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材梳理

2022-10-17 23:57:06 字數 4974 閱讀 9123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編寫,一方面體現了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注意所採用措施的可行性,具有創新、實用、開放的特點;另一方面,注意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發展性的特點。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內容: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簡單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變換,克與千克,統計,找規律,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等。這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是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及用數學解決問題。

表內除法的編排體現了兩個特點,第一,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內除法的教學。第二,不再明確區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感悟兩種不同的生活原型,如:把15個蘋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從而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

萬以內數的認識改變了原有的編排結構,先教學1000以內的數,再教學萬以內的數,出現了數字順序表和近似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編排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在二上年級教學百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教學三位數(幾百幾十)的筆算加、減法,為進一步學習多位數加、減法作好準備。

本單元還結合幾百幾十的加、減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根據具體情況,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

解決問題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安排了解決問題教學單元,以學生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內容為素材,展示在實際活動中可能碰到的系列問題,讓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二結合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適時安排解決問題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數與計算知識後,學習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圖形與變換一章,內容包括「銳角和鈍角」「平移與旋轉」。與原有教材相比,「平移與旋轉」是新增加的內容。在量的計量方面,教學克和千克,突出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索和動手實踐的活動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

在統計知識方面,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意義,學習簡單的資料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本冊教材還安排了「找規律」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不僅使學生知道現實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著數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發現和欣賞數學美、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

二、教學實施建議

(一)表內除法教學要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關注計算能力的培養

表內除法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包括除法的意義、用乘法口訣求商和用除法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中應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除法意義教學要加強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體現概念的形成過程。

相對於加法、減法和乘法而言,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直接生活體驗較少。因此,建立除法的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表內除法教學中的難點之一。那麼,如何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呢?

首先,應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的實踐活動,逐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除法的意義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因此,在認識除法的意義時,教材專門安排了平均分的教學。平均分的教學可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創設「分一分」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並呈現不同的分法(每份同樣多與不同樣多),在比較中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平均分」。

第二,在操作、想象過程中,讓學生懂得「怎樣才能平均分」,為學生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學生的思維首先是從動作開始的,因此,要為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如教學第14頁例2「把15個蘋果平均分成5份」時,可以借助小棒(或小圓片等)代替蘋果,先讓每一位學生動手操作,獨立分一分,然後組織交流,展示學生不同的平均分的策略,充分暴露他們的思維過程。

如有的學生乙個乙個分;有的先兩個兩個分,再乙個乙個分;還有的先估計,然後直接就三個三個分。分完後,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數學地表達分的結果,如「把15個蘋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個蘋果」。再如教學第14頁「做一做」時,也應組織學生動手實踐,但操作前,可以讓學生先估一估每份大約有多少瓶礦泉水,並想一想「怎樣分,比較快」。

在解決問題後,教師可再一次提出開放性問題:還可以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有幾瓶?組織學生繼續探索。

這樣,通過多次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感悟平均分,逐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為學生學習除法打好基礎。

其次,除法運算的教學宜採用有意義接受的方式。在建立平均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時說明除法演算法各部分的名稱。但要讓學生理解除法運算的意義,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動之間的聯絡。

一方面,要從具體到抽象,即讓學生能根據操作的過程與結果,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體驗其中的對應關係;另一方面,還要從抽象回到具體,即讓學生根據除法算式進行操作,並根據操作描述算式的意義,加深對除法運算的認識。如「12÷3=4」既可以理解為「把12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到4個」,也可以理解為「有12個蘋果,每人分3個,能分給4個小朋友」。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關係,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首先,在教學「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時,要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發現求商方法。交流時,要展示學生不同的策略。如實踐操作的方法,通過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解決問題;連續做減的方法;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用乘法口訣求商與平均分之間的內在聯絡。其次,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時,要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自主探索,掌握所有表內除法題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在脫離了具體的情境後,用乘法口訣求商就成為一種純粹的計算技能,而且還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教材也明確提出了表內除法計算分階段的具體要求,如下表:

單元結束時平均錯誤率 6%

速度絕大多數達到每分鐘做8題

期末平均錯誤率4%以內

速度絕大多數達到每分鐘做8題

技能必須通過一定量的訓練才能形成,因此,教學時我們應充分重視除法計算技能的訓練,注意合理組織練習,提高學生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能力。如適當加大課堂練習的密度,使每個學生都有較多的練習機會,尤其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特殊「照顧」。組織練習時,還應針對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練習形式的多樣化。

如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組織「送信」、「找朋友」、「抽卡片」等遊戲形式練習,讓學生興趣盎然,有效地提高計算能力。

(二)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

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數感,是《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和重視的問題。但什麼是數感?數感應怎樣培養?

