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複習小結

2021-09-22 01:50:42 字數 4746 閱讀 4916

政治經濟學複習小結2010.12.31

導論一、生產力、生產關係

1.: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物質的財富的能力,包括勞動物件(客體)、勞動資料(勞動手段)、勞動者(主體)三要素,它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係,是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決定因素。

2.: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結成的關係,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基礎)、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關係、產品的分配關係。

3.⑴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構成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⑵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它們既矛盾又統一。

⑶歷史上每一種生產關係的出現,歸根結底,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關係可以積極地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

二、經濟基礎、上層建築

1.: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

2.:在經濟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藝等意識形態。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力。

三、政治經濟學的任務:通過對生產關係的研究,解釋各種生產關係產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即經濟規律。

1.——社會生產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其規律。

2.:關於生產關係運動變化的規律,是經濟現象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絡。

⑴客觀性質:經濟規律的產生和發揮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利用經濟規律,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來規劃自己的行為。

⑵按照作用的經濟條件的不同分為:一般經濟規律(在一切社會經濟形態中均發生作用的經濟規律)、共有經濟規律(在某幾個社會經濟形態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特有經濟規律(只在某一種社會經濟形態裡發生作用的經濟規律)。

第一章商品與貨幣

一、商品的二因素:價值、使用價值

1.: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有用性。

⑴商品的使用價值由商品體的物理、化學等自然屬性決定,不體現特定的社會經濟關係。

⑵特點:第一,必須對別人有用,是社會的使用價值;第二,必須是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第三,必須是通過交換讓渡給別人,才能進入消費的使用價值。

⑶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2.: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⑴一切商品的價值都是同質的、可比的。

⑵交換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數量關係或比例。

⑶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或基礎,而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3.: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⑴統一性:①任何商品都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

②二者互為條件、互相依存。

③有價值就一定有使用價值,但有使用價值不一定有價值。

⑵矛盾對立性:①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②對於生產者和購買者來說,不能同時兩者兼而有之。

③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解決。

二、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抽象勞動

1.:在具體的、特定形式下進行的勞動。

⑴具體勞動是勞動的自然屬性,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係。

⑵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它解決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但它不是所生產的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

2.:撇開其具體形式的同質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⑴抽象勞動是勞動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

⑵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它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

3.⑴統一性:二者都是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非兩次勞動或兩種勞動。

⑵對立性: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個性與共性;如何勞動與勞動多少。

三、私人勞動、社會勞動

1.:⑴統一:沒有私人勞動就沒有社會勞動,社會勞動是私人勞動的總和。

⑵對立:私人勞動無法直接轉化為社會勞動。

⑶矛盾的解決:通過商品交換將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交換成功與否關係到商品生產者的命運。

2.: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3.商品的內在矛盾,即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都根源於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這對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而商品的其他矛盾都是這對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

四、貨幣

1.: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以貨幣來表現價值是價值形式發展的最終結果。

⑴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侷限性: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本質沒有得到充分表現)。

⑵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侷限性:從相對價值形式上看,其價值表現是不完全的,商品價值沒有乙個統一的表現;從等價形式上看,缺乏大家公認的、統一的等價物)。

⑶一般價值形式(侷限性:一般等價物不固定)。

⑷貨幣形式:一切商品的價值都集中地、統一地表現在一種***商品如**或**上。

2.: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係。

3.⑴價值尺度:貨幣可以作為衡量和計算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大小的標準。

①價值尺度是商品內在尺度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外在表現形式。

②可以是想象的或觀念上的貨幣(表現而非實現價值)。

⑵流通手段: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作用。

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而不能是想象的、觀念上的貨幣。

⑶貯藏手段: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當做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貯藏起來的職能。

注:執行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既不能是觀念上的,也不能是價值符號,而必須是足值的金銀貨幣或製品等。因為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不具備貯藏手段的功能。

⑷支付手段:貨幣被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的職能。

⑸世界貨幣:貨幣在世界市場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4.⑴金屬貨幣的流通規律

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

①貨幣作為流通手段:

