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總結大綱

2021-10-28 11:09:18 字數 4926 閱讀 8953

一,工程地質學的定義及任務

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是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學科,是地質學的乙個分支。

工程地質條件:是指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質、位址構造、地貌、水文地質、地質作用、自然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方面。

建築場地—是占有指工程建設所直接並使用的有限面積的土地,大體相當於廠區、居民點和自然村的區域範圍的建築物所在地。

建築物地基—是指由於承受由基礎傳來的建築物荷載而使土層或岩層一定範圍內原有應力狀態發生改變的土層或岩層。

基礎—建築物地面以下擴大的以減少建築物與土層或岩層接觸部分壓力的結構。

地基包括持力層和下臥層。

持力層—是指直接與基礎接觸的土層。

下臥層—是指持力層下部的土層。

天然地基—是指未經加固處理、直接支撐基礎的地基。

軟地基—是指地基主要由淤泥、淤泥質土、鬆散的砂土、充填土、雜填土或其他高壓縮性土層所構成。

人工地基—當地基土層較軟,建築物的荷重又較大時,需要對地基進行人工加固處理,這種地基稱為人工地基。

地質學的概念: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一門自然科學,當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外層——岩石圈,研究的內容包括:地球內部組成物質的成分及其形成、分布和演化規律;地球內部結構和構造;地表形態的發展及其發育規律;勘察地下資源的方法等。

德國的魏格納(wegener)提出了大陸漂移理論。被批駁和遭遇近半個世紀的大陸漂移論卻為磁、電、聲和**探測技術所作的海底系統勘探所證實(68-70年)。2023年,迪茨提出了海底擴張理論,兩者最終結合成為「板塊構造學說」

陸地表面地形複雜,大致可分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窪地等地貌型別。

山地:海拔高程大於500公尺、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程在200公尺以上的地區稱為山地。一般海拔500-1000公尺為低山,1000-3500公尺為中山,大於3500公尺為高山。

呈線狀分布的山地稱為山脈。

丘陵:大陸表面地形具有一定起伏的地區,海拔高程一般在500公尺以下,相對高差在幾十公尺。

平原:面積較大的地勢平坦或地形弱具起伏的地區,相對高差不超過幾十公尺。低平原:200公尺以下,高平原200-600公尺。

高原:海拔高度在600公尺以上,面積較大的地勢平坦或地形弱具起伏的地區,四周常有崖壁與較低的地形單元。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是低平(平原或丘陵)的地區。

窪地:陸地上海拔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區。

海底地形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個單元。

大陸邊緣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和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分界的過渡帶—海溝與島弧 。

大陸架:圍繞大陸的淺水海底平原,地勢平坦,一般坡度小於0.1度,深度各地不一,從小於20公尺到大於500公尺。一般指水深200公尺以內的水域,寬度不等。

大陸坡:大陸架外緣陡傾斜部分,以坡度陡為特點,平均坡度在4.3度,最大可達20度以上,最大深度在1400-3200公尺,寬度20-90公里不等。

大陸基:大陸坡與太平洋之間的比較平坦的地區,坡度僅在1/700——1/100。

海溝與島弧:海洋中有許多呈弧形分布的島嶼,稱之為島弧。在這些島弧靠近大洋的一側,往往還伴生有一系列與島弧成相互平行狀態的深邃而狹長的海溝。

洋中脊:大洋底部很重要的地勢特徵是有一種線狀分布的海底隆起,像屹立在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脈,延伸於四大洋,連綿數萬公里,稱為洋中脊。

地殼是地球最表面的構造層,只佔地球體積的0.8%。根據其性質可分上地殼和下地殼。地殼和地幔之間以莫霍面分界。

莫霍面南斯拉夫**學家莫霍洛維奇(mohorovicic)2023年研究薩拉布地區一次**時發現在地下33千公尺處**波的波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說明組成物質明顯不同。這一介面具有全球性,並經證實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因此,該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

莫霍面在大陸地區深度約在20~70千公尺左右,大洋地區7~8千公尺。

古登堡面 2023年,美國學者古登堡(gutenberg)發現地下2900千公尺處存在**波速的間斷面,後證實這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該不連續面稱為古登堡面。

克拉克值----各種元素在地殼中含量的百分比.

