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複習老師劃的重點

2022-10-22 07:54:02 字數 5155 閱讀 6880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點

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的繼承,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在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和科學總結工人階級鬥爭實踐基礎上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直接理論**)

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一):它具有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二):它具有最鮮明的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鬥都應致力於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性決定的。

其次,這是由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決定的。

最後,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三)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

第一章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第一節物質世界和實踐

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使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哲學的本質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物質的客觀實在性:

·物質範疇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石。

物質是標誌客觀存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部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和反映。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兩者的關係: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東西而已。這表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並反作用與物質。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實踐是人類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實踐具有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等基本特徵:

首先,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其次,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的能動性;

最後,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

·人類實踐活動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

其次,實踐集中表現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

最後,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變是物件性的活動。

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

第二節世界的普遍聯絡與發展

聯絡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聯絡具有一系列特點:

·聯絡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

(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普遍聯絡的原理,要求人們要善於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絡,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絡。當代中國正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係,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重大關係,堅持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和持續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發展是前進的上公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舊事物是指喪失歷史必然性、日趨滅亡的東西。

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

·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的對立面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兩者關係: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也沒有鬥爭性。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

第一,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在矛盾雙方中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

第二, 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

第三, 同一性規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的趨勢。

矛盾的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

第一, 矛盾雙方的鬥爭促進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競爭爭高,此消彼長,造成雙方力量發展的不平衡,為對立面的轉化、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第二, 矛盾雙方的鬥爭,是一種矛盾統一體向另一種矛盾統一體過渡的決定力量。

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體現著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和諧並不意味著矛盾的對立同一。和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只有在矛盾雙方處於平衡、協調、合作的情況下,事物才展現出和諧狀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含義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產生,事物始終在矛盾中運動。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種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

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證統一的關係:

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

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的不顯著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

事物發展中的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

度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範圍。

把握度的意義:

在實際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數」,堅持適度原則。

克服「過」與「不及」的錯誤

避免「左」與「右」的錯誤

更加深刻準確的認識事物。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是:

第一,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第二,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第三, 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這表明事物的發展不是直線式前進而是螺旋式上公升的。

唯物辯證法既包括客觀辯證法也包括主觀辯證法,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認識論的統一。

在唯物辯證法的方**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於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認識方法。

現象與本質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絡和表面特徵,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絡和根本性質。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

在認識過程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具體,一種是感性的具體,一種是思維的具體。

如何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

·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還依賴於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第二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馬克思主義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運用於反映論,創立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第一節認識的本質及規律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第一, 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

第二, 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

第三, 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

第四,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在認識的本質問題上,存在著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一條是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另一條是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路線。

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及形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它有兩個嚴重的缺陷:

一是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認識的辯證性質,離開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不能把認識看作是乙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而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這種直觀的消極被動的反映論是不科學的。

·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

認識運動是乙個辯證發展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反覆,無限發展。

從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能動的飛躍。

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還在於兩個方面:

一是理論只有回到實踐中去,為群眾所掌握,才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真正實現對

客觀世界的改造,顯示出理論的作用來;

二是理論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

。·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

首先,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

其次,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是客觀的。

實用主義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觀真理論的乙個典型。從根本上否定了客觀真理的存在。

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即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無條件、無限性。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一的:

具有相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是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的;

又是辯證轉化的。

絕對性真理和相對性真理不是兩個真理,而是同乙個真理的兩種不同屬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反對割裂二者辯證關係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這也是真理發展的規律。

為什麼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它的本性在於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

在實踐檢驗真理的過程中,邏輯證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

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受著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制約。

第三章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在對待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規律問題上,歷來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唯物史觀,另一種是唯心史觀。他的主要缺陷是:

至多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

·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為什麼?)

原因:·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決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人們經濟,政治和

精神生活

·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決定正社會歷史的變化發展,決定社

會形態從低階懂啊高階的更替與發展。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第一章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1.物質與運動的關係?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運動是標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離開物質的運動和離開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2.運動與靜止的關係?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 相互滲透 相互包含,動中...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總結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 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 首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 作為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以總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最新成就為依據的 關於整個物質世界的科學圖景,...

2019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複習

考試時間 7月6日 周一 9 00 11 00 緒論 一 馬克思主義 與創新 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創新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他們在這一時期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對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