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P2P的生存邏輯

2022-03-01 22:17:32 字數 3828 閱讀 6001

第三,沒有監管下的p2p最大的問題,是資訊不透明帶來的道德問題。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很多的p2p,都尚未倒閉,他們是不是就一定沒有現在大家所說的所謂假p2p的幾個特徵?一定沒有高息承諾,一定沒有單筆金額較大,一定沒有組團現象呢?這個問題除了平台運營者自己以外,是不可能有人知道的。

這種資訊的極度不透明,是目前p2p最大的危機,是個地雷,隨時都會引爆,而且無法自證。我們的p2p,從來未曾公開過任何形式的資產質量報告,即使有壞賬率也都是自己報的,缺乏公信力。所有的p2p,在這種不透明的體系下,蘊含極大道德風險,而道德是最不可靠的東西,在商業利益面前,道德幾乎不可抵擋,更何況,我們也無法有效進行道德評定,憑什麼認定跑路的p2p的從業人員的道德就一定低於沒有跑路的呢?

尤其是在事前,更無法衡量。

現在p2p也在尋求更為有效的信用建立機制,也成立了各種行業協會的方式進行自律,對這個行為,我也不知道怎麼表態,或許有點得罪人,但是我的觀點是道德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有最好,沒有你也沒辦法,而金融又帶有極大的外部性,畢竟你的錢是人家的錢,所以自律是扯淡,他律才是王道,沒有嚴格管制的情況下,道德無用,第一是會讓很多人不顧道德作一些鋌而走險的事情,關鍵是對價有多大而已,第二就是因為沒有管制,任由第一類人這麼做下去,就會劣幣驅逐良幣,好人得不到獎勵,壞人得不到懲罰,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無道德。

更何況,我感覺全球的行業協會都差不多吧,實際意義有多大很難說。

第四,如何看待監管問題。

我曾說過這種不透明的、缺乏資訊公開的p2p,沒啥技術含量,他就是民間借貸的網路版而已。殺熟變成殺生的遊戲了。當然這裡不可否認有很不錯的p2p,有真正致力於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p2p,有兩肩扛道義的p2p,有能力很不錯的p2p,只是因為太不透明的體系,傷害的是整個p2p的業態,那為什麼會不透明呢?

我感覺是缺乏有效監管。

許多專家呼籲對這個行業不要監管,網開一面,我不這麼看,全球的p2p的發展都是在一定框架制度內進行的,唯獨我國例外,其實,所有形式的監管的目,都不是把你管死,而是要制定合理的邊界,讓這個行業更好,更有序的發展。監管在金融領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前面說過了理由,而我說句不客氣點的話,其實正是因為專家的不負責任的一邊倒的鼓吹,以及不要過早介入監管的呼聲,吹肥了p2p這個行業,也直接導致了現在p2p行業大面積崩塌的格局。這種情況,對於那些真正有心從事p2p,致力於行業深挖的p2p企業來說,沒有邊界的監管,其實恰恰是最大的傷害,他讓有信用的人無法得到信用附加,讓沒信用的人,可以渾水摸魚,我有時候都很擔心現在的p2p行業,可能會因為不斷的跑路,不斷的崩塌,而被這些缺乏道德的人,給弄得聲名狼藉,名聲差的跟前些年的擔保公司一樣。

第五,關於**扶持網際網路金融。

什麼事情都動輒呼籲**支援,一定是好事情麼?事實上,任何乙個企業的發展,都不是**扶持出來的,過多的關愛和支援,那是拔苗助長,是違背商業邏輯的行為。微軟是扶持出來的麼?

谷歌是扶持出來的麼?扶持也好,補貼也好,都是典型的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行為,無論選拔的企業符合流程也好,還是不符合流程也好,都是行業不公的行為,不是一致待遇,這種思路有問題。

乙個行業發展初期,是不適合拔苗助長的,尤其是金融行業,趨勢未定的情況下,無論是創業者還是社會,都是需要相對客觀冷靜的思考走向,而不是被**,被專家一忽悠,就跟打雞血一樣的,蜂擁而上,這種結果必然是一地雞毛。尤其是創業者,我潑冷水的目的,不是打擊他們的創業激情,而是讓他們更理性看待自身的創業行為,想明白後幹起來更踏實。更何況金融行業,跟別的行業不一樣,別的創業歸零還有回頭路可走,金融是沒有回頭路可以走的,因為帶有極大的槓桿,他其實是條不歸路,乙隻腳在棺材外面,一直腳在棺材外面。

我經常被列為是網際網路金融的反對派,很多人讓我用包容的心態看待網際網路金融這個行業,呵護它的發展,我自己認為,對它的抨擊也是呵護,這能促進它理性發展。說好話,不是我性格,在反過來說,如果乙個行業是因為我江南憤青說了幾句不好的話,就會無法發展的話,你覺得這樣的行業有意義麼?這樣的行業值得你去做麼?