不少教師存在疑惑,也經常被誤解。比如,有教師僅僅把數感理解為估計的能力,認為學生能較為準確地估計出物體的數量(如一袋小棒的根數、一瓶黃豆的顆數等),就說明具有了較強的數感。因此,在數概念教學中一味強調估計能力的培養。

顯然,這樣的理解是十分片面的。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數和運算的態度與意識,其內涵十分豐富。舉例來說,教材第69頁有一張**,下面寫著「有八百六十八人跑馬拉松」,學生應該怎樣理解這個數呢?

首先,應該理解這個數表示的現實意義,即表示在跑馬拉松的運動員的總人數,而且人數很多;其次,能與自己熟悉的數概念建立聯絡,並能自覺地進行比較。如能與自己學校學生總人數進行比較,知道是「多一些」還是「少一些」。第三,能依據數的組成知識,自覺地在頭腦中進行重新編碼,如出現「10×10」方陣表象,知道八百六十八人表示有八個這樣的方陣還要多一些。

……在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我們應從多方面入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感。如可以結合現實情境呈現萬以內的數,還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收集現實生活中的數,讓學生在具體而生動的實際例子中理解數的現實意義。又如,可以引導學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語描述幾個

三、四位數的相對大小關係(第70頁「做一做」第3題,第80頁第9題)。再如,讓學生學習用近似數來表達和交流,並在現實情境中理解估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培養估算的意識等等。

如果說精確計算教學的核心是演算法,那麼估算教學的靈魂就是意識。實踐中,不少教師把估算教學僅僅理解為估算技能的教學與訓練,這顯然值得商榷。但小學生比較習慣於精確計算,估算意識較為薄弱,往往認為「估算的結果是不正確的」,從而排斥估算,不願用估算解決問題,估算一直是教學中一塊難啃的骨頭。

因此,在本冊教材的估算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注意創設現實的估算情境,使學生主動產生估算的需求,體驗估算的價值,培養估算意識。第二,重視估算方法、策略的交流,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第三,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培養需要乙個長期的、逐步滲透的過程,要結合計算、解決問題等內容的教學,有意識地加以滲透和培養。如在計算前讓學生先估計得數大約是多少,在解決問題後用估算來判斷結果是否有誤等。

(三)解決問題的教學要突出問題意識培養,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教學要把握好以下兩個重點:

第一,在現實情境中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第2、3頁單元主題圖教學時,教師應先讓學生獨立觀察,數學地理解並描述圖意,獲取有用的數學資訊。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主動獲取資訊的能力。

接著,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這一環節十分重要,教師切忌急於求成,代替學生提出問題。當然,二年級學生的提問能力還有待培養,有時學生的提問往往踩不到點上。這時,教師應注意及時點撥引導,指導提問方法。

在學生描述資訊、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與學生共同進行梳理,用較為簡潔的數學語言表述已知條件和問題。教師還可以通過板書或多**呈現文字敘述的題目,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

第二,在獨立探索、合作交流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合理、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學習從本質上說是學生個體思維活動的過程,因此,在提出問題後,教師應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解決問題。如第4頁例1教學時,除了書本給出的兩種方法外,學生還會提出「13-6+22」的方法,只要學生能正確表述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在學生獨立探索後,應及時組織反饋與交流,引導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思維活動,呈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解決問題單元中,需要注意小括號的教學。在第5頁例2教學時,教材第一次出現了小括號。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應利用現實情境,幫助學生借助生活經驗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初步掌握小括號的使用方法。

但通過乙個例題的教學是不可能讓學生掌握小括號的使用方法的。需要教師在整個學期中,結合解決問題練習多次進行滲透與指導,讓學生逐步掌握。如第6頁「練習一」第2題、第7頁第3題,第64頁「練習十四」第3題等。

二年級下冊數學總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工作總結 本學期,我擔任二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全班學生共有65人,通過一年的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 以課堂教學為重點 1 備課。學期初,我鑽研了 數學課程標準 教...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材培訓總結

2013年9月13日,全體二年級數學教師參加數學教材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老師們認真聽取了孫雪格老師 史露老師新教材的講解和分析,老師們認真做好筆記,寫了培訓心得,受益匪淺。通過本次培訓學習,經過對教材的疏理,老師們對二年級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本次學習不僅澄清了對一些數學問題的一些模糊認識,而且對今...

二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教材分析 品德與生活 二年級下冊是本課程的最後一冊,安排思路與上冊相同,在學生的生活經驗 認識水平和能力的基礎上,用綜合主題方式編排了校內外學習 做人做事 熱愛家鄉和動手動腦 學科學愛科學等內容。安排了愉快的校外生活 我會這樣做 我愛我的家鄉 我也會很棒和大自然探秘5個單元,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