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區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考與對策

2022-04-27 17:21:03 字數 5376 閱讀 7028

趙君當前,我區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乙個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農業產業化程度依然不高,農民在生產環節的增收空間不大,農民的增收渠道不寬,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土地流轉尚處於起步階段,農民產業程度不高,抗禦自然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農民增收難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雖然差距不小,可我們也面臨著極好的機遇,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專案實施及補助政策的落實、水權制度的深化、「十二五」規劃的啟動,**到省市對節水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政策支援力度愈來愈大。

為此,要增加農民收入,就要針對上述問題,搶抓機遇,早謀劃、早動手,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努力促進農民收入普遍增長、持續增長、加速增長。

一、農業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效

農業結構調整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得力措施。近年來,我區按照市委實施「兩大戰略」、發展壯大「五大產業」的總要求和區委提出的「1126」發展思路,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水權改革為抓手,圍繞節水增收這個目標,主攻設施農業、畜牧業、特色林果業和制種業等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強化**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嚴格水權配置,推進區域化種植,實施「主輔轉換」戰略等措施,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林、牧結構由2023年的71.

8:0.06 :

28.14調整為2023年的65.2:

1.1:33.

7,夏秋比例由2023年的48:52調整到2023年的40:60,糧經比例由2023年的65:

35調整到2023年的64:36,農業種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二、農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結構存在「三大三小」問題。種植業結構中,糧食作物面積大(佔種植總面積的69.9%),特色高效經濟作物面積小;內部結構中,種植業比例大,畜牧業、林果業比例小;經濟結構中,第一產業比例大,第

二、三產業比例小。這「三大三小」的不合理結構造成農民收入渠道單一,給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帶來很大困難。

2、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企業與農戶和基地的聯結較鬆散。農副產品加工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發展不平衡,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其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作用還未得到較好的發揮。

3、水權水價制度未完全發揮作用,農業單方水效益明顯偏低。我區農業單方水效益僅為3.8元,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全區農業灌溉用水為91.8%,其中82.6%的水用於種植業,用水結構極不合理。

大田串漫灌式的粗放落後的灌溉方式仍然占有很大比重,有利於調動農民結構調整積極性的水價制度還未完全建立,影響了農民節水的積極性,同時也成為農民自主調整種植結構的制約因素。

4、土地流轉面窄量小,還處在小範圍、小規模的流轉上。目前,我區土地流轉面積只佔到全區耕地總面積的5.2%左右,建立土地流轉服務站18個,在缺乏大產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絕大多數農民還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方式,使得設施農業、畜牧業、林果業等特色優勢產業不能上規模,進而影響到農村經濟結構中

二、三產業的發展。

5、畜牧業、林果業發展緩慢。2023年我區農林牧結構為68.7:

0.6:30.

7,畜牧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40.6%低9.9個百分點,林果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4.

2%低3.6個百分點。畜牧業養殖規模小,大多是房前屋後育肥養殖,經營分散,受資金、土地因素的制約,養殖規模擴大緩慢;林果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滯後,建設品牌不多,畜牧業和林果業仍是我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

三、涼州區結構調整的思路與發展方向

為了徹底改變我區農業結構不合理的現狀,解決畜牧業、林果業比重偏低,夏秋比、糧經比不協調,水效益低的問題,必須大幅度壓減糧食作物、高耗水作物和低效益作物,大幅度提高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瓜菜業在種植業中的比重,以暖棚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在農業增加值中的比重,以釀造葡萄、紅棗、枸杞等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在農業中的比重,重點發展高原夏菜、番茄、食葵、辣椒制種、水地地膜馬鈴薯等畝純收益過2000元、單方水效益在3元以上的高效作物,下功夫壓減小麥、啤酒大麥等畝收益在1000元以下、單方水效益在2元以下的低效益作物,禁止引進畝耗水400m3以上的高耗水作物。通過「三壓三提」,促進高效節水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1、大幅度提高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瓜菜業比重。我區有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發展設施農業條件優越,在日光溫室上,應把日光溫室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公升級的突破口,遵循「工業化生產、市場化運營、園區化發展」的理念,突出抓好規模擴大和效益提公升兩個重點。堅持因地制宜,在井泉灌區和條件較好的山水灌區及其它適宜種植日光溫室的地區建設日光溫室,在大力發展城郊日光溫室精細蔬菜和以四壩鎮為中心的北片外向型蔬菜產業帶的同時,在沿山冷涼灌區種植紅提葡萄、雙孢菇大棚。

