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2022-01-03 08:43:44 字數 1453 閱讀 1546

我記得我第一次看見這條訊息第一感覺是氣憤。別人都覺得這個人很有毅力,很值得佩服,但我不這麼想。若說成功的人生是高掛在枝頭的蘋果,有人爬樹有人爬梯,都會取得成功,但我覺得曹湘凡就是乙個不會爬樹卻非要爬樹的人。

我覺得他後來追求的根本就不是大學,而是考大學。就像阿德勒的觀點「很多人生活在夢想中,儘管不斷的失敗,卻仍固執於自己的目標,把虛構出來的幻想當做了現實的生活。」

雖然我是有點不欣賞曹湘凡的舉動,但是仔細思考,每個人都有這樣一面,只不過表現的方面和強度不同罷了。有時候我自己對於某件事的執拗我自己都察覺不到,知道別人對我提問「為什麼」,我才會去思考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懷亨格的「虛構理論」並不是處處都合理,但是的卻是確確實是存在的。

我們需要虛構目標,因為人不能沒有「理想」,我難以想象沒有理想的社會是什麼樣,也許世界上沒有能飛上天空的飛機,沒有帶來光明的電燈……人類需要虛構,但絕對不能把追求虛構當做現實生活。

二:「如果老師想吸引孩子的注意 ,他必須先了解這個孩子以前的興趣是什麼,並設法使他相信,他在這種興趣和它種興趣都能獲得成功。」

這段話是第七章學校的影響(培養孩子的合作興趣)中的一段話,讓我覺得很有啟發性。阿德勒在第六章家庭生活中提到家庭中每個孩子年齡相差三歲最適宜,但是在學校環境中,孩子們都是一樣的年齡,所以家庭中的一些規則並不適宜學校生活,學校更像是乙個初等級的社會,一些孩子可能在入學後感到迷茫。

到了學校,孩子就不再是家裡唯一或是少數的掌上明珠,他可能會因為不適應環境而產生不良情緒,自閉不願意交流,對學校生活無興趣。阿德勒也提出學校一直培養學生的競爭環境,在一些方面並不利於孩子成長,一次失敗也可能會導致孩子失去興趣。阿德勒的這段話給老師指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向-----了解。

也許是因為班裡孩子太多,大多時候我都覺得老師缺乏對孩子的了解,所以我們必須抓住重點,對這種「無興趣」嚴重的孩子進行多方面的優先了解,在孩子形成錯誤認識之前,導正他的方向。

我們作為教師要幫助孩子尋找他的閃光點,並通過這個為他樹立信心,從而使他再多方面都願意去嘗試,願意去發展。積極的信心遠勝於消極的督促。阿德勒在本章中也指出,沮喪會埋沒天才,在學校統一規格的教育中很多孩子的個性化都被磨滅了。

我想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去幫助孩子保留一些有利於他發展的個性化因素,也就是選段中提到的「他必須先了解這個孩子以前的興趣是什麼,並設法使他相信,他在這種興趣和它種興趣都能獲得成功」。

我有過一些做家教的經歷,那些成績不盡如人意的孩子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無反應」「不配合」。我感覺不到任何其智力方面的問題,或者說是因為他「無反應」讓我無法根據他的情況制定我的教學計畫。阿德勒的這段話應該是改變這種孩子的方式,但是我作為家教很難實行,所以更希望朝夕相處的老師能為他們改善這種狀況。

總結阿德勒的這本書整體來講並不深奧,沒有太多讓人看不懂的專業詞彙。但對於他的一些觀點,例如關於學校教育(男女生),家庭關係方面的觀點,並不適用於現代的學校和家庭,有些阿德勒提出的問題已經隨著時代的開化而解決了,或者說有的不太適應於中國的教育模式。這本書的確是本好書,它的多方面分析,會給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帶來不同的收穫,幫助每乙個讀過他的人,超越自卑,走向成功!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讀 自卑與超越 有感 讀罷本書,心裡其實並沒有一種醍醐灌頂的通透,如果把這本書比作一枚雞蛋的話,我大概只是淺顯地了解到它不像石頭一樣是實心的,它的內容是豐富的,但遺憾的是,在我的手中它變成了石頭。好了,廢話不多說了,來談談我對於這本書淺薄的見解吧。自卑,自卑,自卑。每個人都有自己在自己心裡抑或是別人...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生命不外乎三種使命。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絡,這些聯絡是每個人必須銘記於心的。他們的現實由這些聯絡構成,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絡造成的。由於這些問題總是不停的纏繞著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並表現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第一 我們居住於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並借其所提供...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自卑與超越 這部作品,是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靜靜品讀的。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對作者肅然起敬。阿德勒是追隨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學的,後來因為在研究中與大師有不同的見解,另立門戶,創立了以 自卑情結 為中心的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認為,不管有無身體上的殘疾,自卑感是所有兒童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體驗,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