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創新案例 1

2022-09-03 21:30:11 字數 1685 閱讀 8464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維繫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的根本原因,也是維繫社會和諧安定與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傳統文化教育的本位是德育工作,講究的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始近道矣」的教育原理原則,完全不同於我們當前學校德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被動狀態。

周一例會時,德育處例行對每週各班的班級管理情況進行通報,會後,一(1)班的班主任吳老師找到我說:「曹老師,平時在班隊課上,在正常的課前幾分鐘裡,我也經常強調班級管理的有關衛生與紀律事項,可為什麼就沒有效果呢?」吳老師是乙個工作非常負責任的教師,教學能力也很強,看到她那焦急的樣子,我想機會來了,於是,我對吳老師說:

「你班級目前出現的情況是乙個結果,原因在**呢?我們常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已近道矣。』這裡的『道』就是原理原則,方式方法。

我們只有明白問題的原因在**,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嗎?」「是啊,可問題的原因在**呢?」 我說「問題的原因很簡單,就出在你自己的身上」。

聽我一說,吳老師的臉上現出了十分驚訝的表情,「不會吧,我已經很努力了呀,問題怎麼會出在我的身上呢?」我說:「你每天課前的三件事做了嗎?

整理自己的講台,擺正班級的課桌,撿拾班級裡的垃圾,然後在班級門口笑臉迎接學生的到來,你是不是總是在批評和指責學生做得不對的地方,卻很少表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這就是你的班級管理中會出現『髒、亂、差』原因所在,你不妨按我說的方法試著做乙個星期,看看效果如何。」

這以後的幾天裡,我也在認真的觀察一(1)的情況,吳老師真的按我說的去做了,一(1)班也逐漸的改變了原來的狀況。

作為一名教師,大家在師範學習的時候,都學過《教育學》、《心理學》這些西方的教育理論,但在實際工作中卻難以用上,卻忘記了我們自己中華民族最根本也最容易記的「身教者從,言教者訟」這一教育的原理原則,在工作中眉毛鬍子一把抓,說教的多,力行的少,班級管理出現「髒、亂、差」的現象也就難免了。

還有一次,在和兄弟學校的一些老師在閒聊的時候,我說:「我們學校的老師每天上、下午都能提前二十分鐘到班級與學生共同進行「書香滿園」的讀書活動(針對目前留守兒童在家不讀書的情況)」。他們說:

「這不可能,我們學校的老師提前一分鐘進入班級都不可能,你們學校的老師怎麼有可能每天都提前二十分鐘進入班級呢?你們學校是不是有什麼規定或是給了多少補貼?」我說:

「沒有啊,我們開始的時候,也只是安排學生幹部配合校委進行管理,我們的校長、值周校委每天都能提前半個小時到教學樓進行巡視,如果看到哪乙個班級的學生不夠專注,就會停在哪乙個班級,我們的老師看到我們的校長、校委每天都這樣,就自然而然的提前到班級了,如果有時遇到哪乙個班級老師臨時有事沒有及時到位,我們的校委就很自然的代替老師做好值班工作了。」我接著問:「你們的校長會像我們的校長一樣,周一到校周五回家,你們的校委每天都到教學樓去巡課嗎?

」他們說:「我們的校長每天都回家,我們的校委也沒有像你們這樣每天巡幾次課的。」我說:

「那你們學校的情況就正常了,上所施,下所效嘛!」大家相視而笑。

管理是一種水平,教育是一種藝術,誠如中華優秀文化典籍《大學》中所說的: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作為乙個學校或乙個班級的管理者,其自身的品德修養是至關重要的,「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乙個學校裡,校長、校委怎麼做,下面的老師也就怎麼做,乙個老師怎麼做,他的學生也就怎麼學,這就是為什麼說「乙個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學校;乙個好的教師就會有乙個好的班級」的道理所在了。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新案例

感恩教育 案例簡介 古人云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改養其心。這是教育者應該遵循的根本,作為一所礦辦學校,我們的德育教育不但應植根於學生心裡,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還應放眼礦山,使學生的未來能和礦山緊密相連。為此,我們的感恩教育基本遵循這樣一條主線,即感恩父母 感恩老師 感恩母校 感恩礦山,從學生自...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案

案例 班上有兩名學生,由於父母離異,跟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平時缺少道德上的家教,所以養成了不少的不良習慣,學習不認真,課堂上不注意聽講,經常不完成作業,打架 罵人,說髒話等。分析 我對這兩名學生作了認真 仔細的分析,原因是他們平時散漫慣了,六 七十歲的老人對他們的教育也是力不從心,更談不上對他們...

學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心得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就要相信他們的接受能力,同時又要正視他們的接受能力。有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還小,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許做,在愛的名義下過度保護孩子。這樣做,一方面使孩子受到過分限制,使他們的能力得不到適當的發展。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在過度的限制中,厭惡說教。另外,父母的過度限制或保護,還在悄悄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