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教學設計 王玉芹

2022-10-08 11:39:04 字數 4003 閱讀 8127

高中地理

452012 年第 4 期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設計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210003) 王玉芹

【課標分析】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這條標準要求學生通過繪圖分析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運動過程。學生要能夠繪圖、析圖,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大氣受熱、運動過程用圖表示出來。

【教材分析】

本節課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教材主要介紹了兩個問題:一是大氣的受熱過程,二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大氣的受熱過程是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和重點,主要知識結論「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是學習熱力環流的基礎,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而不是太陽輻射,才能正確理解熱力環流的成因、不同的表現形式。

「熱力環流」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關鍵部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又是大氣水平運動、三圈環流的學習基礎。

【學情分析】

大氣運動屬於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借助天氣現象間接「感知」的地理事物,比較抽象難懂。但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把文字和影象兩種語言協調運用,是化解其難點的關鍵環節。許多學生沒有養成繪製示意圖並以此說明地理事物的習慣,主動嘗試與發現學習的能力較低。

但大部分學生具備基本的繪圖技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把繪圖技能與認知技能相結合,有利於突破知識難點。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問題貫穿始終,以讓學生繪圖分析為主,培養學生繪圖、析圖的能力。提供「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晝夜溫差」的資料,讓學生思考分析地表晝夜溫差比月表晝夜溫差低的原因,從而引出大氣對地球表面受熱的影響,分析大氣的受熱過程。在分析大氣受熱過程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只考慮大氣受熱不均,大氣會怎樣運動呢?

」,從而引出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熱力環流的成因是地表冷熱不均。從熱力環流的成因入手,並從不同尺度分

析熱力環流的形成:大尺度——赤道與極地之間;中尺度——海陸之間;小尺度——市區與郊區之間。熱力環流形成過程中的等壓面彎曲狀況作為乙個難點,在本節課中不分析,作為課後思考問題引出下一節課的教學。

用「鄉下的風、城裡的雨」引入分析熱力環流對天氣的影響,並且為第二節氣壓帶風帶、第三節常見天氣系統、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的學習做好鋪墊,把第二章各節的內容都貫穿起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明確大氣的熱量**,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使學生能運用圖示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能闡述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熱力環流等基本原理。

過程與方法通過**理解「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的原理;利用圖表分析歸納「大氣保溫作用」;通過繪圖理解熱力環流的原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的熱源;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指導啟迪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繪製示意圖和思考**的過程中,給予科學的指導和講解,使學生用圖、繪圖的技能和**轉換能力不斷提高。

學習方法繪圖析圖學習法。要求學生人人動手,通過手腦並用,建立聯絡,理解規律,實現抽象推理過程的影象化,培養學生「第二語言」的表述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多**課件

【教學過程】

(見下頁**)

高中地理

462012 年第 4 期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運用資料學生活動教學方法和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設問1:地表晝夜溫差比月表低很多。為什麼?

地球表面和月

球表面晝夜溫

差的資料。

思考為何地表晝夜溫差比月表低的多。讓學生分析地表晝夜溫差比月表小得多的原因,引出大氣這個因

素。創設情境

引出問題

設問2:為什麼地球上有了大氣,晝夜溫差較小?繪圖講解地表、月表受熱過程。大氣對太陽輻

射及地面輻射

作用圖。

跟著教師繪製「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讓學生繪圖分析地表、月表的受熱過程,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明確結論學以致用總結、明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思考:晴天晝夜溫差大,陰天晝夜溫差小,為什

麼?地表、月表受

熱示意圖。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並思考晴天、陰天晝夜溫差的差異。

明確知識點,並能夠學以致用,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問題引領學以致用設問3:大氣最重要的、根本的熱源是什麼?設問4: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是什麼?總結大氣受熱過程,分析大氣的根本熱源、近地

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思考身邊的地理現象:

(1)爬山過程中,越接近山頂感覺越冷,為什麼?(2)一天中正午(12點)太陽輻射最強,而最高氣溫卻在下午2點左右,為什麼?

