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鑿度 1 子曰 學而時習之

2022-10-23 22:45:17 字數 5158 閱讀 5929

論語鑿度:1-1、子曰:學而時習之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鑿「有朋自遠方來」有作「友朋自遠方來」,陸德明《論語釋文》:「有」,或作「友」,非。

學——非僅僅為求知識,古之所謂「學」,乃是有位者之事,其學有所謂禮樂射御書數之說;孔子之所謂「學」,仍然有此士、民之分底色,而以修己為要義,所學者修己之德行及應世濟民之能也,從知識之學講,重點也是放在應世濟民和修己的知識方面,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的「文」也不是後世詞章之學,而是文物制度)。

毛奇齡《四書改錯》:學者,道術之總名。賈誼《新書》引逸《禮》雲:

「小學業小道,大學業大道。」以學道言,則大學之道,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也。以學術言,則學正崇四術,凡春秋《禮》、《樂》,冬夏《詩》、《書》皆是也。

此則學也。(程樹德《論語集釋》所引,凡不單獨註明者,即是用程樹德《論語集釋》所引用者也。)

黃式三《論語後案》:學是讀書,……。蓋學者所以學聖人之道,而聖人往矣,道在方策也。(所謂「未墜於地,在人」者,孔子焉不學也。於此可見非僅方策,非僅讀書。)

程樹德按:「學」系名辭,《集注》解作動詞,毛氏譏之是也。惟其「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為學,則精確不磨。

今人以求知識為學,古人則以修身為學。觀於哀公問**孰為好學,孔門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而孔子獨稱顏淵,且以不遷怒、不貳過為好學,其證一也。孔子曰:

「君子謀道不謀食。學也,祿在其中矣。」其答子張學干祿,則曰: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是可知孔子以言行寡尤悔為學,其證二也。大學之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證三也。

「學」之一字,在漢代以前似乎不成疑問,而少有對此進行解說。不過,《白虎通》率先提出「學,覺也,悟也」之說,《說文》也解作「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詩·周頌》:

「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而《正字通》力辯學與斆別,雲:「《書·說命》惟斆學半。

學與斆別。諸家泥經傳,斆或作學,合學斆為一,非。今斆音效,而學校字但作學,互詳攴部斆字注。

」(《康熙字典》)

皇疏引《白虎通》引「學,覺也,悟也」,重在強調「用先王之道,導人情性,使自覺悟也。去非取是,積成君子之德」;邢疏引《白虎通》說以「悟」,而重點在內省的道德思考活動;朱注則主「學之為言效」說,而雲「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黃俊傑著《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第六章《日本儒者對〈論語〉「學而時習之」的解釋》對此有深入分析。

)應該說,在孔子的語境中,「學」之一字之所以重要,應該與孔子對於「作」的理解有關,也就是與孔子關於「天命」、「天道」的信仰有關。對於孔子來說,「生而知之」者、「天命之聖人」,乃是「作」者,「生而知之」者則是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因此,「學」字應該是外向性的學習,但是同時又是與「思」結合,並且在躬行中呈現,是作為主體在義證、踐行、提公升、證成、呈現而實現的自我,自我不僅僅是簡單的「道」之容器,只有在這樣的語境中,方能理解孔子所謂「學」,以及「學」在孔子言說中的重要性。

孔子所謂學,乃是修己的功夫,是在時間程序中的自證,而不是已然定性的存在者之時間程序,因此不僅僅是識字、通言辭問題,因此「哀公問:『**孰為好學?』孔子對曰: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6-3)「不遷怒,不貳過」方是好學,則好學之義可知矣。

程氏之言有以也。放在《論語》以及孔子的語境中,這個「學」字究竟是學什麼?如何學?只有先回答這樣的問題,才能得到理解。

時——對於此字也有不同理解,有解為時時、時常者,有解為按時者,有解為適時者(如顧立雅就理解為:「學習,並在時機到來時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1]。),因而理解也就有所不同。

