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有感

2021-07-22 08:47:33 字數 1526 閱讀 3550

先說一下魏晉時期的背景:從1世紀末2世紀初起,東漢王朝的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政權,他們之間明爭暗奪,進行著尖銳的鬥爭,同時又都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壓榨掠奪。終於,激起靈帝劉巨集中平元年的黃巾大起義,隨而產生獻帝初平元年的董卓之亂和以後軍閥大混戰。

經過這些大的戰亂,中原形成「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中日行,不見所識,」「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的慘象,人民死亡枕藉,生產嚴重破壞。這種殘破不堪的現實社會和生活於其中的慘痛經歷,從逆方向加速了知識分子頭腦中人的覺醒,他們唱出了性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傷。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生何有常,但患年歲暮」(孔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曹植)等都是當時心裡極度不安的真實寫照。在這樣的背景下,文人學士在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義和自由主義不斷高漲,他們蔑視禮法,蕩檢逾閒,秕康功名利祿,注重自我表現,向內拓展了自己的情懷,向外發現了自然情趣,接受宇宙與人生的全景,體會其深沉的奧蘊,滋生了後世所說的「生命情調」和「宇宙意識」的萌芽。

我覺得魏晉時期的文人士人是深情與智慧型兼具的,在他們吃藥嗜酒,放浪形骸的背後是沉甸甸的內涵和不可抑制的痛。因為在我看來魏晉朝可以說是乙個鮮血淋漓的時期,死亡的黑夜籠罩著這時的天空,所以很多荒誕不羈和不可為的事在這時候反而成為發生了。當時的文人學士有很多死於非命,「建安七子」中孔融和曹操作對,行文譏諷曹操而被殺;與他一同反對曹操的禰衡也被殺;而因與曹操有關係的何晏、夏侯玄也被司馬氏所殺;嵇康發議論有礙司馬氏辦事被殺。

到底怎樣才能壽比金石?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一道五色的光芒照亮了文人學士的眼睛——道教。道教煉製金丹大藥,以求服後不死成仙;即使辦不到,退而求其次,服藥引導,求得生命的有限延長也行。

所以,服散應運而生了。魏晉文人學士吃藥始於何晏,他吃的藥是一種名叫「五石散」的藥。服用五石散之後,衣服要脫掉,用冷水澆身;吃冷東西;引熱酒。

吃五石散,一不小心,就會毒死。那麼為什麼明知這樣,當時的人還是樂此不疲呢?我想這是不是跟清末的鴉片,現代的吸毒一樣,一旦嘗試之後就是擺脫不了的習慣呢?

或者人們前赴後繼地走上這條不歸路,首先也不乏是為了治病和強身健體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是因為當時人們內心極度不安,渴望長生不死的心理寄託呢?這種吃藥的習俗也就造成了「捫虱而談」,與後來的嗜酒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居喪無禮」的局面。

吃藥之後,**易於磨破,不能穿新衣服而宜於穿舊,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蝨。我想沒有那個人**到覺得身上長蝨子還舒服吧,可見看似雲淡風輕的「捫虱而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文人學士心裡的極度苦悶和不輕彈的眼淚只能放在心裡了。

嗜酒,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乙個高峰,如阮籍就曾大醉兩個月,還有劉伶外出時總會有一人跟在身後拿著鐵鍬,為的就是喝酒醉死後就地挖坑埋葬。那麼是什麼促使他們那麼愛喝酒呢?在除去吃藥需要飲酒以外,我覺得當時的文人學士內心的不滿是需要發洩的,而在當時發洩不滿一不小心就會掉腦袋,所以需要借助酒,就像魯迅先生說的「即使講話講錯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諒。

」我覺得還有就是那時的文人學士喝酒,雖然不能消愁,但是可以短暫的逃避現實,或許醉了還能看到自己一直想要的。

由此可見不論是避而不談政治的清談風,還是飲酒吃藥成風的嗜好,亦或「捫虱而談」的生活風貌等,都是魏晉時期帶給當時文人學士的深刻烙印,是一首血與淚交織的輓歌。

讀魯迅散文有感

不過魯迅似乎從來沒有對任何東西完全滿意過。他對他認為該批判的東西毫不留情地加以諷刺,用幽默的筆法將它們刺得體無完膚。這些議論多數是他以 的口吻發出的,不必贅言。有特色的是魯迅把心中所愛的人和事物的好壞兩面都寫出來,好的大加讚揚,壞的也加以批評,從而使讀者感到他所說的人就生活在自己周圍,人情冷暖,飽含...

讀《魯迅文集》有感

當我拿起魯迅的靈魂作品時,我彷彿看到了中華振興的良藥。魯迅曾說過,醫治中國人只是把他們的身體治好,但卻救不了他們。所以,魯迅開始從文,用他最樸素的語言,寫出了最具攻擊性的文字,讓國人,仍至世界體會到他的所向披靡的無畏精神。小時候曾讀過 朝花夕拾 但鬱悶的是我當時沒能讀懂,生生地誤會了魯迅的文學功底。...

讀《魯迅雜文》有感

向陽小學五3班王秋萍 暑假裡,我讀了很多書,其中的一本 魯迅雜文精選 給我映象最深刻。讀了魯迅的雜文,我心裡默默映出乙個特寫鏡頭 一張瘦削的臉,分出稜角 濃眉下露出一雙憂慮的,不知容下了多少悲哀的眼睛,而犀利的眼神似要刺破黑暗追尋光明 硬硬的鬍子根根豎起,像刺,會扎人 這樣的性格,這樣的相貌,讓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