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

2022-10-13 05:27:05 字數 1444 閱讀 9153

4、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如孩子在學習經常無法順利完成任務是老師多次批評)。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否則這個孩子以後幹事呢就會畏縮,不自信。

(二)、青春期階段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同一感就是我們說的青春期的「心理我」,青春期關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我是誰,我能幹什麼」等這些問題在自己回答的時候如果和別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那麼他就是獲得了自我同一性。反之,這些問題很困擾自己,那麼就是出現的暫時的角色混亂導致生活會感到彷徨迷茫。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乙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乙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三)、成年階段

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這個時候對應於咱們上大學時期,按照各位同學自己的經歷,我們的父母經常會鼓勵我們「找物件要趁早,剩男剩女不太好」,甚至還會給我們戀愛經費鼓勵戀愛,其實就是鼓勵我們在這個階段乾該幹的事兒--獲得親密感。

7、成年期(25~65歲):繁殖感對停滯感的衝突

當乙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埃里克森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乙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乙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乙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8、成熟期(65歲以上):完善感與絕望期的衝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完善感是一種接受自我衰老的事實、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型之感。所以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們回顧這一輩子「開枝散葉,兒女孝順,生活充實,不白活一回」等描述。

如果乙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型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乙個迴圈或生命的週期。

在回到埃里克森這裡,他認為,在每乙個發展階段中,都有不同的任務需要解決,如果解決好了那麼就有積極作用,如果沒有順利解決,那麼就有消極作用;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 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 心理社會 階段理論。每乙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

埃里克森理論青少年期教育學

青少年期 12 20歲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所謂同一性是對自我身份確定的自我意識,是對 我是誰 這個問題的綜合性回答。我是誰?自我認同感我過去曾經怎樣?我現在怎樣?我將來會怎樣?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個 體組織自己的動機 能力 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

埃里克森對中學生自我發展的解讀之四

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響因素 很多臨床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發展課題的失敗,可能預示著日後發展的各種心理障礙。所以,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狀態及其形成過程的關心與干預,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以下因素會影響到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第一,青少年自我意識中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主觀我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