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吶喊》有感

2021-07-02 20:26:56 字數 3198 閱讀 9065

不屈的中華魂

李敏漢語言文學2012級一班 2012014307 183********

一身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髮根根直立,濃密的鬍鬚匯成乙個「一」字。深陷的眼窩中,炯炯的眼睛直視前方,剛定不阿的氣勢要將所有的黑暗燃盡……這就是我們的民族魂——魯迅先生。他,在一片吃人的黑暗中吶喊,吶喊聲振聾發聵,驚醒了沉睡的中華魂。

我最喜歡的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他的《吶喊》。每次讀起來都有不同的感受。《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2023年的《狂人日記》,迄於2023年的《社戲》。

這些**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作品的選材,「多採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是人的「病態」的靈魂。

《吶喊》序文,勾勒出了魯迅先生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遊蕩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序文裡,「醫病」的問題,成為魯迅先生用於表述過去的乙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藥醫病,結果,「我的父親終於日復一日的亡故了」。

接著是上日本的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決心「求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魯迅先生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魯迅先生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

魯迅先生由關注身體的病痛到關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魯迅先生思想發展的程序。這一思想轉化的程序,對魯迅先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從藝術表現上,魯迅先生思想的這種轉化,又僅僅是通過並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的,這顯示出魯迅先生準確、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序文裡,魯迅先生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出了坦蕩率直的藝術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的緣由:「鐵屋子」作為魯迅先生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魯迅先生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

於是,「吶喊」就成為魯迅先生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

從《吶喊中》所收作品看,也明顯地保留著魯迅先生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一段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喚的特色。《吶喊》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而《吶喊》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篇**,分別是《狂人日記》、《孔乙己》、《藥》。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發表於2023年5月的《新青年》,魯迅先生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這篇塑了乙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魯迅先生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

同時,魯迅先生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這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魯迅先生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

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人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魯迅先生精心構思了乙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

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孔乙己》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它塑造了乙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魯迅先生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

這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

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魯迅先生刻畫的酒店掌櫃,小夥計,短衣裳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畫出來,惟妙惟肖。

初中時曾學過這一篇**,對那句「竊書不能算偷」記憶尤為深刻。孔乙己結結吧吧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這一句的自欺欺人,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餘,令人嘆服!當時只覺得孔乙己很可憐但又很可悲。

如今再讀,有了更深的思考,不禁為魯迅先生的獨具匠心而折服。咸亨酒店就是乙個小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穿長衫的人在店內雅間喝酒,短衣幫則在門外喝酒,這是兩個階層的差別——上流社會及勞力階層。孔乙己雖穿長衫,但卻又髒又舊,且在櫃檯上獨個喝酒。

不在店內雅間,被上流社會不齒;不在店外,被勞力階層排斥。在社會中,孔乙己沒有立身之地,他的結局終究是死亡。

《藥》是以2023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乙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這篇獨具匠心的採用了雙線結構。

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魯迅先生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採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

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乙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

他們的同志們仍在堅持鬥爭。**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魯迅先生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而今日之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繼承這不屈且堅韌中華魂,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鬥!贊同

讀《吶喊》有感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題記上句詩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這就是魯迅在 自嘲 一詩中著名的詩句,這一句也是他這一生的真實寫照。魯迅一生的最大貢獻就是撰寫了大量的文章,喚醒了中國人民沉睡的心靈。其中以文集 朝花夕拾 吶喊 等非常著名。吶喊 是一本 集。它收集了魯迅在1918 1922年間的10餘篇...

思想匯報 讀《吶喊》有感

思想匯報 讀 吶喊 有感 期末考試完後,有幸閱讀了 吶喊 這一 集,思想得到了昇華。吶喊 是魯迅先生的第二本經典 集,他用最簡單的言語 清晰的思維 軟中透硬,厲害而不粗鄙。他傾注了極大的力量,把感情 思想 文字容納在一兩千字裡,極富影響力和戰鬥力。作為思想家魯迅橫亙在我們民族多災多難又是世紀動盪和變...

青年們,別甘心墮落 讀魯迅《吶喊》後感

讀魯迅 吶喊 自序 後感1989年5月4日 錄入時間 二 一 年十一月十六日 讀魯迅先生 吶喊 自序 時,感到熱血沸騰,感慨頗多。他少年時血氣方剛,因家庭的墮落 從小康墮入困頓 而外出謀異路不管奚落 為了治病救人,不遠萬里遠渡重洋求醫於日本 以救國救民的崢崢男子漢氣質毅然棄醫從文。青春腳步從低谷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