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基礎》課程輔導

2022-10-04 17:00:07 字數 4345 閱讀 5686

第一講第一部分教材體系和特點

1、教材的體系

以人和自然為中心,從認識自然界的物質性、運動性著手,幫助人們認識自己,認識自然。

第一章回顧了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軌跡,重溫了自然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了當代自然科學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別從自然界的物質性、運動性和生命與自然的關係客觀地、綜合地認識自然。

第五章資源、能源及其利用,它把原4個分科中交叉、重複的有關內容用統一的觀點來處理。

第六章從教師的需求出發,將傳統的光、聲、熱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與高新技術結合,並用資訊觀點,石有關知識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拓寬學員的知識面。

第七章闡述人與環境這一世界面臨的緊迫問題。認識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樹立起憂患意識,保護好自然環境。

第八章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對生活的影響,因課時問題,供學員自學。

2、教材的特點

(1) 衝破原科學體系,力求綜合、易學、破窄拓寬。

(2) 針對學員實際,注重人和自然的關係,棄虛求實。

(3) 適當降低難度,體現高、新觀點,除舊具新。

第一, 降低了計算難度。

第二, 密切結合學員的教學實際。

第三、使用了開放式結構。

第二部分教材重點內容剖析

物理部分

第三章自然界的運動性

第一節物體的最簡單運動方式

1、理解描述運動的相對性

例題: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到:「紅日從東方冉冉公升起,我坐在賓士的火車裡,靜靠在椅背上,欣賞著窗外的景物,只見路旁的樹木急速地向後退去……」試指出「公升起」、「賓士」、「靜靠」、「後退」這幾種運動形式所對應的參照物。

2、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

3、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

物體的慣性是本身的屬性,和運動狀態沒有關係。

4、理解力對物體做功的因數

力對物體做功有兩個不可缺少的因數:

第一、力f是指某物體對運動物體所施的力。

第二、位移s是物體的位移,也即力的作用點的位移。

物體由於運動反映出它做功的本領,而由於運動具有的能是物體的動能;由相互作用的物體或物體內部相對位置所決定而具有的能稱為勢能。

有關例題請參閱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學習指導書第90頁上的第8題。

5、應用動量定律解釋現象

請參閱教材189頁上列舉的事例,能定性解釋其道理。

本教材有關動量的計算不作要求,但定性解釋一些現象是必須要掌握的。

第五章資源、能源及其利用

第三節能及其轉化

1、了解劇烈氧化、緩慢氧化與生物氧化

劇烈氧化與緩慢氧化都是氧化作用,它們的區別在於氧化反應的速度不同。

劇烈氧化時,化學能的轉化可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熱,並使溫度急劇上公升。

燃燒、**都屬劇烈氧化。

生物的呼吸作用卻是一種緩慢氧化。

2、理解機械能、內能、電能及其它們之間的轉化

自然界中物質運動的形式是各式各樣的,因而各種能量的轉換過程也是極其豐富的。本教材強調了把「能」與物質的某種運動形式相對應,以進一步深化物質運動的觀點。

理解內能與機械能的本質區別

理解傳熱和做功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能效的。

例題:生活中到處可以看見能量轉化的事例。請識別以下事例中各種能的轉化:

(1) 在運轉中的電風扇

(2) 火柴在空氣中燃燒

(3) 接在電路中的蓄電池

(4) 機械表的指標不停地轉動

3、掌握電功、功率及代謝率

功率定義代謝率定義

例題:從事活動時,人們需要氧與身體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進行反應提供能量。一般每消耗1公升氧平均釋放2.

0×104焦耳的能量。如果某人步行上班,每分鐘呼出全部氣體中含氧0.6公升,試計算某人步行時的代謝率。

解:已知撥出1公升氧平均釋放2.0×104焦耳的能量,當某人1分鐘呼出氣體的含氧量0.6公升時,他將平均釋放0.6×2.0× 104焦耳的能量,

所以代謝率:

4.掌握電流的熱效應

了解電流的化學效應,電流的磁效應的應用

結合實際掌握有關焦耳—楞次定律的簡單計算

例題:一台提公升重物用的電動機,其線圈電阻r為2歐姆,如果電動機輸入電流為10安培,問電動機的發熱功率為多少?3分鐘內產生多少熱量?

解:已知電動機的輸入電流為10安培

所以線圈發熱功率p = i2 r =102×2 = 200(瓦特)

3分鐘內線圈產生的熱量q = i2 r t =102×2×3×60 = 36000(焦耳)

5.確立普遍的能量轉換及守恆的觀點要求學員能運用普遍的能量轉換及守恆的基本規律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

例題:試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說明為什麼衛星在距離地球最近時速度最大,

在距離地球最遠時速度最小?