習——《說文》:「數飛也。從羽從白。

」如鳥之不斷翻動翅膀,而後始能飛也。學是效先覺之所為,習通常有溫習、實習兩種意思,這裡的習應該是側重在踐行,不是溫習,所謂溫習、複習者是後世詞章之學也。「時習」,皇疏以為有三個層次,但皆是以按時來說,種種解說總括起來有三種理解:

按時「習之」,或時常「習之」,或適時習之。從踐行的角度,我認為當取「適時」之義。

[集解]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

「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包曰:

「同門曰朋。」慍,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唐以前古注]皇疏:子者指於孔子也,子是有德之稱,古者稱師為子也。曰者發語之端也,許氏《說文》雲「開口吐舌,謂之為曰」。

此以下是孔子開口談說之語,故稱子曰為首也。然此一書或是**之言,或有時俗之語,雖非悉孔子之語,而當時皆被孔子印可也,必被印可,乃得預錄,故稱此子曰通冠一書也。(光輝按:

此種咳唾成文的經解,直是經院哲學之末流。)

此以下孔子言也,就此一章分為三段,自此至不亦悅乎為第一,明學者幼少之時也,學從幼起,故以幼為先也;又從有朋至不亦樂乎為第二,明學業稍成,能招朋聚友之由也,既學已經時,故能招友為次也,故《學記》雲「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是也。又從人不知訖不君子乎為第三,明學業已成,能為師為君之法也,先能招友,故後乃學成為師君也,故《學記》雲「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又雲「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是也。今此段明學者少時法也,謂為學者。

《白虎通》雲「學,覺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導人情性,使自覺悟也,去非取是,積成君子之德也。時者,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為時,二就年中為時,三就日中為時也。

一就身中者,凡受學之道,擇時為先,長則捍格,幼則迷昏,故《學記》雲「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是也。既必須時,故《內則》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學書計,十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並是就身中為時也。二就年中為時者,夫學隨時氣則受業易入,故《王制》雲「春夏學詩樂,秋冬學書禮」是也。

春夏是陽,陽體輕清,詩樂是聲,聲亦輕清,輕清時學輕清之業,則為易入也。秋冬是陰,陰體重濁,書禮是事,事亦重濁,重濁時學重濁之業,亦易入也。三就日中為時者,前身中年中二時而所學,並日日修習不暫廢也,故《學記》雲「藏焉修焉,息焉遊焉」是也。

今雲學而時習之者,而猶因仍也,時是日中之時也,習是修故之稱也。言人不學則已,既學必因仍而修習日夜無替也,之之於所學之業也。

亦猶重也,悅者懷抱欣暢之謂也,言知學已為可欣,又能修習不廢,是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彌重為可悅,故云不亦悅乎,如問之然也。

凡有德者皆得稱子,故曰通稱也。

子乃是男子通稱,今所稱子曰不關通他,即指謂孔子也。

背文而讀曰誦也,然王此意即日中不忘之時也,舉日中不忘則前二事可知也。

亦猶重也,悅者懷抱欣暢之謂也,言知學已為可欣,又能修習不廢,是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彌重為可悅,故云不亦悅乎,如問之然也。

此第二段,明取友交也。同處師門曰朋,同執一志為友。朋,猶黨也,共為黨類在師門也。

友者,有也,共執一志,綢繆寒暑,契闊飢飽,相知有無也。自,猶從也。《學記》雲: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君子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今由我師德高,故有朋從遠方而來,與我同門,共相講說,故可為樂也。

所以雲遠方者,明師德洽被,雖遠必集也。招朋已自可為欣,遠至彌復可樂,故云亦也。然朋疎而友親,朋至既樂,友至故忘言,但來必先同門,故舉朋耳,悅之與樂倶是歡欣,在心常等,而貌跡有殊,悅則心多貌少,樂則心貌俱多,所以然者,向得講習在我,自得於懷抱,故心多曰悅。

