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黨校研究生政治經濟學定稿

2022-10-15 01:45:03 字數 5780 閱讀 8855

政治經濟學練習題

一、簡答題

1.商品的二因素的聯絡和區別。

答:(1)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前者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後者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係,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2)商品二因素具有統一性。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於使用價值之中。(3)商品二因素又具有矛盾性,是相互排斥的。

商品生產者為占有價值必須讓渡其使用價值,消費者為得到使用價值必須支付價值。

2.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的關係。

答:(1)勞動生產率是指具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或效率。它一般以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和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

(2)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3)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整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的。勞動生產率越高,在同一時間內的使用價值就越多,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就越少,該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小。

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在同一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越少,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就越多,該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剩餘價值的產生與流通領域的關係。

答:剩餘價值的產生,既不在流通領域,又離不開流通領域。(1)剩餘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它是由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

(2)剩餘價值不能在流通領域中產生,因為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等價交換只是價值形式的變換,不等價交換只是對既定的總價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產生剩餘價值。(3)剩餘價值的產生又離不開流通領域。只有在流通領域中商品生產者之間才能發生關係,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

資本家不把貨幣投**通,購買勞動力商品,剩餘價值無法產生;凝結了勞動者剩餘勞動的商品不在市場上銷售出去,剩餘價值也不可能實現。

4.資本集中和資本積聚與社會資本總額的關係。

答:資本的積聚和集中是單個資本總額增大的兩條途徑和形式。資本積聚是單個資本依靠剩餘價值的資本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

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的中小資本合併成為少數大資本。它既可以採取大資本兼併中小資本的形式,也可以採取組織股份公司的形式,資本集中是借助於競爭和信用兩個強有力的槓桿來實現的。資本積聚和集中,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區別在於:第一,資本積聚會使社會資本總額增大,資本集中則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的總額,而只是改變社會資本總額在資本家之間的分配。第二,資本積聚的增長要受到社會財富(包括追加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絕對增長數額的限制,從而增長比較緩慢;而資本集中則不存在這種限制,從而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集中大量的資本。

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聯絡在於:資本積聚使個別資本總額增大,競爭實力增強,從而會加速資本集中的進展;資本集中使個別資本總額增大,個別資本總額越大,越有條件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從而增大資本的積累。資本積聚和集中相互聯絡、相互促進,使資本積累不斷增大,資本有機構成迅速提高。

5.產業資本正常順利迴圈的條件。

答:這個條件就是:必須把資本價值按一定比例分為三部分,同時存在於三種職能形式上,同時處於迴圈的三個階段上,即要求它們在空間上並存和在時間上繼起。

所謂空間上的並存性,是指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這三種資本職能形式必須同時並列存在於迴圈的三個階段上。資本能夠同時存在於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上,同時處在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這就為資本連續迴圈提供了保證。所謂時間上的繼起性,是指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依次相繼地通過迴圈的三個階段。

這要求資本價值都能夠由乙個階段順利地轉向下乙個階段,每一種資本職能形式都能夠順利地完成自己的職能,順利地向下乙個職能形式轉化。 產業資本現實迴圈連續進行的條件,是上述空間上並存性和時間上繼起性的辯證統一。

6.土地**的實質決定。

答:土地**的實質是土地收益即地租的資本化,地租是指經濟地租,即土地總收益扣除總成本的餘額。

7.壟斷的形成為什麼不能消除競爭。

答:第一,壟斷沒有消除產生競爭的經濟條件。第二,壟斷必須通過競爭來維持。第三,社會生產是複雜多樣的,任何壟斷組織都不可能把包羅永珍的社會生產都包下來。

8.壟斷組織形式演變的過程。

答:卡特爾: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為瓜分銷售市場建立的壟斷同盟。

辛迪加: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為統一銷售商品和採購原料建立的壟斷同盟。托拉斯:

由許多生產上有密切聯絡的企業合併組成的大壟斷企業。康采恩:以實力最雄厚的大壟斷企業為核心而形成的多部門的壟斷集團。

9.金融寡頭的統治方式。

答:(1)通過「參與製」來進行的,就是金融寡頭通過收買和持有一定數量的**對企業實行控制的一種制度,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孫公司,形成金字塔控制結構。(2)通過「個人聯合」的方式實現其政治上的統治。

10.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

答:第一、建立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切實成為市場主體。第

二、建立統

一、開放、競爭、有序、完善的市場體系。第

三、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巨集觀調控體系。第

四、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制度。第

五、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既反映了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架構,又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點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突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問題,表明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

11.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答:目標: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健全個完善公司制度,使以規範的股份制為典型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成為國有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

同時,還要堅定不移地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要深化對國有壟斷行業的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監管和社會監督,以使其發揮出應有的效率。

任務:第一,繼續深化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改革,以塑造清晰的國有產權主體,切實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第二,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國有股份制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有效地控制內部人控制問題。

一要改變國有股的股權結構。二要健全和完善獨立董事制度。三要協調和處理好「老三會」與「新三會」的關係。

四要建立和完善競爭性的職業經理人市場。第三,要進一步推動和完善對國有經濟的分類改革,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與結構。第四,為國有企業進一步進行制度創新創造乙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12.對外經濟開放的發展戰略注意的問題。

答:第一,採取切實措施,轉變**職能和管理方式。第二,要進一步調整進出口**結構,繼續實施以質取勝、科技興貿戰略。

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高新技術產品比重,擴大服務**規模。第三,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援體系,為企業到境外投資興業創造條件。

13.巨集觀調控的目標。

答:基本目標是社會總供求的平衡,還有若干具體目標。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四個方面: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經濟增長包括:一是維持乙個高經濟增長率;二是培育乙個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

充分就業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指除了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之外,所有願意接受各種現行工資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消除了非自願失業就是充分就業。二是指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按其願意接受的**,全部用於生產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所有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物價穩定是指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一般用**指數來衡量一般**水平的變化。**穩定不是指每種商品**的固定不變,也不是指**總水平的固定不變,而是指**指數的相對穩定。

國際收支平衡具體分為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自主平衡與被動平衡。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要求做到匯率穩定,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進出口平衡。

14.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結合方式及目的。

答:(1)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即「雙松」) 。(2)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即「雙緊」) .