創業需要激情,更需要有人潑冷水,來駁斥你,反對你,一方面讓你反思,一方面給你動力證明自己。

第六,p2p的生存困境在於模式問題。

p2p被定義為金融機構,必然是受到資本約束的。隨著業務的不斷做大,資本金必然要求不斷的增加,你的資本回報率必然是受限的,反映為金融機構要有高估值的難度很大。這個行業的投資價值不大,而且帶有很大的風險不確定性,基本上你走了這條路,就回不了頭,想退還退不回來,因為你帶有很多外部性的債權在。

債權一天不解除,你的估值就沒太大意義,風險的滯後性是個地雷,而且金融往往是看天吃飯的格局,個體能力無法對抗經濟形式,容易被經濟形式決定,不同的天氣下,壞賬率差異極大。

p2p最核心的模式問題在於無法解答風控命題,這裡面反映的其實是風控層面上,p2p只能依賴能力解決,而銀行卻可以依賴特許經營權解決。在全球範圍內,風險問題通過技術解決這種方式,基本被證明無效。風控技術是可以提公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決定不了風控的質量。

任何技術手段都無效,哪怕大資料也一樣,即使有一天,他能有效的篩選和決定客戶群體的信貸質量,其實也是無效的,風控跟業務是個博弈體,因為目標市場最終是一致的,好的風控基本上意味著無業務可做,因為你不能做的業務,人家都做了,你就要餓死。市場不止你一家機構,除非你獲得了排他性的市場,你才能說了算,但是這個不可能存在。

還有風控技術是無法決定貸後行為的,放貸之後對客戶的約束大幅度下降,再好的貸前調查,都會在貸後失效,因為你無法約束他在獲得你貸款之後,不在進行其他融資,從而直接改變你貸前調查的一切結論。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典型反映為金融機構不斷提高風險容忍度來發放貸款的行為,所謂的風控標準,都形同虛設,所謂金融創新,都是為了發放貸款尋找藉口,你如果恪守風控,基本就是餓死的格局。

全球範圍內,從歷史上來看,風控命題的解決只有兩個方式。乙個是信貸化領域通過特許經營權,來構建相對較低成本的資金池。合法的龐氏**,讓銀行能對抗各種系統性風險,即使這種情況下,銀行也會破產,不具備銀行這個特許經營權的信貸機構的存活難度,只會更大。

所以,讓p2p的能力來對抗制度,太為難p2p了。第二個方式是**化市場裡的風險市場化,自我定價和自我承擔,通過市場來消化和流轉風險。這兩個其實核心都沒解決真正的風險問題,但是都通過制度的安排,來實現風險在不同週期裡達到平衡,達不到平衡的就死掉,考驗的銀行的「三性」之間的平衡管理水平。

第七,p2p目前的生存邏輯。

顯然p2p在這兩個層面,都是缺乏優勢的。目前p2p的生存邏輯,在於兩個方面,第乙個是能力領域,專業能力或者生態體系鑄就的能力,讓他能在這個範圍內生存,但是專業能力的不確定性太大,反映的核心是能力的不可批量複製,所以,很難做大,而阿里等這種生態體系鑄就的能力,則受限制於體系,對於生態而言,更多是工具使用,很難成為模式。

第二個邏輯可能是銀行在管制業態下,無法對一些存在需求的客戶群體提供服務,普遍反映為小微貸款,一方面是銀行目前還有相對管制利潤存在,另外一方面是管制限制了能力的發揮,同業之間的競爭成本使得銀行無法沉下來做這塊市場。這個邏輯短期合理,長期估計會抹平,他應該是是特定的階段性行為,尤其是隨著利率市場化,一方面是銀行競爭加劇,銀行不斷尋找細分市場,逐步介入該層面領域,還有一方面是,銀行的存款也會利率市場化,p2p目前的高收益其實很難得到維繫,對於大量投資人而言,p2p的收益需求會分化,貸款需求一樣也會分化。所以,也很難持續,中國式p2p,更多還是從屬於民間金融業態,屬於特定階段的產物。

隨著整個金融業態的對內對外放開,中國式p2p估計會逐漸轉型另外一種業態,完全也有可能成為銀行,因為金融門檻在降低,其實金融就是金融,不存在什麼官方金融,民間金融、網際網路金融之說,管制所賦予的特定階段的意義,都會因為管制而消失。

第八,當前p2p做什麼?

總體而言,我是不太看好第一波做p2p的公司,它們大部分可能很難活下去。理由前面說了,前期的p2p更多還是能力主導型的p2p,無法規模化,對沖不了系統性風險,當前的金融格局如果繼續惡化,估計之後還會繼續大面積的坍塌。

不過說句打氣的話,活下來的p2p還是很有前景的,無論是哪種模式,都會有所前景,中國式p2p轉型做社群銀行去,也說不准能做個大銀行出來,而平台型p2p,繼續幹撮合的事情,幹的也會挺好。所以送給p2p就六個字,「慢慢做,活下去」。歷史其實永遠是活著的人寫的。

生存是金融裡第一哲學。

關於p2p的未來發展模式而提出的p2p策略

晉商貸 p2p業務,它的本質就在於對等這兩個字,本來p2p業務就是建立在對等網際網路上面的,在網際網路上面進行各種發展,是擁有著非常多的優點和優勢的,因為網際網路的人脈廣,資訊強大,非常適合用來發展p2p,而在我們現在的市場上,這個行業發展的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了,據業內人士透露,p2p已經被人們稱為...

p2p籌建計畫

運作優勢 目前我公司已具備擔保公司所需要的各個職能部門配置,從業人員經過一年多的業務實踐經驗積累,均已達到合格客戶經理水平。中 高層管理人員從業經驗豐富,風險控制能力較強。而更為重要的是 我公司有一整套經過一年多積澱下來的業務流程和經過代償過後的血的教訓,從而在p2p模式下,我們有自有的擔保公司實體...

p2p貸款平台的特點

當下的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提前消費成為時尚,貸款也充斥在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如 貸款買房,貸款買車,貸款消費等,各種不同的貸款產品和貸款機構也應運而生,貸款平台多樣。然而對於多數急需用錢的客戶,貸款是乙個非常陌生而且複雜的過程,經常沒有辦法找到適合自己的貸款產品,同樣很多優質的貸款產品也找不到相應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