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熬製中藥

2021-08-26 02:05:52 字數 4552 閱讀 2508

煎藥前首先將藥物加涼水浸泡1小時左右,有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煎藥最好用砂鍋,也可用金屬容器。加水後浮在水面上的藥要用筷子上下翻動,使中藥完全浸泡於水中,水面要高出中藥2-3cm,煎藥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後,再用文火煮,一般每劑應煎三次,第一次煎製時間為開鍋後30分鐘,第二次用開水量較第一次應少,煎製的時間為開鍋後40分鐘,第三次同第二次。

三次各取藥汁150-200毫公升,混合均勻後,每日飯後半小時服用。還有一些需特殊煎製的藥物:如龜板、鱉甲等應先煎一小時後,與其餘藥物同煎。

再有一些藥物需沖服,如三七粉、西洋參等。吞服、烊化兌服的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把煎好的藥汁重新放入鍋內加熱,把需烊化的膠類藥品倒入藥汁中,加熱,使之熔化。

也可將2-3副中藥一起放入鍋中煎制,再分2-3天服用。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冬天或有冰箱的病友使用。

如何煎中藥

湯劑是中醫臨床上應用最早,最廣泛的劑型。因其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隨症加減的原則,又具有製備簡便,吸收顯效迅速等特點,倍受醫生和患者的青眯。但是,面對一包包的中藥,常常使人們不知所措,為此向您介紹一些煎中藥的知識。

一.煎藥器具的選用中藥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係。現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鏽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如與鞣質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

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係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煎藥的加水量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

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地疏鬆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

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公尺,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公尺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藥中注意的問題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於植物類的中藥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藥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

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公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公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

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

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兩次煎煮合併後的藥液量。**取400-600毫公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公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後合併藥液,分兩次服用。

兒童可分2-3次服用。**感冒,發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採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公升,病癒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藥的煎煮: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在處方中開出帶註腳的藥物。

(1)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後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鹼分解為烏頭原鹼,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2)後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

如鉤藤所含的藤鹼,煎煮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採用後下方法。

(3)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花等。

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復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後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用熱藥液烊化後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採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採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藥粉溶於藥液中服。這樣既有利於發揮藥物的作用還又可節省藥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麵等。

中藥煎劑(湯藥)應怎樣煎製?

中藥煎劑也稱湯藥,是生活中最常採用的一種中藥劑型,家庭煎製中藥須注意三方面問題:

(1)煎藥容器的選擇:煎製中藥最好選用砂鍋、瓦缽、陶器或搪瓷器皿。因這類容器本身性質穩定,不容易與成分複雜的中草藥發生化學反應,另外砂鍋、陶器受熱均勻,在不經常攪拌的前提下久煎也相對不易造成焦糊,因此砂鍋、陶器歷來是中藥煎製所首選。

(2)煎藥前的準備:在煎制前,先將藥材中粗大的部分掰碎,揀去明顯的異物,在砂鍋內加冷水浸泡半小時左右,初煎中藥加水以水沒過藥材2至3厘公尺為宜,二煎、三煎只需水沒藥材即可。通常,礦物、貝殼藥多者應少加水,花、葉、草藥多者應多加水,以期取得適中的煎成藥量。

(3)煎煮火候及煎煮時間:火候一般按先猛火煮沸,繼換文火濃縮的原則,但不同的方劑煎煮要求有很大差異。如解表發汗**感冒的藥多要求急火快煎,即猛火煮沸10分鐘左右既成,而滋補強身**虛弱的藥則要求煮沸後改用文火保持小沸再煮1小時以上。

總之,凡具有芳香等揮發性氣味的藥材都不宜久煎,而毒物、礦物、貝殼一類藥材則須久煎,以去毒或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更多地發布。

如何正確服用中藥湯劑

湯劑,古稱湯液,是中藥最為古老的劑型之一,在中醫臨床應用中也最為廣泛,歷經幾千年不衰。除與中國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外,更在不斷吸納現代科學技術,使湯劑本身的特點更好的為人利用。湯劑能夠充分適應中醫辨證施治的需要,並具有療效快,易吸收,作用強等幾大特點。

