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層二次結構施工方案 1

2021-10-21 17:03:18 字數 4096 閱讀 5696

1、主要規程、規範

2、本工程施工圖紙、施工組織設計;

3、施工合同檔案。

本工程總建築面積1# 3# 4# 8# 13# 9# 14#樓:總建築面積73925.87mg,其中地下建築面積3995.

37m2,地上建築面積69930.5m2。設計使用年限50年、建築類別為二類高層,安全等級為二級,結構形式為框架剪力牆結構,抗震設防分類是丙類,抗震設防烈度為七度。

1、主要材料

(1)加氣混凝土砌塊,強度等級 mu5.0,允許容重 6.0 kn/m3。

(2)實心磚(灰砂磚),強度等級 mu7.5,允許容重 18.0 kn/m3。

(3)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強度等級 mu5.0,允許容重 11.8 kn/m3。

(4)砌築砂漿: 地面以下為 m7.5 水泥砂漿,地面以上為 m5 混合砂漿。

砌塊規格尺寸偏差和外觀:

(2)混凝土多孔磚,規格為長*寬*高=190mm*190mm*110mm。

混凝土多孔磚的尺寸允許差(mm):

混凝土多孔磚的外觀質量(mm):

混凝土多孔磚相對含水率%:

混凝土多孔磚抗滲性:

砌塊、砂漿強度等級:

(3)水泥實心磚,規格為長*寬*高=190mm*95mm*53mm。

(4)耐鹼玻纖網格布(4mm*4mm孔),技術效能指標見下表。

耐鹼玻纖網格布技術效能指標:

2、主要機具

塔吊、施工電梯、切割機、手鋸、灰鬥、大鏟、手推車等。

3、作業條件

(1)框架施工完畢,已辦好隱檢手續。

(2)砌體牆身位置放線、視窗位置放線。

(3)按砌築要求,找好標高,立好標尺杆。

(4)由試驗室提供砂漿配合比。

(5)砂、水泥複檢合格。

(6)磚複檢、拉強筋複檢。

(7)拉強筋拉拔試驗合格。

(8)牆腳澆水清理雜物。

(9)磚提前澆水濕潤。

1、構造柱留置位置正確,必須留設馬牙槎(300×300),沿高1m內每400mm600mm各設定2φ6水平拉結鋼筋通長設定,每邊伸入牆內不宜小於1.0m(見下條4).先退後進,上下順直,殘留砂漿清理乾淨,構造柱內的落地灰、磚渣、雜物清理乾淨,防止夾渣。

馬牙槎內的灰縫砂漿必須密實飽滿,其水平灰縫砂漿飽滿不得低於80%。

2、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齡期應超過28天,含水率控制在小於15%。每批砌塊砌築時,應視環境溫度情況,向砌築面適量澆水,使砌塊具有適宜的保水值和較好的粘結力,以保證砌築砂漿的強度和砌體的整體性。過高的含水率會加大乾縮值,應提前12-24h澆水濕潤(雨天施工不宜澆水並適當遮蓋磚垛)。

3、砌築砂漿採用m7.5砂漿、m5混合砂漿,砌築砂漿必須坐漿飽滿,水平縫和垂直縫飽滿度不少於80%,砌好牆後隨手原漿勾平縫,以防砂漿形成空洞滲水和牆體開裂,每天砌築高度不宜超過1.5m。

4、砌築砂漿須除去表面浮灰。牆體與鋼筋混凝土梁、柱接縫處掛4mm×4mm耐鹼玻纖網格布。

5、砌體填充牆應配合建築平面和結構布置圖設構造柱 ,構造柱均為 "gzxx" ,截面為牆寬x200,縱筋412(100厚牆時為410),箍筋6@200,在上下樓層梁相應位置各預留412(100厚牆時為410)與構造柱縱筋連線。

6、砌體填充牆在下列部位須設構造柱:

