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擁有時照相記憶能力

2021-08-22 18:47:13 字數 1684 閱讀 7188

右腦具有照相記憶能力,即以影象的形式記憶並重現資訊的能力。掌握了這種能力,看書時一眼就能看到一頁內容,看一本書只需要兩三分鐘而已。我們人類天生具備這種能力。

很早以前,我在電視上看過乙個節目,節目的內容是將不同的小石頭分為三層,每層放5個,然後將其打亂,讓非洲和日本的小朋友把小石頭恢復原樣。

非洲的小朋友很順利地就將石頭恢復了原樣,而日本的小朋友卻只能記住兩三個石頭的位置。

這是因為非洲的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照相記憶能力,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大草原上奔跑的馬或羊的數量。

在古代,掌握了照相記憶能力的人有許多。比如日本江戶時代,在大分縣有乙個人叫帆足萬里,他被譽為大分縣出身的「三賢人」之一,從小就顯示出了非凡的記憶力。

傳說有一天,帆足萬里在外出時遇到了陣雨,就到路邊的染坊去躲雨。當時,染坊的主人正在結賬,因為萬里也很喜歡算賬,就站在主人旁邊看主人結賬。之後沒幾天,那家染坊發生了火災,賬本也被燒了。

很多沒有收回的賬款可能無從追回了,染坊的主人非常著急。萬里聽說後來到染坊,將賬本裡記載的人名、位址、交易內容都背給染坊主人聽,他甚至還描繪出了那些人的家徽。染坊的主人在大喜之餘,更對帆足萬里超群的記憶力驚嘆不已。

一流的**家也大多具有照相記憶能力。他們在演奏時,只要瞥上一眼樂譜就能讀取幾個小節、十幾個音符。圍棋和象棋的名家們在下完一盤棋後也大多可以將剛才的棋局重現出來。

這種照相記憶能力是人生來具備的。這一點可以從大腦生理學的角度進行說明。我們知道,左腦是靠語言來記憶,遵循邏輯的順序,是一種直線式處理資訊的方式,很花時間。

而右腦是將記憶內容轉化成影象來記憶,不花時間,是一種並列處理資訊的方式。

利用並列處理資訊的方式,記住資訊的速度將大大提高,只需要以往時間和精力的1%就夠了。但是大多數人沒有善加利用右腦的照相記憶能力,用進廢退,這種能力就漸漸退化了。不過正因為這種能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只要通過訓練,每個人都可以重新擁有。

讀過兩三遍後,能夠把20頁內容複述出來

右腦中有乙個與左腦完全不同的資訊處理迴路,使用這個迴路,我們把20頁的內容讀過兩三遍後,就能全部複述出來。

開啟右腦記憶迴路的根本方法是培養照相記憶能力。利用右腦記憶迴路,就可以把只看過一眼的內容像拍照一樣記下來,並通過影象再現出來。這樣一來,只用5分鐘就可以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全部記下來。

日本近代傑出的生物學家南方熊楠就擁有這樣卓越的記憶力。關於南方熊楠,很多著作以及雜誌已經作過大量介紹。據說熊楠在剛上小學時就表現出了超常的記憶力。

有一天,他去鄰居家玩,把鄰居家書箱裡收藏的《和漢三才圖會》①(105卷)一本一本地記下來,回到家後,部默寫了出來。

熊楠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在鄰居家的客廳裡有個書箱,裡面收著《和漢三才圖會》,我從裡面抽出一兩本來閱讀並記了下來,回家後,將記住的內容默寫在用駿河半紙①做成的冊子上,圖也全部記了下來。」

除《和漢三才圖會》外,52卷《本草綱目》也是南方熊楠先記下再回家默寫下來的。乙個不到10歲的少年竟然擁有這樣非凡的記憶力。

南方熊楠這種超常的記憶能力其實就是右腦的照相記憶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只有天才才擁有的,普通人通過特定的訓練也可以達到這種水平。

人們在日常也可以進行簡單的照相記憶訓練。首先需要準備7張印有圖畫、數字、文字的卡片,以1秒鐘1張的速度讓受訓者看其中的5張,讓他把看到的內容寫出來。然後把卡片放回去,打亂順序,重新再抽5張。

反覆進行訓練。開始時準備7張,然後是8張、9張、10張……逐漸遞增。經過訓練,受訓者可以在5秒鐘內把20張卡片的內容全都寫出來。

堅持進行這種訓練,大腦的照相記憶能力就會被啟用。

每個人都擁有的「護身符靜坐養生

說起太極拳健身,大家都很熟悉,而談到靜坐,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古人的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靜坐的藝術在全球範圍內正在悄然興起。本書敘述了以靜坐為主的靜養方法,配合呼吸的練習,讓大家分享這一源自我國古老文化的養生寶典。治未病 的有效途徑 但免疫力這種東西完全能通過身體內部的能量來激發,而不需要借助外力...

每個人都寫過日記

每個人都寫過日記。你寫過日記嗎?我認為那是寬慰自己,更是讓時間的碎片記錄簡單或複雜生活的不同程度的切換和願望。急切的求新 渴望,知道如何處理才是一切的答案。這裡存在著吐出與無人作伴喜歡你續寫的日記。因為讓自己的故事多姿多彩的人,都存在著好奇心,都沒有空閒時間仍需接受的都是自己疏忽的沒有那麼精彩的生活...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中

每人腦中都有乙個故事,講述著我是怎樣的人。這個故事成為我們腦中念念不忘的旋律,不曾一刻遠離我的每乙個人生決定,就像它將一直影響我未來的選擇。每人腦中都有乙個故事,講述著我是怎樣的人。1.new york magazine 講述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的乙個實驗 dw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