大氣受熱示意圖。掌握大氣的根本熱源、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並分析身邊的地理現象。

明確知識點,並能夠學以致用,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承轉過渡設問5:地表各緯度地區大氣受熱量相等嗎?若只考慮大氣受熱不均,大氣會怎樣運動呢?引

出熱力環流。

地球圖。

思考大氣受熱不均時是否會產生運動,如何運動。引出赤道與極地地區大氣運動的形式——熱力環流,並為第二節

氣壓帶風帶的學習做鋪墊。

繪圖**

繪圖,分析赤道與極地之間熱力環流的形成。 板圖。

學生跟著教師繪圖,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初步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並能夠繪圖表示。

應用創新

內化昇華

設問6:除了赤道與極地之間,地球上冷熱不均的

現象還會發生在哪些地區之間呢?

學生分析地球上存在冷熱不均的地區,並畫出這些地區之間的熱力環流。

讓學生通過繪圖來掌握不同尺度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點評分析聯絡實際對學生的板圖進行分析點評,並明確知識點:大

氣的水平運動就是風,大氣垂直運動會影響降水。用「鄉下的風、城裡的雨」引出大氣運動對

天氣、氣候的影響。

市區與郊區之間、海陸之間的熱力環流示意圖。

在黑板前板圖的同學講解海陸之間、市區與郊區之間熱力環流的形成。培養學生的繪圖、析圖能力,並為風的形成、大氣運動會對影響氣候特徵的學習做鋪墊。課堂總結完善認知

總結: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的形成。

再次總結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並與大氣受熱過程聯絡起來。

強調重難點,進一步理解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及過程。課後思考承前啟後課後思考7:這幅彎曲的等壓面圖也可以表示熱力環流,你能在圖中將其表示出來嗎?

彎曲的等壓面圖。引起學生思考,通過等壓面圖推導出熱力環流。思考熱力環流形成過程中等壓面彎曲狀況,引出下節課的內容。

【教學反思】

本節課很好地完成了課標的要求: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並且為大氣水平運動、三圈環流、全球氣壓帶風帶、氣候的學習做好鋪墊,把第二章各節的內容都貫穿起來。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問題引導和繪圖**。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由於設計的問題針對性較強,緊扣教材使學生能得出相應的結論,且難易適中,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能夠通過繪圖、析圖掌握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的形成,並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析地理現象,使看不見的大氣運動變得「視覺化」。

而且課堂中要求每一位同學都繪圖,使得平時在課堂上容易偷懶的同學也能夠參與進來,從而提高了參與度,又提高了學生的繪圖、析圖能力。

在教學內容、難點的處理上,因本節課內容非常充實,主要分析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的形成。而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是一難點,熱力環流形成過程中等壓

面的彎曲狀況亦是乙個難點,為分解難點,故等壓面的彎曲狀況內容放到下一課時中去講解。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熱力環流的形成涉及到氣壓的變化,應補充講解氣壓的概念。另外,近地面、上空同一水平面上氣壓高低的差異,從科學性角度,應從高空講起。

但從學生理解角度講,從近地面講更好。另外,布置學生繪圖任務後,是請同學到黑板前即時板圖,還是延時板圖,考慮的出發點不同,哪一種做法更好,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摸索和改善。另外,兩個同學分別板圖了海陸之間的熱力環流、市區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筆者讓這兩位同學分別講解了這兩種不同尺度的熱力環流的形成,是基於這兩種熱力環流的成因不同的考慮。

但另有聽課老師提出,既然都是熱力環流,讓一位同學講解就好,如兩位同學板圖後都要講解,有所重複。到底哪一種做法更好,也有待於更進一步摸索比較。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課時跟蹤檢測 一 選擇題 每小題5分,共60分 2014 華中師大附中檢測 下圖示意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量分布圖,圖中曲線分別表示 a.地表吸收太陽輻射量 b.地表反射太陽輻射量 c.大氣上界太陽輻射量 d.雲層反射太陽輻射量。讀圖,回答1 3題。1 圖中曲線 依次表示 a c a...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案

從容說課 本節主要包括大氣的受熱過程 熱力環流 大氣水平運動三部分內容。應重點分析講解三個內容 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此處可補充大氣組成部分的內容 大氣受熱過程環節過多,且都有乙個專業名詞 如大氣吸收等,由此產生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過多的環節及環節的前後順序與過多的名詞...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案

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設計 一 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二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明確大氣的熱量 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 使學生能運用圖示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2 能闡述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大氣熱力環流等基本原理。3 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能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