①懸牆的端部及外牆的角部。

②當牆長(構造柱間距)大於4m,牆頂與梁或板設拉結筋,見圖二。

③構造柱間距不大於3m。

④門(窗)洞邊構造:不大於120厚牆當洞寬≥1200時,200厚牆當洞寬≥1800時,240厚牆梁洞寬≥2400時,設鋼筋混凝土門(窗)框柱,其下錨入基礎或樓層梁,其上與洞口過梁連線。門(窗)框柱做法同①條。

7、當200(100)厚牆牆高超過3.6m時,在牆體半高處(門或窗洞上方)設定與柱連線且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圈樑。圈樑寬同牆寬、高180mm,配縱筋412,箍筋6@200,端部縱筋錨入柱(或剪力牆)內la。

當100厚牆牆高超過3.2m時,在牆體半高處(門或窗洞上方)設定與柱連線且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圈樑。圈樑寬同牆寬、高150mm,配縱筋212,拉筋16@200,端部縱筋錨入柱(或剪力牆)內la。

14、8、電梯井壁為磚砌體時,應按電梯廠家要求的位置設定構造柱、圈樑,注意砌築井道導軌架梁,梁寬首層和頂層是0.9公尺,中間間距2.5公尺。

9、砌體牆頂無樑無板時,設砌體牆壓頂,見圖三。

10、磚牆砌築做法:應從樓層頂層往下逐層砌築(或分段從每一段的頂層往下逐層砌築) ,每層頂部斜砌一塊磚頂緊。

11、過梁:

①本工程填充牆門、窗洞處均採用鋼筋混凝土過梁,詳下表:

注: 本表僅用於按牆體高度為淨跨1/3的牆體作為均布荷載的情形,若過梁範圍內有其它外菏載則需另行設計。

②當洞頂到結構梁(板)底的距離小於過梁的高度時,過梁與結構梁澆成整體,見圖四。

③凡靠近柱(或混凝土牆)邊之洞口,澆築牆、柱混凝土時應注意預留過梁鋼筋。

12、凡剪力牆、柱邊門垛尺寸<100時(如下圖),素混凝土與牆、柱整體澆注,構造配筋詳結施。

13、樓梯間和**通道的填充牆,應採用鋼絲網砂漿面層加強。

15、在高溫條件下砌築時,適當增大砂漿塌落度,當日最高氣溫高於38℃時,不應進行施工,當日最高氣溫35℃~38℃時,砌築砂漿強度等級宜按常溫施工時提高一級,砂漿使用的溫度也不應低於5℃。

16、加氣混凝土填充牆砌至接近梁板底時應留一定空隙,待砌築完成間隔至少7天後,再用小型砌塊補砌擠緊,以確保砌塊牆體與梁板底緊密結合。

17、砌牆好後,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應停留7天以上,砌塊應停留14天以上再抹灰,砌塊表面抹灰前,應用專用介面劑或者抹面聚合物水泥砂漿作基層處理,其效能指標見附表5-3和6-3.以增強粘結度。

18、砌塊排列,排塊灰縫尺寸砌塊之間粘結砂漿採用粘結性好的專用砂漿,其水平灰縫及垂直灰縫厚度分別宜為15mm和20mm.第一層砌塊在坎台上,應先用厚度10~30mm專用砂漿作找平層。

19、構造大樣如下:

1、工藝流程

牆體放線

製備砂漿——砌塊排列——鋪砂漿——砌塊就位——

砌塊澆水

校正——砌築鑲磚——豎縫灌砂漿——勾縫

2、牆體放線

砌體施工前,應將基礎面或樓層結構面按標高找平,依據砌築圖放出第一皮砌塊的軸線、砌體邊線和洞口線。

3、砌塊排列

(1)砌塊砌體在砌築前,應根據工程設計施工圖,結合砌塊的品種、規格、繪製砌體砌塊的排列圖.