繼續推進張義山區人參果產業帶及沿沙區瓜菜產業帶,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努力實現提質增效。

2、大幅度提高以暖棚養殖為主的畜牧業比重。暖棚養殖應以「走出庭院,人畜分離,集中連片」為基本方向,要加快暖棚進畜進度,要通過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扶持解決農戶資金不足的問題,積極擴大畜禽進棚數量,全面提高進畜量、出欄率,達到擴畜增效的目標。對新建的暖棚,要按照基本達到的投畜標準進行驗收,做到當年建棚,當年養殖暖棚足量進畜。

要注重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大力實施「主輔轉換」戰略,促進畜牧業由家庭副業向經營主業的轉變。在穩定發展牛羊等傳統草食畜牧業的同時,適度擴大精飼料畜禽養殖規模,加大秸杆青、黃貯技術推廣力度,促進農作物秸杆「過腹」增值,要通過提公升畜牧業產出效益,加快推進畜牧業產業化、規模化程序,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3、大幅度提高以釀造葡萄、枸杞紅棗、雜果為主的特色經濟林果業比重。把林果業作為節水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立足區位優勢,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原則,向優勢區域集中,盡快形成規模化、區域化發展的特色林果產業布局。按照「以釀造葡萄為主,以枸杞、紅棗為輔,以核桃、李、杏小雜果為補充」的思路和「集中建基地、重點建園區」的發展模式,著力抓好現有釀造葡萄基地和日光溫室紅提葡萄基地的改造公升級,制定發展規劃,分區域確定產業發展重點和主推品種,加快推進特色經濟林果業規模壯大和效益提公升。

積極推進沿山冷涼灌區經濟林產業帶、「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程序,做到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

4、大幅度提高以玉公尺、瓜菜制種為主的制種業比重。按照「規範發展玉公尺制種,鼓勵發展瓜菜制種」的思路,進一步加大現有玉公尺制種基地的規範化建設和標準化生產力度,加強市場監管,優化種子質量。重點鼓勵發展以西瓜、西紅柿、花卉制種為主的瓜菜制種業。

5、大幅度提高以加工型馬鈴薯、高原夏菜為主的特色高效經濟作物種植比重。圍繞優勢產業,著力抓好特色高效經濟作物示範基地建設,按照「高標準、高質量、高科技、高起點」的原則,圍繞現有農業龍頭企業,切實加快加工型馬鈴薯、蕃茄、高原夏菜、葵花等特色高效經濟作物基地建設,積極探索發展多種形式的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加快全膜覆蓋、壟作溝灌等節水技術推廣步伐。

四、涼州區結構調整的分析與**

1、創新發展思路,努力提高結構調整的檔次和水平。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先調整農業發展方向,使農業發展向「城郊型」轉變。「城郊型」農業突出的是生產功能,注重的是保障城市供給,追求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調整發展目標,使農業發展向「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加速發展草食畜牧業、加速發展瓜菜產業、加速發展特色林(藥)果業」的「一穩定三增長」轉變,努力擴大某一種或某一類產品的生產經營規模,建立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鎮),「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使其成為我區的一項主導產品和主導產業,最終發展成為在省內乃至全國具有一定市場占有率和較高知名度的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

農業發展的目標更多地要考慮如何適應市場需求,生產安全食品,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同時還必須考慮如何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使農業發展由產品結構調整向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全面優化轉變。