物理部分第二講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學技術

第一節光和眼

1、理解光的反射現象、折射現象

一般情況下,光在真空和在同一均勻的媒質中是直線傳播的。假設光從空氣射入水中,在空氣和水的分界面上,光線將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返回到原來的媒質(空氣)中,另一部分折入另一媒質(水)中,前一種現象稱為光的反射,後一種現象稱為光的折射。

2、理解全反射

產生全反射的條件:

光從光密媒質射入光疏媒質

入射角大於或等於臨界角a。

(1) 某種媒質對於空氣的臨界角,可以用它對空氣的折射率求出sina=1/n

(2) 光疏和光密媒質的判定規律

從光速比較,若v1>v2

從折射率比較,若n1從折射角比較,若入射角大於折射角

則媒質1是光疏媒質,媒質2是光密媒質

3、理解眼睛調節的原理,重視保護眼睛

4、了解照相機、幻燈機、顯微鏡和望遠鏡的成像性質能正確使用光學儀器,為教學工作服務

5、了解光波是電磁波的一種,知道整個電磁波譜的排列。

不同波長範圍的各種電磁波,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它們的行為服從共同的規律,同時又都具有某些特性。可參見學習指導p191—192上的表6-1。

在電磁波譜中,只有一定頻率的電磁波人眼能見到,這就是可見光。

第二節聲和耳

1、 理解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振動所發出的聲音需要通過媒質來傳播。

聲波在不同的媒質裡有不同的傳播速度。

媒質溫度越高,傳播速度越快 ,

常溫下,液體和固體中的聲速比在空氣中要快

固體中聲速比液體中聲速要快

2、 理解聲波的反射、折射。

例題:夏日裡雷聲隆隆,這是因為( )

(1) 雷聲在空氣中傳播遇到無數雲塊而屢次反射所造成的。

(2) 雷聲在雲中和空氣中傳播速度不一樣而引起的。

(3) 雷聲的音量很大所產生的

(4) 雷聲的聲源一般離我們較遠所產生的。

聲波的折射是因為溫度不同導致媒質密度不同,從而造成聲音傳播速度不同,使聲音在傳播中的方向發生改變,即產生聲波的折射。

第三節能量和生活

1、理解熱量、熱的傳遞方式

熱量的傳遞就是內能的傳遞

熱傳遞的方式有三種:傳導、對流和輻射

(1) 傳導:能量以分子碰撞的方式沿物體傳遞或轉移的方法叫傳導。

傳導一般在固體中進行。

(2) 對流:依靠流體的真實流動來傳遞能量的方法叫對流。

對流一般在液體和氣體中進行。

(3) 輻射:能量由物體輻射出去並沿直線向外界或其它物體進行傳遞的方法叫輻射。輻射以電磁波形式向外發射能量。它不一定借助物體, 在真空中也能輻射能量。

(4) 通過對熱傳遞的認識,我們要求學員能運用傳遞方式的異同,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熱現象。

例題:試述保溫瓶的作用,試用熱傳遞的幾種方式簡析其保溫原理。

3、 了解人體的溫度調節

人健康時,個體的體溫一般不太變化,這是身體的體溫調節機制在起作用,需依靠散熱率與代謝率匹配。

4、 了解測能儀器

儀器的三個功能單元:感測器、放大器和計量器。

第四節資訊及其處理

1、了解資訊,資訊的重要功能

資訊是對各種事物的變化和特徵的反映,也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絡的表徵。

資訊有一些重要功能:

(1) 資訊是人類和生物生存的要素。

(2) 資訊是認識事物的先導,是知識的源泉。

(3) 資訊是決策的依據,實踐的指南。

2、了解資訊傳遞、資訊處理的方式在不斷地進步。

早期,只能使用語言、文字傳遞資訊。

19世紀,現代通訊技術誕生了,滿足了人們快速、準確和遠距離傳遞資訊的需要。

20世紀以來,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通訊手段、通訊裝置、傳輸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大大提高了通訊質量和速度,擴大了通訊的範圍。

3、了解多**技術。

多**技術將多種**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進行資訊的儲存、處理、表示和交流,特別是通過圖象、動畫和聲音的結合,在資訊的表現形式上更加生動、直觀、易被人們接受。

自然科學簡史

論蒸汽機的發明對十八世紀工業技術的促進作用 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姓名 王彥媚 學號 09080227 論蒸汽機的發明對十八世紀工業技術的促進作用 摘要 詹姆斯 瓦特先生 萬能蒸汽機的發明者,被稱為 工業革命之父 他改進的蒸汽機使人們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創造力,而不再受制與大自然,他解決了工業化核心問題...

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期中測試

一 填空題。每小題兩分,共10題。1 在描述運動時,這個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一般研究地面上的物體運動,時常以作為參照物。2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物質的 以及的科學。3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他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叫做又叫 4 一般來說,質量是物體慣性的量度,即質量越大,...

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

理解 包括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綜合包括 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該考點高考選文涉及面較為廣泛,不僅包括科技發明的介紹,而且包括對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的闡釋。它包括數學 物理學 化學 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天文學 地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