白白浪費寶貴的實習時間和機會。

(二)有效實習觀察與問題的解決有關,而非由外部強迫觀察

觀察需要有動機,而非讓學生觀察,學生就會心甘情願地去觀察。在有效實習觀察中,動機十分重要,即為什麼觀察?從觀察與思維的關係來看,在整個思維過程中,對疑難進行解決的迫切要求是觀察的持續性驅動因素。

眾所周知,思維起源於疑難。而觀察是思維出現了真正的困惑和問題的衝擊,機警地注視、追尋和探查,使心智盡其所能地去思索、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法。它表明,觀察不是自發的燃燒,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就一般化的理論原則而產生,必定存在著具體的問題引起和促發了它。

如果沒有需要解決的疑惑或需要克服的困難,觀察將會變得隨意、散漫,受一時衝動或情感、喜好所支配。而之所以傳統實習觀摩沒有產生理想效果,恰恰是因為在觀察過程中,缺少需要加以確定和解決的問題,觀察本身成了完全的和最後的目的,而不是把它當作獲取資料、驗證某一觀念或計畫、解答某一難題以及指導繼之而來的思維的方法。

誠如杜威所正確認識到的那樣:「觀察不是完全的、最後的目的,而是獲取與困難及其解決相關的材料的手段。」從本質上看,問題為觀察提供動機,觀察則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手段和工具。

例如,在醫生的培養過程中,絕不會僅僅讓實習醫生去觀察病人的外部症狀,而肯定是為了解決某一疑難,實習醫生主動地去觀察,從而發現和收集到**疾病所需要的材料。同樣的道理,在師範生實習觀察過程中,如果脫離開實習生自身經驗中的困惑或問題,沒有與實習生的積極的感興趣的活動結合起來,僅僅只是由外在強迫他們去觀察,那麼,實習觀察就會因為缺少內在動機而變得死氣沉沉、令人生厭。脫離開需要解決的問題,實習觀察至多是一種機械的、程式化的、呆板的感官操練,而沒有任何思維的成分和智力價值。

換句話說,單純的、被動的、形式化的由教師外部指定的實習觀察,與實習生為了解決自身感興趣的問題而進行的主動的實習觀察完全是兩碼事。

(三)有效實習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活動,而非記錄死的觀察事實

如果說原則一是解決實習觀察的目的問題,原則二是解決實習觀察的動機問題,那麼原則三就是解決實習觀察的方法問題,即如何進行實習觀察?從本質上看,「觀察即是**和探索,從而發現先前隱藏著的和未知的事物,而這些東西是達到一些實踐或理論目的所必需的」。它表明,積極的觀察與被動的感知有別,也與建立在已有知識基礎之上的認知活動有別。

對此,杜威有詳盡論述,他認為,儘管明確已知是進一步**的必不可少的功能,然而,它是自動的和被動的,與探求的和主動的觀察不同。認知與已知有關,而觀察則主要是對未知的掌握。官能心理學認為,觀察就像在白紙上寫字或將表象刻在大腦中,如同印章壓在蠟版上。

之所以會有這種錯誤認識,主要在於對自動化的感知和觀察的**本質沒有進行正確的區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與生俱來的所謂的現成的官能,諸如觀察、回憶和判斷代表了本能的積極的傾向性活動與特定材料的組織化的結果。

它表明,傳統實習觀摩將觀察機械化理解,與特定的**活動相脫離,與實習生感興趣的問題無關,僅僅以記錄死的事實為目的,是錯誤的。然而,這種觀念和做法並非偶然,它大量地存在於整個教育系統中。從幼兒園對顏色和形狀的孤立觀察,到小學生對蘋果、橘子或小動物、植物的靜止觀察,中學和大學的實驗室片段式觀察,再到教師教育中以模仿為目的的教學觀摩等。

對此,杜威嚴厲斥責道:科學家從來都不是以積累觀察事實為目的本身,而只是將其作為獲得一般智力結論的手段。除非這個原則在教育中被充分地認識到,觀察將在很大程度上被淪為無聊的死的工作或以獲得各種形式的技巧為目的而非可以利用的智力資源。

師範生實習評語

畢業實習手冊 第2頁 1 校內模擬實習任務與計畫 2月24日 3月9日 第一階段 實習成員在教師指導下分組練習備課 擬寫教案 第二階段 各小組實習成員模擬試講 第三階段 實習成員交流試講經驗,學習借鑑試講優秀成果 第四階段 教師對實習過程點評指導,完善備課 試講細節,做好與實習單位教學內容對接工作。...

師範生實習心得

整個實習期間,我覺得班主任的工作最讓我難以忘懷。我被分配為三年 五 班的實習班主任,我的指導老師林老師正好是這個班的班主任,工作量比較大。跟著老師,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複雜和繁忙,大至班級的課程學習,小至學生的生活瑣碎,零碎卻舉足輕重。班主任工作是個非常瑣碎的工作,每天起早晚歸地監督早讀 午...

師範生實習計畫

自我簡介 大家好,我的大名叫滑曉飛。可能這個姓大家很少見到,但我這個人還是很普通的乙個人,容易相處,我是地理科學學院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一名師範生,現在正在附中實習,實習對於我來說壓力還是蠻大的,但有壓力也有動力,我相信我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收穫。除此之外,我這個人比較熱愛網遊,但面臨實習,找工作我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