豐度----元素在地殼中的分布稱為。

礦物(mineral)是天然存在於地殼之中,經過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元素或化合物。

單質礦物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礦物。

礦物特點

1,礦物是天然產出的,是各種地質作用的產物;

2,礦物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絕大多數為化合物;

3,大多數礦物具有一定的內部結構,凡結晶完全的礦物,其內部質點均按一定規律排列;

4,礦物具有一定的形態及物理、化學性質;

5,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穩定。

礦物絕大多數為無機固態。按其內部質點的分布情況可分為結晶質礦物和非結晶質礦物。自然界中絕大多數礦物是結晶質。

結晶質礦物:是指礦物不僅具有一定化學成分,而且組成礦物的質點(原子或離子)按一定方式作規則排列,並可反映出固定的幾何圖形。

非結晶質礦物:是指組成礦物的質點不作規則排列,因而沒有固定的形狀。如蛋白石。

晶體:自然產出並具有一定幾何多面體形態的固體。

礦物的條痕---礦物粉末的顏色稱為礦物的條痕。

二岩漿巖(igneous rocks):又叫火成岩,是由岩漿冷凝固結而成的岩石。岩漿巖的主要成份是sio2。

岩漿巖與岩漿的區別:岩漿巖是固態,揮發性物質極少;岩漿是液態,富含揮發物質。

岩漿巖按其在地殼中形成的部位分為侵入巖和火山岩兩類。

侵入巖岩漿侵入地殼內部一定部位後冷凝固結,形成侵入巖。按其形成深度又可分為深成巖(深度大於3公里)和淺成巖(深度一般在1.5-3公里)。

火山岩火山活動中岩漿溢位或噴出地表冷凝固結,形成火山岩。

據sio2的含量可以將岩漿巖分為4個基本型別:

岩類 sio2%

酸性巖大於65

中性巖 52-65

基性巖 45-52

超基性巖小於45。

沉積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條件下,由母岩(岩漿巖、變質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積岩)風化剝蝕的產物經搬運、沉積和固結硬化而形成的岩石。

沉積岩的構造:

是指組成部分的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間的排列關係。

沉積岩最主要的構造有層理和層面構造。

層理:岩石的顏色、成分、結構沿垂直方向變化而形成的一種層狀構造。

層面:層與層之間的介面。

岩層:上下兩個介面之間成分基本均勻一致的岩石,是層理最大的組成單位。

乙個岩層上下介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稱作岩層的厚度。

沉積岩的分類:

按沉積物組成的特點,可分為:

碎屑岩類:主要由碎屑物質組成的岩石,如礫岩、砂岩等;

粘土岩類: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的岩石,如泥岩、頁岩等;

化學及生物化學岩類:主要由方解石、白雲石等碳酸鹽類的礦物及部分有機物組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雲岩。

變質岩:是岩漿巖、沉積岩、甚至變質岩在地殼中受到高溫高壓及化學成分加入的影響,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變化後形成的新的岩石。

根據岩石**的不同,可分為:

正變質岩:原岩為岩漿巖經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岩。

副變質岩:原岩為沉積岩經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岩

變質岩的結構

是指由岩石組成物質的形狀、大小和相互關係等反映的岩石構成方式。

變質岩的結構一般分為四類:碎裂結構、變晶結構、變余結構和交代結構。

變質岩的構造----岩石組分在空間上的排列和分布所反映的岩石構成方式。

可分為變余構造和變成構造。

變質岩的分類:

據變質作用型別的不同,可將變質岩分為五大類:

