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面試官沒有一位大師是被培訓出來的

2021-09-25 01:36:49 字數 1705 閱讀 1681

**: 新聞晚報

小學讀重點小學,初中上民辦初中,高中上示範性高中……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家長就開始為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規劃著。然而哈佛大學的面試官卻認為,人生是屬於孩子的,家長不應該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人生。

小學選擇一所中心小學,初中上民辦校,高中上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對於家長間流行的擇校規則、部分家長提前為孩子設計成長路線等行為,哈佛大學中國地區面試官湯玫捷、哈佛大學大三學生常帥的父親常志韜等嘉賓近日在某幼兒園的家長沙龍上提醒:家長別「劇透」孩子的人生,需要多關注孩子的成長,千萬別代勞。

沒有一位大師是被培訓出來的

孩子10歲以前,品德和習慣的養成最重要。看看「人才」一詞,先成「人」後成「才」,良好的品格是成「人」的基本條件,是成「才」的先決條件。常志韜介紹道:

「他們對女兒從小就嚴格要求:可以犯任何錯誤,但不可以說謊。如今,部分家長花大量時間培養孩子的點滴技能,其實,他們更應該關注孩子的習慣和品德。

」此外,他非常主動培養孩子的習慣,當女兒進入小學後,他非常注重給女兒做「規矩」:在規定的時間做規定的事、按規定的順序做規定的事。孩子養成這個習慣後,基本學會了合理管理自己的時間。

「當孩子入學後,家長首先要幫孩子端正學習觀念,孩子學習是為自己,這是學生的職責,不能討價還價。」湯玫捷表示,與此同時,家長還需要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沒有一位大師是被培訓出來的!」湯玫捷解釋道,各個領域的大師都是源於內心對知識的渴望而產生的學習動力,一定不是通過外界的壓迫、訓導能激發出來的。廣而言之,所有的愛好,一定是由於欣賞到其中的美,感受到其中的快樂,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從而一步步走進、深入、迷戀,最終成為愛好。

家長是否可以將學習作為孩子的一種愛好去培養呢?對此,湯玫捷用自己的成長經歷給予肯定的答案。她提醒道,家長絕不可將學習扮演成一件辛苦的事,而應將學習描繪成一件有趣的事,時常利用學到的知識實現乙個「小成就」,比如說,學習畫畫的人畫出一幅佳作,學琴的人彈出一曲樂章,習舞者跳出了一段舞蹈。

家長需要經常向孩子展現成果、勾畫美麗的遠景,以吸引他一開始的走進,激發他走進後的喜愛,堅定他挫折時的堅持,成就他終身的熱愛。學習知識和學習興趣都是一種學習,只是內容不同罷了。仔細想來有很多學習方法可相互借鑑。

「當父母借用智慧型的小伎倆,激發出孩子對學習知識、興趣的熱情,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後,『自覺、自主、自由』的學習,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湯玫捷補充道。

父母多關注但不要代勞

「在孩子培養興趣和特長的階段,父母可以多關注,但不要代勞。」湯玫捷回憶道,小學二年級時,她獲得了乙個市級特長比賽榮譽——「上海市小學生溜溜球比賽」三等獎。沒想到,這個微不足道甚至有些不傳統的榮譽卻受到了媽媽的重視,並將獎狀收藏起來。

母親這一細微的動作,給湯玫捷很大的鼓勵:原來媽媽非常關注我、很在乎我取得的每乙份成績。在今後的學習和課外活動中,湯玫捷一直努力做到最好,不辜負媽媽的「關注」。

孩子一旦發現對學習最操心、最急切的是家長、而不是他自己,大部分學生會從自己的心裡放棄對自己的要求」;而所謂的「人生設計」是強加於孩子。「家長們知道孩子們最討厭什麼嗎?你喜歡別人的『劇透』嗎?

況且你『劇透』的又是你一廂情願的結局,而不是孩子自己演繹的真實生活和未來的多種可能性。」湯玫捷建議道,與其如此,家長更應該多花些時間在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多看到外面多彩的世界,給孩子些好的榜樣。

「當然,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被計畫,家長不要代替孩子做『夢』。」湯玫捷回憶道,「小學期間,父母非常關注我的學習;進入中學後,父母在背後默默地關注我;但他們並沒有為我規劃人生、設計成長路線,而是讓我獲得更多的空間和自由。」

聽一位面試官這樣說

今天的面試,我給每個人的時間,不會超過5分鐘。有乙個人我只和他談了3分鐘,留下他的簡歷,他後面的同學用一種沒有希望的眼神看著他,說 這麼快?我說 你會更快。如果你不假思索的用兩句話描述你的優點,我就招你,1分鐘 可惜他斷斷續續,說了一大堆 顯然他心理的 譜 是他彩排好的自我介紹,我 打亂 了他的部署...

聽一位面試官這樣說

聽一位面試官這樣說!這是一篇難得的文章,值得你花五分鐘去看完它,再花十分鐘去回味,並從那一刻開始改變一些東西 2008 10 06 11 36 分類 預設分類 今天的面試,我給每個人的時間,不會超過5分鐘。有乙個人我只和他談了3分鐘,留下他的簡歷,他後面的同學用一種沒有希望的眼神看著他,說 這麼快?...

一招搞定面試官

無名公司 公司倒閉了,慕名而來!死無對證的事情,最是可靠!揭秘潛規則 除了你爸媽 你叔伯 你現在女友,不會有誰有心情去聽你的故事,更不會有人願意去體會你的苦楚。之所以,他們還要問你 之前的故事 為什麼辭職 是什麼過程 三類問題,就是想要從故事的細節裡面,提煉出慫恿你辭職的不安定因素,然後判斷一下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