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軒 數學界的莫扎特

2022-10-14 04:54:02 字數 2658 閱讀 3860

華裔青年31歲獲菲爾茲獎24歲時已成終身數學教授「陶哲軒獲得了菲爾茲獎,伴隨著這個「數學界的諾貝爾」大獎,他身上還有著不少的「第一」、「第二」和「最」:第乙個獲該獎的澳大利亞人,第乙個獲該獎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本屆菲爾茨獎最年輕的獲獎選手,以及,繼丘成桐後第二位獲菲爾茲獎的華裔數學家。」他是憑「在區域性微分方程序、組合數學、調和分析和堆壘數論所做的傑出貢獻」而獲得的菲爾茨獎,評委對其的評價是:

「陶能出色地解決問題,其優秀的工作在數學各個領域都有影響。他將純技術能力和超凡脫俗的靈活運用結合起來,創造出眾多新觀點,這些觀點讓其他數學家驚詫:「為什麼別人以前沒有看到這點?

『」幾十年一遇的天才「陶就好像莫扎特,數學就好像**一樣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約翰·佳內特給了他極高的評價,「除了性格之外,他像極了莫扎特,他那代能出現那樣的天才可能只有陶乙個。他極賦天分,現在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了。他可以將極其複雜的數學問題化解成非常簡單的東西。

」該校物理科學系主任兼數學教授陳繁昌這樣說道,「像陶這樣的人幾十年才出乙個。人們總是說我們學校有他真是幸運。他跨領域解決問題的方式就好像乙個擅長做心臟手術的醫生做腦科手術同樣出色一樣。

而且,他還這麼年輕。」「學習數論最好的學生都想要和他一塊學,」陳還說,「別人都說我是『陶哲軒工作的那個大學』的教學主任」。具有開放性格的神童陶哲軒無疑首先是個神童,他兩歲就會加減法,7歲就開始學微積分,同年進中學學習,到了9歲,陶的微積分水平已經和大學生一樣了。

11歲時,他開始參加國際數學比賽,從2023年開始,他連續三年成為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最年輕的參賽者,分別獲得了銅牌、銀牌和金牌。2023年,陶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研究生,在21歲時就拿到了博士學位,24歲時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終身數學教授。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得雷德的陶哲軒還有兩個弟弟,他們同樣在**和數學方面有著天賦。

而他的父母則來自中國香港。他們在接受**採訪時曾介紹,他們提前讓孩子進入中學學習,但並沒有過於提前讓他進入大學學習,這是為了讓陶能更為全面、健康地發展。如今31歲的陶哲軒已經寫出超過80篇**,和30個人合作過,他的研究面十分開放,涉及數學的眾多領域。

「我在許多領域工作,但我不覺得它們互相之間沒有關聯,」在克雷數學機構的一篇年度報告中,他這麼說道,「我試圖將數學看作乙個統一的整體,我如果有機會研究許多領域組合起來的專案,我就會覺得特別開心。」陶哲軒最先開始從微積分的高階形式調和分析領域研究數學,約翰·佳內特說他當時做的代數研究已經「幾乎無人能看懂了」。兩年前,陶哲軒開始進入其他數學領域,如非線性區域性微分方程以及幾何代數、數論、組合數學等其他完全不同的領域。

化解古希臘難題而且,此後陶哲軒開始和同事進行複雜數學難題的化解,其中一項是化解乙個2023年前的數學難題,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留下的疑問。歐幾里得認為,質數的數量是無限的。2023年,陶哲軒開始和布里斯托大學數學家本格林合作研究質數,他們證實了,質數存在任意長的等差數列。

比如3,7,11,就是同等距離,長度為3的序列例子,最大的質數序列長度為24,其中每個數字至少包含了20位數。陶哲軒和本格林的發現揭示,在質數排列的某個地方,有乙個長度達1001000和其他有限值的序列,但這些序列卻是無限的。這個結果被《發現》雜誌列入當年100個最重要的自然發現之一。

「有的數學家感覺,破解難題需要太多的付出,在開始之前就得讀100頁的東西,不值得。而我們的方法則是專攻最關鍵的點。」陶哲軒說。

對於成功,陶哲軒是這麼說的:「我沒有神奇的能力,我發現問題,覺得它和我以前所做的有點像,就會想是不是以前用過的方法在這兒也同樣能用上。如果這種方法沒有用,我就會想一些小招令其容易點解決。

我會『玩』問題,過段時間後,就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陶說,很多數學家會直接想去解決問題,「他們即使化解出來了,也不一定明白自己是怎麼做到的」他說,「我在開始之前,會考慮自己的策略,把乙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化解成許多小問題。我從不為解決問題滿意,總是想看如果做了些改變會發生什麼。

」-訪談陶哲軒:玩數學是一種自由●你是怎麼開始對數學產生興趣的?是因為天生的愛好還是受了什麼好老師的影響?

陶哲軒:我父母說我從兩歲開始就痴迷於數字,我當時會去教別的孩子數數。我自己記得幼時我對數學符號的方程和難題非常感興趣。

在大學裡,我則能夠欣賞數學背後的意義和目的,及如何與真實世界及個人直覺相連。事實上,相對於難題解決和抽象層面,我更傾心於數學的深層意義。我認為要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就要有「玩」數學的能力和自由,也就是說要給自己設立比較少的挑戰,這樣我就可以把數學當成娛樂來討論。

正式的課堂環境肯定學習理論和實際,是掌握學科的最好場合,但卻不是實驗的好地方。也許比較有用的能力是要能投入到某一點,甚至更可能需要一點固執。如果我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有些部分我不明白,我在自己把它全部弄明白之前是不會滿意的。

如果解釋對我不夠用,我就會為此煩惱不已,所以我總是花大量的時間在非常簡單的事情上,直到我能夠徹徹底底地理解了,然後我再繼續向更難的層次進發。●你怎麼尋找新問題?你怎麼知道哪個問題會尤其有意義?

陶哲軒:在我和其他數學家討論的時候,我會發現很多很多問題。我很幸運我出身的領域,調和分析這塊和好多其他數學領域有著關聯和運用(如偏微分方程、運用數學、數論、組合數學、遍歷理論等),因此我從來都不缺少問題。

有的時候我通過系統地檢查乙個領域,然後發現參考文獻中的漏洞來挖掘問題。舉個例子,我可以通過兩個完全不同領域(如兩項偏微分方程)的對照,然後比較已知的正負結果,來尋找問題所在。我也會**一些籠統模糊的問題,比如「如何在組合問題中最佳地分離隨意組合?

」之類的問題。我也特別喜歡一些看上去需要複雜前提的問題,但事實上如果運用新方法,卻可以設定成最簡化的方式,這樣就避開了一些困難。當然,這不太能找出困難是什麼,但在實踐中卻比較容易解決問題。

十大數學天才之陶哲軒

陶哲軒,1975年7月15日,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長子。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數學系的華裔數學家,澳洲惟一榮獲數學最高榮譽 菲爾茨獎 的澳籍華人數學教授,繼1982年的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陶哲軒於199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ucla,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