(3)松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即松財政和緊貨幣)(4)緊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即緊財政和松貨幣) 緊的財政政策用於抑制總需求膨脹,松的貨幣政策用於保證對企業必要的信貸資金**。

15.經濟發展的內涵。

答:其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經濟數量的增長,即乙個國家和地區產品和勞務通過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獲得更多的產出,構成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二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即乙個國家或地區投入結構、產出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等各種結構的協調和優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環節;三是經濟質量的提高,即乙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效益水平、社會和個人福利水平、居民實際生活質量、文化和人的現代化,是經濟發展的最終標誌。

二、辨析題

1.商品與勞動產品的聯絡和區別

答:商品: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勞動產品:指人類勞動創造出來的社會產品,包括用於生產消耗和生活消費的全部物質資料

二者區別:商品:1、用於交換;2、有價值;3、屬於歷史範疇。勞動產品:1、不用於交換;2、無價值;3、永恆範疇。

二者聯絡:商品:1、二者都是勞動產品;2、二者都有使用價值;3、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辨析: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在沒用於交換前只能為勞動產品,此時不具有價值。

商品為不一定為有用物品但必然為勞動產品。勞動產品不一定為有用物品,勞動產品必須經過交換才為商品。

2.商品價值的社會屬性

答: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屬性,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永恆的範疇。

價值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但並不意味著任何一種勞動都形成價值。只有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一般人類勞動才形成價值。所以說,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最本質的因素。

人們進行商品交換,看起來是物與物的交換關係,實際上,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交換,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係。1)價值的質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一般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但不意味著無論何時都形成價值,只有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一般人類勞動才形成價值。

(2)商品的等價交換本質上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交換,因而價值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係。 (3)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最本質的因素。

3.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係

答:⒈單位商品價值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既不存在反比關係,也不存在正比關係。單位商品價值並不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增加,也不隨著勞動生產率的降低而減少。

⒉商品總價值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是成正比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價值增加,勞動生產率降低,總價值減少。⒊勞動生產率發生變化,勞動產品和勞動價值隨著發生同方向同步變化。

所謂同方向是指勞動價值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變化方向,所謂同步變化是指勞動價值隨著勞動產品的增加而同步增加。

4.資本集聚與社會資本總額的關係。

答:第一,資本積聚會使社會資本總額增大,而資本集中則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的總額,它只是改變社會資本總額在資本家之間的分配。 第二,資本積聚的增長受到社會財富(包括追加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絕對增長數額的限制,所以它的增長比較緩慢;而資本集中則不存在這種限制,因而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集中大量的資本。

二者的聯絡在於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促進。資本積聚使個別資本總額增大,競爭實力增強, 因而會加速資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資本集中使個別資本總額和積累規模迅速增大;反過來 ,又會加快資本的積聚。兩者共同促使資本積累不斷增大,資本有機構成迅速提高。

5.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的結果。

答:1.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能創造更多的利潤和剩餘產品,增加積累,從而實現擴大再生產。2.

社會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意味著普遍提高勞動生產率,會使一定價值或剩餘價值體現在更多的產品上,使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更加便宜,能為擴大再生產提供更多的物質資料,有利於擴大就業規模。3.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直接帶來了產業結構的進步。

在西方發達國家,傳統工業的比重越來越小,以提供資訊和技術的第三產業已取代工業和製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結構中的主導部門。這些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了社會的經濟規模,實現了經濟發展。

6.可變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解。

答:流動資本是指在物質形態上參加一次生產過程後,全部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資本。可變資本:

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它在剩餘價值生產中不僅能夠創造出勞動力價值,而且能夠創造出剩餘價值,是乙個可變數,所以叫可變資本。可變資本只是流動資本的一部分。區別:

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作用不同、周轉方式不同。

政治經濟學複習小結

政治經濟學複習小結2010.12.31 導論一 生產力 生產關係 1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 創造物質的財富的能力,包括勞動物件 客體 勞動資料 勞動手段 勞動者 主體 三要素,它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係,是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決定因素。2 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結成的關係,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

政治經濟學課後題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本含義。第一,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或部分勞動者的所有制形式,前者構成全民所有制,後者構成集體所有制,公有制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 集體成分 第二,公有制內部成員在生產資料的占有和支配關係上擁有完全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第三,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重要基...

政治經濟學原理筆記

一章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物件 經濟學 希臘社會出現,指對奴隸制的家庭管理。奴隸制生產以家庭為單位進行 政治經濟學 17世紀初出現,研究內容擴充套件到整個社會的經濟 國民經濟中 是拓寬了研究範圍的經濟學。簡稱經濟學 生產關係 狹義 指直接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人與人的關係。廣義 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諸環節 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