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班會講稿 幾則古人勤學故事

2021-07-05 17:56:14 字數 4004 閱讀 3344

靜以修身

一、首先我們先來聽乙個「找手錶的故事」

有一天,乙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無奈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裡,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

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

」偌大的乙個倉庫,要找乙個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乙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那麼多大人費了那麼大的勁沒有尋到手錶,小孩子沒費多大的事卻輕易地找到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這其中有什麼秘訣?其實也十分簡單,僅靜心而已。那麼多人尋找手錶,心急火燎的,慌裡慌張,根本就靜不下心來,怎麼可能達到目的?

那個小孩子則完全不同了,他乙個人去找,也沒有什麼人委託他,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任務,思想上沒有什麼壓力,自然心態平和,能細心觀察,冷靜思考,終於沒有費多大的勁就如願以償了。

聽了故事,大家覺得講得是乙個什麼主題?

感想: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型,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的必要條件。乙個人在他的心境寧靜如水的時候,他的心力、智慧型、靈感,才會處於活躍的狀態,創造的潛能就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古人說過:「靜以修身」、「寧靜致遠」。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當然,我們所謂的保持寧靜,並不是要人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消極避世,無所作為;而是要面對紛繁世界,心安氣定,心無旁騖,冷靜思考,更積極有效地工作與學習。勾踐因為有了臥薪嘗膽、十年磨一劍的寂寞,才會有東山再起、重整山河的輝煌;司馬遷因為有了忍辱負重,才會有厚重汪洋的華章;董仲舒因為有了孜孜求學、「三年不窺園」的靜氣,才會有真正的學問。乙個人如果不能保持寧靜,浮躁不安,所謂理想和事業云云,都是空話而已。

二、讓我們再來讀一下諸葛亮的《誡子書》當中的名言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這篇流傳千古的《誡書子》(節選)的譯文如下:「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遠矚。

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 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

從這篇《誡子書》大家可以感受到諸葛亮的那些高風亮節和慈父心懷?

感想:《誡子書》雖然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勸勉之言,但是其意義遠遠超出了它本來的用意,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人們治學修身的教科書,尤其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一句更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為人們人生的左右銘。

「修身」表面含義是修養身心,而實質內涵豐富,「志存高遠」是修立志之身,「三人行必有吾師」是修謙虛之身,「書山有路勤為徑」是修勤勉之身。

在古代先賢們看來,修身是君子建功立業的基礎,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諸事無「修身」而不立。而諸葛亮恰恰是注重「修身」的代表。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生活十分儉樸,清心寡欲,常以春秋楚相孫叔敖自比。

通過這篇家書,諸葛亮忠告他的孩子:

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無法有效的計畫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安寧的環境。要靜下來,才能夠細心地把未來計畫妥當。

這對我們每位現代人,特別是青少年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現代人大多終日忙碌,然而讀過這篇文章,您是否覺得應該有在忙亂中腳步中,稍稍靜一靜,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呢?

諸葛亮同時告訴我們:

人生的投資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願意努力學習,就不能夠增加自己的才幹。「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當自己變得和世界脫節,才悲嘆蹉跎歲月,於事無補。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的掌握要點,快人一步,不但容易達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時間去修正與改善!

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夠臨危不亂。面對未來,您有理想嗎?您有使命感嗎?您有自己的價值觀嗎?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學習?您是否相信只有通過努力,才有成就美好未來?

勤以治學

一、首先我們來讀一首古詩

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手方悔讀書遲。

大家可知這篇文章作者是誰?詩的中心思想又是什麼?

【賞析】

1、作者: 顏真卿

2、《勸學》是唐朝詩人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後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暫,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詩歌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達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

二、讓我們再來聽幾則古人的故事

刺股懸樑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髮繫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樑」的故事。

鑿壁偷光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裡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乙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藉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裡,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類似的故事還有「程門立雪」等。大家想想看還有那些?

類似的故事還有(插入的內容):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乙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乙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歐陽修刻苦練字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乙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孟柯改過勤學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並非是乙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他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孟母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終於,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二、海倫·凱勒的故事

有一本書,大家可能看過。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做《勤奮好學的故事》。這本書裡面記載著許多名人刻苦學習的故事,我就講一下裡面其中的乙個:

海倫·凱勒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她是美國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弄得她雙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聽覺。當海倫七歲時,她的父母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幫助她學習。

可是,海倫看不見,也聽不見,怎麼學呢?所以這位教師想了乙個辦法:先拿乙個洋娃娃給她玩,然後在她的手心上,寫上洋娃娃這個詞兒,這樣海倫就知道了什麼叫洋娃娃了。

因此,海倫很快就喜歡上這種學習的方法。從此以後,海倫就用這個辦法學習,她乙個乙個地記,日積月累,她學會了不少的詞。你可以想想,海倫作為乙個又聾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樣的困難啊?

但她不怕困難,以驚人的毅力在學習、在生活,終於成為乙個舉世聞名的作家。

聽了這幾個故事,大家有什麼感想?

感想: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好多了,不必再 「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懸樑」的做法,但古人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而且我們都是健康人,比海倫·凱勒強多了,只要我們學會不怕困難,不半途而廢,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就一定會成功。

三、古往中外勤以治學的名言也有很多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

大家可以踴躍發言,告訴我們更多的勵志名言。

下面我再提供一些名人名言,和大家一起共勉: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愛迪生

★我在科學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績,都只是由於長期思索、忍耐和勤奮而獲得的 —— 達爾文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華羅庚

★古往今來,凡成就事業,對人類有所作為的,無不是腳踏實地,艱苦登攀的結果錢三強(當代物理學家)

★對搞科學的人來說,勤奮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公升(現代橋梁工程專家)

「不在走廊奔跑」主題班會講稿

不要在教室走廊奔跑 一 主持人串詞 甲 常言道 安全值千金,健康便是福。我們可要做到 人人不忘安全,處處保證安全,時時注意安全,事事落實安全。乙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走廊內不跑不喧嘩你做到了嗎 主題隊會現在開始。甲 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是祖國的未來 民族的希望。乙 我們的健康成長不但...

禁毒班會講稿

a摧毀人的消化功能 b摧毀人的神經系統 c摧毀人的呼吸及迴圈系統 d傳染性病及 愛滋病 2 毒品令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a喪失工作能力 b傾家蕩產 c給家庭帶來無盡的折磨 3 吸毒導致墮落 犯罪 4 吸毒危害社會,成為世界公害 三 毒品的成癮性 老師先介紹兩篇案例 毒品的成癮性是對毒品產生強烈的渴求...

聆聽感恩班會講稿

在這個忙碌的冬日裡,讓我們敞開心扉,聆聽彼此的心聲。我班 聆聽 感恩 主題班會現在開始。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到場的組織部的同學們。感恩 對於我們來說是乙個熟悉而陌生的字眼,也許我們都不曾理解過感恩的真正含義,然而,在我們的身邊卻存在著無限恩情需要我們去感受,去回報。這兩首詩告訴我們要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