動力變質岩類,如破碎角礫岩、碎裂巖、糜稜岩、千枚糜稜岩等。

接觸變質岩類,如石英岩、大理岩。

區域變質岩類,板岩、千枚岩、片岩等。

混合岩類,角粒狀混合巖。

交代變質岩類,蛇紋岩、青盤巖、雲英巖、矽卡巖等。

第三章地質構造與地質圖

主要由地球內部動力引起的地殼變化(內動力地質作用),使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和變位的運動,稱為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的結果地殼運動的結果使原來近水平的岩層或岩體,發生不同性質的位移,例如岩層的褶皺、斷裂等,這種由地殼運動造成的,使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變位的形跡,稱為地質構造。所以地殼運動又稱構造運動。構造運動可形成巨大的山系,這種構造運動又稱造山運動。

相對年代及其確定:

地質學上把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岩石,結合埋藏在岩石中的生物演化規律,按先後順序確定下來展示岩石的新老關係,這種岩石的相對新老關係就是相對地質年代。

相對地質年代的確定主要根據岩層的沉積順序和生物化石,所以又稱為地層學方法和古生物方法;其次,有的岩層既無法確定沉積順序又沒有化石分布,只能通過岩石的性質即岩性(成分、結構、構造)對比來確定地質年代,這種方法稱為岩性對比法。

岩層的產狀 -----岩層是由同一岩性組成的、有兩個平行或近平行的介面所限制的層狀岩石。這兩個介面分別稱為頂面和底面,頂面和底面之間的距離稱為岩層厚度,其上部的岩層稱為上覆岩層,其下部的岩層稱為下伏岩層。

1水平岩層

2傾斜岩層

傾斜岩層又稱單斜構造,它是指原來形成的岩層,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使岩層發生了傾斜的岩層。通常用岩層的產狀來表示傾斜岩層的空間方位,即用走向、傾向、傾角三個要素來表示。

走向是指岩層面和水平面的交線所指向的二個方向。

傾向是指垂直於走向線沿岩層傾斜面向下所引的最大傾角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傾角是指最大傾角傾斜線與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的夾角。

地層的接觸關係

整合-----地層在沉積過程中,地殼相對穩定,沉積物連續一層一層堆積,這一套地層的層與層之間稱為整合接觸。整合接觸的特徵是連續沉積、沒有間斷、上下岩層產狀基本平行一致。

不整合地層在沉積過程中,地殼運動強烈,沉積一套地層後上公升出水面,沉積中斷並遭受剝蝕,後又下降接受沉積了另一套地層,這二套地層之間稱為不整合接觸,沉積間斷面稱為不整合面。不整合接觸的特徵是二套地層之間有沉積間斷,中間有地層缺失。

根據不整合面上下二套地層的關係可分為:

(1)、平行不整合:其特徵是二套地層產狀接近平行,其間缺失部分地層。

(2)、角度不整合:其特徵是二套地層產狀不平行,且其間有地層缺失,不整合面的產狀與新的一套地層的產狀一致。

褶皺構造

工程地質總結

基礎概念部分 1.內力地質作用 由地球內部的能 旋轉能 重力能 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引起。主要分為地殼運動 水平運動,垂直運動 岩漿作用,變質作用,作用。2.外力地質作用 以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日月引力能為能源,並通過大氣 水 生物因素所引起,主要發生在地球表層。型別 風化作用 地面流水作用 ...

工程地質實習總結

我是一名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2012年畢業於桂林工學院勘查技術與工程 物探 專業,畢業後就職於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七一一總隊地勘院物化探專案組。到2012年7月工作已滿一年,在這短暫的一年時間裡我學到了許多學校裡無法學到的知識,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一 參加的工程 在這一年之中...

工程地質實習總結

以下是關於工程地質實習總結范文!一 實習概況 經過了十幾周的工程地質課程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這個學科和一些相關的土木工程地質知識有了乙個基本的了解,為了能夠對工程地質這門實踐型的學科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檢驗一下我們對這學期來學習的知識的運用水平,我們學院開始了乙個為期五天的實習。1.實習性質 與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