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里必修一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2021-10-30 15:25:04 字數 4084 閱讀 2043

第二章第一節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迴圈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單質或化合物

礦產: 有用礦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採價值時,就稱為礦產。

氣態如天然氣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液態如石油、天然汞

固態如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

礦物的分類:金屬礦常見的有赤鐵礦、磁鐵礦等。

非金屬礦常見的有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類礦物和寶石礦物最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固態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

岩漿巖:岩漿冷凝而成,可分為侵入巖,如花崗岩 ;噴出巖,如流紋岩 、 安山岩 、 玄武岩 。

分類: 沉積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礫岩 、 白岩 、 石灰岩 、 砂岩 。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的特徵:具有層理構造 、 有化石 。

變質岩:由於岩石存在的條件,如溫度 、 壓力等產生變化,導致岩石原先的結構 、 礦物成分等發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頁岩→ 板岩

二、地殼物質的迴圈

(一)地質迴圈

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軟流層之間的大規模物質迴圈。

能量**: 推動地質迴圈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

產生影響:在地質迴圈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誕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

則逐漸地消失 。與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滄桑以及地殼物質形態的持續轉化。

(二)岩石的轉化

岩漿→岩漿巖: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岩漿冷卻凝固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變質岩:

經變質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高溫熔化成為新的岩漿。

第二節地球的表面形態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巨集觀地形

(1)岩石圈由 6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運動 (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張裂 (碰撞或張裂)形成裂谷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山脈、島弧、海溝 。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國家的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 褶皺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 地殼運動、 內力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背斜 、岩層下凹的稱為向斜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內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到了張力,岩層破碎,容易被侵蝕成各地

向斜成山: 向斜底部受到擠壓,岩石堅硬,抗侵蝕能力強

(2) 斷層: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 地殼運動, 壓力、張力作用。

上公升一側往往形成地壘 ,如我國的華山 、 廬山 、泰山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地塹 ,如我國的渭河谷地、 吐魯番盆地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岩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

(3)現實指導意義: 背斜儲油、向斜儲水; 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處岩層向上拱起,符合力學原理,較為堅固,不易積水

(三)火山、**活動和地表形態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流水的侵蝕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沖積平原,

山口沖積扇 。

風力的侵蝕地貌: 風蝕溝谷 、 風蝕蘑菇 。

風力的堆積地貌: 沙丘 、 黃土高原的形成。

第三節大氣環境(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 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的垂直差異

對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原因是對流層大氣的熱量 。雲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

平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公升高 ,原因是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 。

適合於高空飛機飛行。

高層大氣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後又上公升很快。

一、 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二、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 選擇性性。平流層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水汽、co2 吸收紅外線;

反射: 無選擇性。

散射: 有選擇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太陽地面大氣宇宙空間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 緯度因素 、 下墊面因素 、 氣象因素

第三節大氣環境(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一)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氣溫不同,導致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

異,引起大氣運動

受熱上公升

形成:地面冷熱不均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氣壓差異→水平運動

冷卻下沉

形成熱力環流

記憶方法;熱公升低低,冷沉高高 【熱空氣上公升形成低壓,為低壓區。冷空氣下沉,氣壓公升高形成高壓】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風向與等

地轉偏向力:(垂直於風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壓線平行風向和等壓線斜交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與風向相反 )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形成因素: 熱力因素,如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

動力因素, 如副極地【極地東風乾而重與相對輕而暖的盛行西風相撞,盛行西風被迫上公升同時帶走了近地面的空氣】 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低緯環流和信風帶(0°~30°)【北半球為東北信風,南半球為東南信風】中緯環流都為盛行西風帶(30°~60°)

高緯環流都為極地東風帶(60°~90°)

地面表現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四)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原因: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移動規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則相反。

極地高氣壓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他的區域在變大變小。直射北半球時北極的極地高氣壓帶變小,南極的極地高氣壓帶變大,直射南半球則相反

第三節大氣環境(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

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氣壓中心,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 7月副熱帶高氣壓帶被陸地上的亞洲低壓切斷,1月副極低氣壓帶被亞洲高壓切斷。

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布,因為南半球的海洋面積佔優勢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和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概念: 大範圍地區盛行風隨季節有顯著改變的現象。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冬季亞洲高壓流向阿留申低壓:東亞—— 西北季風性質寒冷,乾燥

亞洲亞洲高壓流向赤道低壓:南亞—— 東北季風性質寒冷乾燥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季風夏季夏威夷高壓吹向印度低壓:東亞---東南風性質溫暖濕潤成因海陸熱力性差異

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右偏:南亞— 西南季風—→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53頁最後一段整段要滑

第三節大氣環境(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

1、氣團:

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範圍內, 物理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

分類:暖氣團:比下墊面溫度高的氣團。

冷氣團:比下墊面溫度低的氣團。

2、鋒面系統

概念:冷暖氣團之間的交介面

判斷(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1、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2、鋒面氣旋系統與天氣

第四節水迴圈和洋流

一、水迴圈

概念: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移動 ,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狀態和物理狀態的變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識點

第二章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節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 1.地球大氣熱量的根本 是直接 是 2.大氣是在對太陽輻射起作用和對地面起作用的同時使自身受熱的。3.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種形式 影響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強度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 4.下圖是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回答問題。寫出上...

必修一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2 電離方程式 電解質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離解成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要。注意配平,原子個數守恆,電荷數守恆。如 al2 so4 3 2al3 3so42 3 從電離的角度認識酸 鹼 鹽 酸 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 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鹽 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

高一數學必修一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1.3 函式的基本性質 1.3.1 單調性與最大 小 值 1 函式的單調性 定義及判定方法 在公共定義域內,兩個增函式的和是增函式,兩個減函式的和是減函式,增函式減去乙個減函式為增函式,減函式減去乙個增函式為減函式 對於復合函式,令,若為增,為增,則為增 若為減,為減,則為增 若為增,為減,則為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