決定商品流通所需貨幣量的因素有三個:待實現的商品量、商品的價值水平、貨幣的流通速度。其中,待實現的商品量×商品的價值水平=商品**總額

商品**總額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

貨幣流通速度

②貨幣作為支付手段:

⑵紙幣流通規律:

①紙幣流通規律以金屬貨幣流通為基礎的,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紙幣發行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相適應,紙幣的購買力就會同它所代表的金屬貨幣的購買力相等,紙幣就能正常流通,物價就會保持穩定。

②通貨膨脹: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從而出現紙幣貶值和物價普遍**的現象。

③通貨緊縮:紙幣發行量少於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從而出現紙幣公升值和物價持續**的現象。

五、價值規律

1.: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

⑴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趨勢。

⑵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與價值的偏離的現象。

**與價值偏離,即**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供求關係引起**變動,而**變動又反過來影響供求,從總體上可以使供求趨於均衡,使商品的**趨近於其價值。

①**的漲落總是圍繞價值這個中心進行的。

②從商品交換的較長時期來看,商品的平均**同價值還是一致的。

③商品**的漲落總是以價值為基礎的。

2.:①刺激作用:刺激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不斷改進技術和管理,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

②調節作用:自發調節社會勞動(資源)在各個生產部門間的分配。

③分化作用: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

第二章資本與剩餘價值

一、資本總公式

1.:⑴資本:能夠帶來剩餘價值(△g)的價值。

資本的本質:靠剝削工人而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體現著資本家和雇傭工人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是乙個歷史的範疇。

⑵簡單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貨幣—商品(w—g—w),

其運動目的是實現不同商品的交換(使用價值)。

資本流通公式:貨幣—商品—貨幣(g—w—gˊ,gˊ=g+△g),

其運動目的是獲得更多的貨幣(價值)。

⑶資本總公式:g—w—gˊ,它是所有資本運動的一般形式,概括表明各種運動形式的實質都是為了攫取剩餘價值。

⑷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資本總公式(△g的產生)與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等價交換)之間的矛盾。

2.:⑴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先決條件:

剩餘價值的產生,貨幣轉化為資本,既不能在流通領域,但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

①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等價交換不會發生價值增殖,不等價交換也不會發生價值增殖。

②資本又離不開流通:貨幣不進入流通進行買賣活動不會增殖。

⑵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要在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內得到解決,需要一種特殊的商品:勞動力,勞動力使用價值的特殊性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鑰匙,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決定性要素。

二、勞動力商品

1.:指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於勞動者身體之內並在勞動過程中運用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2.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根本條件:勞動力成為商品。

3.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條件:

ⅰ.勞動力的所有者有著完全的人身自由。

ⅱ.勞動力所有者除了勞動力商品以外,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

4.包括:

ⅰ.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ⅱ.勞動者撫養後代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ⅲ.勞動者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術所花費的教育和訓練的費用。

5.:ⅰ.與普通商品不同,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就是工人的勞動。

ⅱ.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價值,而且還能夠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其超出原有價值的那部分就是剩餘價值。

三、剩餘價值的產生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1.勞動過程:即生產使用價值的過程。

⑴首先表現為生產各種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反映人和自然的關係。

⑵特殊性:勞動隸屬於資本;雇傭工人創造的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而不歸勞動者所有。

政治經濟學課後題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本含義。第一,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或部分勞動者的所有制形式,前者構成全民所有制,後者構成集體所有制,公有制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 集體成分 第二,公有制內部成員在生產資料的占有和支配關係上擁有完全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第三,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重要基...

政治經濟學原理筆記

一章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物件 經濟學 希臘社會出現,指對奴隸制的家庭管理。奴隸制生產以家庭為單位進行 政治經濟學 17世紀初出現,研究內容擴充套件到整個社會的經濟 國民經濟中 是拓寬了研究範圍的經濟學。簡稱經濟學 生產關係 狹義 指直接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人與人的關係。廣義 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諸環節 諸方...

2019自考政治經濟學複習一

1.1 政治經濟學是 研究社會生產關係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1.2 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 物質資料的生產。1.3 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 社會生產力。1.4 生產力自身內在發展的根本動力是 構成生產力系統的諸要素之間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斷解決。1.5 生產資料是 勞動資料與勞動物件的總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