特別適用於各種慢性疾病。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就曾講:"病之愈不癒。

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反而有害……"就指出了正確的服用湯劑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轉,而錯誤的服用方法會使病情惡化。

由此可見湯劑服用方法是否正確,直接影響著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和**效果,如何才能正確服用湯劑呢?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的服藥時間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來決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藥力停留較久,宜飯後服;病在下焦的(膀胱、腸),欲使藥力迅速下達,宜飯前服;清熱解毒藥、潤腸瀉下藥、滋補藥宜空腹服,此時胃中空虛容易吸收。所謂空腹服即指早飯前一小時或晚飯後一小時服藥。

特殊藥物應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藥在服藥前應少量進食以助藥效;驅蟲藥應在早晨空腹服,服藥前應喝點兒糖水,這樣可以提高殺蟲的效果;攻下藥在得大便後應立即停服;安神藥、滋補藥、延緩衰老的藥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藥應在睡前2小時服用;治瘧藥應在發作前2小時服用。急診用藥則不拘時間,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應定時服用。如遇汗難出者,可縮短服藥的時間,以利於發汗。

二、 正確的服藥溫度湯劑在**一般疾病時均宜採用溫服法,對有特殊**需要的情況應按特殊的服法服用。 凡屬理氣類藥,熱則易舒,涼則增滯;活血、補血、涼血、止血類藥,寒則瘀淤,熱則沸溢。凡服解毒劑,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滯易於排出,熱服則增毒物之宜散。

凡熱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湯),而寒性病則宜熱服,發散攻下,以助藥力。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者宜熱服,收澀固精止血之劑則宜冷服。除煩止渴祛暑之劑宜熱服,解表藥多屬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熱服;清熱藥和消暑藥宜冷服。

大熱病用寒藥應溫服;大寒病用熱藥應冷服。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服用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或嘔吐,可用生薑擦舌即止。

三、 正確的服藥劑量中藥湯劑均是煎煮2~3次後的合併液,再按臨床需要分次服藥,一般來講,每次以服用 150毫公升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發熱病人服清熱解毒劑時,藥液可稍多些以助藥力;生津止渴藥,藥液量也應多,並可代茶頻服。身強者服藥多些,身弱者如兒童和重病人,服藥量應少些。

一般兒童1歲以內用**藥量的五分之一,1~3歲用**藥量的四分之一;4~7歲用**藥量的三分之一;8~10歲用**藥量的一半;10歲以上就可以用**藥量了。

四、 正確的服藥次數一般湯劑一日分早晚兩次服用,清熱解毒藥可每日服3~4次。補液藥應早晚各服1次,發汗藥可加服2~3次,含咽藥汁可少量多服幾次。 掌握了這些方法之後,就能夠更好地利用藥性,達到更佳的**效果。

如何正確服用中藥湯劑

湯劑服用方法是否正確,直接影響著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和 效果。如何才能正確服用湯劑呢?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正確的服藥時間 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來決定。病在上焦的 心 肺部 欲使藥力停留較久,宜飯後服 病在下焦的 膀胱 腸 欲使藥力迅速下達,宜飯前服 清熱解毒藥 潤腸瀉下藥 滋補藥宜空腹服,此時胃...

石硫合劑熬製方法

熬製的具體方法是 首先稱量好優質生石灰放入鍋內,加入少量水使石灰消解,然後加足水量,加溫燒開後,濾出渣子,再把事先用少量熱水調製好的硫磺糊自鍋邊慢慢倒入,同時進行攪拌,並記下水位線,然後加火熬煮,沸騰時開始計時 保持沸騰40 60分鐘 熬煮中損失的水分要用熱水補充,在停火前15分鐘加足。當鍋中溶液呈...

老中醫解讀 中藥該怎麼熬,才能熬出藥效

老中醫解讀 中藥該怎麼熬,才能熬出藥效 熬中藥真的是一門學問,說難真的不難,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能很輕鬆的熬出最好的中藥。相信很多東西是我們這些平常人想問但是又不敢問的。今天我們特地請教了我們的神農中醫館館長曹教授,讓他給我們講講如何如法熬藥 服藥,藥效翻倍。首先曹教授跟我們談起,確實現在有多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