2、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樹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就是促進農民增收」的理念,積極扶持壯大龍頭企業。一是大力扶持和發展壯大以紅太陽、榮華集團、福建達利集團等為代表的農業龍頭企業;二是在龍頭企業的認定上,不能只看企業的經營規模和產品的市場前景,而更要看它有沒有帶動農民,帶動了多少農民,有沒有與農民結成緊密的經濟利益關係。

在對龍頭企業的資金扶持上,不能只將有限的扶持資金用在增加企業的流動資金上,而要更多地用於支援企業增添裝置、進行技術改造,以增強其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生產功能和作用;三是加大引進和扶持力度,扶大龍、興小龍、育新龍,因地制宜,分類培育,政策扶持,要圍繞特色產業加工增值需要,盡快引進、培植一批輻射範圍廣、帶動能力強的養殖、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參與我區農業深層次開發,通過龍頭企業的湧現,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吸納更多的農戶參與,將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轉化增值,不斷開拓農業增效增收的空間,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四是積極探索建立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農戶更加緊密的利益聯接機制,不斷完善產業化的有效組織形式和利益分配機制,使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緊密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切實化解企農利益矛盾,形成緊密的風險共擔、利潤共享的企農利益關係,共同抵禦農業市場風險;五是加快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規範農戶和企業行為,合理確定產品**,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進產、加、銷一條龍,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鼓勵農戶以土地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更深層次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提高農業發展效益。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推進高效農業科技化,積極採用和推廣現有成熟的農業科技推動農民增收,以科技促增收,促調整。一要推廣運用設施栽培技術、特色種養技術、精深加工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和資源節約技術,創新品種,創優品質,創響品牌,增強科技對高效農業的支援能力;二要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著力創出名優品牌,大力推進農產品認證工作,繼續培育做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品牌,以品牌農產品帶動農產品市場開拓和外向農業發展;三要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健全服務網路,提公升服務水平。

倡導專家進龍頭,龍頭帶大戶,大戶幫農戶,農技進村入戶,推動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四要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推進產學研結合。鼓勵與支援涉農部門、企業建立農業技術研發中心,培育多元化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五要依託農業龍頭企業、農村中介組織、農業示範園區、農村基層組織等平台,實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型機具、新肥料、新農藥的普及應用,不斷提公升農業科技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撐力度。

4、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要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必須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為抓手,制定發展蔬菜產業的種植技術規範、操作技術規程,及時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全面落實無公害農產品技術規程,加強質量監控,努力提公升農產品品質檔次。要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

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加快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建立「產地准出」速測點,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管理、產業化發展。

5、引導和扶持各類經濟聯合體,積極發展專業服務組織。可將由農業大戶投資形成的專業協會逐步發展成為行業協會(經濟聯合體),以增強其對協會成員的自我協調、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能力。這種經濟聯合體,既是一種專業合作組織,又是開展企業化經營,乃至發展成為農業企業的前奏。

對此,必須加強引導和扶持。同時,積極鼓勵涉農企業和農技部門領辦各類專業服務組織。供銷、糧食、農牧等部門以及科研院所和各級農技推廣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流通優勢、加工優勢和技術優勢,積極組建各類專業服務組織,在幫助農民發展生產、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同時,實現這些部門的自身價值,促進這些部門的自我發展,以形成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共同發展的「雙贏」效應。

新時期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考

作者 王濟華 新農村 2011年第14期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目前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諸多新矛盾 新問題,其中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農產品不適應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如何解決好這些新矛盾和新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乙個重要課題。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階段 之所以說我國農業已進入乙...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存在問題及對策

近幾年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對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種植結構調整中還存在以下傾向性的問題 一是農民生產選擇的趨同性 二是種植結構調整的盲目性。這兩個問題有其發生的客觀性和必然性,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種植結構調整的正常進行。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和改革的精神來解決,確保種植結構調...

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問題與建議

農產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場條件的根本性變化,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由單純的資源約束轉向了需求約束。在此形勢下,農業進一步發展,須在 的支援和引導下,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70年代末,我國農村率先實行改革,主要是實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1981年,我國 又制定了 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