(2)砌塊排列應從樓地面排列,排列時盡可能採用主規格的砌塊,砌體中主規格砌塊應佔總量的75%—80%。

(3)砌塊排列上、下皮應錯縫搭砌,搭砌長度一般為砌塊的1/2,不得小於砌塊高的1/3,也應小於150mm,如果搭錯縫長度滿足不了規定的壓搭要求,應採取壓砌鋼筋網片的措施。

(4)砌體水平灰縫厚度一般為15mm,垂直灰縫寬度不大於20mm。

(5)砌塊排列盡量不鑲磚或少鑲磚,必須鑲磚時,應用整磚平砌,且盡量分散,鑲砌磚的強度不應小於砌塊強度等級。

(6)砌塊牆體與結構構件位置有矛盾時,應先滿足構件布置。

4、製配砂漿

按設計要求的砂漿品種、強度製配砂漿,配合比應由試驗室確定,採用重量比,計量精度為水泥±2%,砂、石、灰膏控制在±5%以內,應採用機械攪拌,攪拌時間不少於1.5min。

5、鋪砂漿

將攪拌好的砂漿,通過灰車運至砌築地點,在砌塊就位前,用大鏟、灰勺進行分塊鋪灰,鋪灰長度不得超過750mm;施工期間氣溫超過30℃時,鋪漿長度不得超過500mm。

6、砌塊砌築

砌塊砌築的組砌形式為錯縫支砌,砌築前一天應進行澆水濕潤,衝去浮塵,清除砌塊表面的雜物後方可運輸到砌築地點。砌塊砌築前應從樓地面起,先砌三皮灰砂磚,然後砌築砌塊。砌塊砌築施工時,不符合模數之處盡量使用非標準異型砌塊或加砌灰砂磚,每段牆體開始砌築時,應從牆體兩端開始;並應隨砌隨吊、隨靠,時時拉線控制砌體標高和牆面平整度,砌體砌築到結構梁下200mm左右時,應停砌7d,等牆體砌築砂漿硬化且砌塊下沉變形穩定後,採用灰砂磚斜砌至結構梁底。

7、砌築鑲磚

用灰砂磚鑲砌時,必須選用無橫裂的整磚,頂磚鑲砌,不得使用半磚。

8、構造柱、牆體拉結筋及混凝土板帶應按設計要求設定

9、注意預埋預製混凝土塊位置正確

10、磚牆與梁水平縫採用貼厚4mm×4mm孔的耐鹼玻纖網格布加強。

12、特殊部位做法:

1)廚房、衛生間做法

四周做120高c20砼翻邊——衛生間隔牆砌築——排水管道安裝——陶粒混凝土回填——防水找平層——防水層(防水上翻1500高)——防水保護層(12厚1:3水泥砂漿打底摻5%防水劑)。

小高層二次結構施工方案

目錄一 編制依據 2 二 工程概況 2 三 施工準備 3 四 施工要點 7 五 施工方法 12 n 六 質量標準 16 七 成品保護 17 八 施工管理措施 19 8.1 質量管理措施 19 8.2安全管理措施 20 8.3 消防 環保管理措施 23 8.4施工進度保證措施 24 8.5成品保護措施...

1樓二次結構施工方案

平頂山市衛校教職工公寓a座及地下車庫二次 結構專項 施工方案 編制人審核人 審批人第一章編制依據 1.1 與工程建設有關的法律 法規和檔案 1.2 本工程涉及的國家現行的有關標準和技術經濟指標 1.3 建築施工組織設計規範 gb t50502 2009 1.4 主體及配套工程建築 結構施工圖紙 1....

二次結構施工方案

目錄1 編制依據.3 1.1 工程施工圖紙.3 1.2 工程應用的主要規程 規範 標準.3 1.3 工程應用的主要圖集.3 2 工程概況.4 2.1 建築設計概況.4 3 施工部署.5 3.1 施工準備.5 3.1.1 技術準備.5 3.1.2 材料 機具準備.5 3.1.3 勞動力準備.6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