今朋友講說,義味相交,德音往復,形彰在外,故心貌俱多曰黨也。故江熙雲:「君子以朋友講習,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遠人且至,況其近者乎?道同齊味,歡然適願,所以樂也。」

鄭玄注《司徒》雲:同師為朋,同志為友。然何集注皆呼人名,唯苞獨雲氏者,苞名鹹,何家諱鹹,故不言也。

此第三段,明學已成者也。人,謂凡人也。慍,怒也。

君子,有德之稱也。此有二釋,一言古之學者為己,己學得先王之道,含章內映,而他人不見知,而我不怒,此是君子之德也,有德已為可貴,又不怒人之不知故曰亦也。又一通雲:

君子易事,不求備於一人,故為教誨之道,若人有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之也,為君子者亦然也。

就注乃得兩通,而於後釋為便也。故李充雲:「慍怒也,君子忠恕,誨人不倦,何怒之有乎?」明夫學者始於時習,中於講肆,終於教授者也,凡注無姓名者,皆是何平叔語也。

邢疏:此章勸人學為君子也。「子」者,古人稱師曰子。

子,男子之通稱。此言「子」者,謂孔子也。「曰」者,《說文》雲:

「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

」然則「曰」者,發語詞也。以此下是孔子之語,故以「子曰」冠之。或言「孔子曰」者,以記非一人,各以意載,無義例也。

《白虎通》雲:「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孔子曰:

「學者而能以時誦習其經業,使無廢落,不亦說懌乎?學業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門之朋從遠方而來,與已講習,不亦樂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

」言誠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

注「馬曰子者」至「說懌」。正義曰:雲「子者,男子之通稱」者,經傳凡敵者相謂皆言吾子,或直言子,稱師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稱也。

雲「謂孔子」者,嫌為他師,故辨之。《公羊傳》曰:「子沈子曰。

」何休雲:「沈子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為師也。不但言『子曰』者,闢孔子也。

其不冠子者,他師也。」然則書傳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故也。若其他傳受師說,後人稱其先師之言,則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為師也,「子公羊子」、「子沈子」之類是也。

若非已師,而稱他有德者,則不以子冠氏上,直言某子,若「高子」、「孟子」之類是也。雲「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者,皇氏以為,凡學有三時:一,身中時。

《學記》雲:「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故《內則》雲:「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

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時。

《王制》雲:「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鄭玄雲:

「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陰也。

《書》、《禮》者事,事亦陰也。互言之者,皆以其術相成。」又《文王世子》雲:

「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鄭玄雲:「誦謂歌樂也。

弦謂以絲播。時陽用事則學之以聲,陰用事則學之以事,因時順氣,於功易也。」三,日中時。

《學記》雲:「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是日日所習也。

言學者以此時誦習所學篇簡之文,及禮樂之容,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所以為說懌也。譙周雲:「悅深而樂淺也。

」一曰:「在內曰說,在外曰樂。」言「亦」者,凡外境適心,則人心說樂。

可說可樂之事,其類非一,此「學而時習」、「有朋自遠方來」,亦說樂之事耳,故云「亦」。猶《易》雲:「亦可醜也,亦可喜也。」

新課標語文必修1名著導讀論語名句

語文必修1名著導讀 論語 課本 現的例句翻譯 1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 子罕 譯文 我小時候生活窮苦,所以學會了許多鄙賤的技藝。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述而 譯文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點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記在心裡 對於他...

於丹《論語》心得之七人生之道 1

於丹論語心得 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他的這種人生軌跡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仍有許多啟迪意義。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型,來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價值。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這種感慨在 論語 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

2023年度述職報告1

章麗豔 一年的光陰在彈指一揮間悄然離去,本年度繼續擔任教導處副主任,並任教二 5 班語文。回顧這一年的工作,艱辛而快樂 忙碌而充實 平凡而實在。一 認真學習,提公升能力。作為一名學科分管 骨幹教師,必須要有精深的教育管理知識和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在這方面,我還不夠稱職。為了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