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效應長效短效談

2021-06-30 04:21:19 字數 2240 閱讀 6484

說到廣告效應,我相信這是個令廣告主激動而感興趣的話題。

事實上,所有的廣告主最關心又最擔心的就是廣告效應問題。沒有乙個廣告主不關心自己的每一筆廣告費是怎麼花出去的,起到了什麼作用:是一聲**,還是無聲無息?

常常碰到一些性急的廣告主,剛剛投了400萬廣告費,便指望當年一定要收回800萬的盈利。敢情廣告真是一顆炸彈,扔下去立馬倒下一大片。碰到這樣的情形,我總是彬彬有禮地問他:

您確定貴廠今年400萬廣告投入就僅僅是為了取得800萬的盈利嗎?那麼我建議您將400萬廣告費全部用於**活動,那麼完成800萬的盈利並不是很困難的事。

只是這裡還存在幾個問題:姑且不談400萬廣告費全部用於**受不受法律限制,廣告效應本來就有長效與短效之分。相應的,廣告行為也就有長效行為與短效行為之別。

長效,就是品牌價值、形象建立的累積效應。舉乙個簡單的例子,即使全世界的可口可樂製造業在一夜之間全被摧毀,可口可樂公司照樣能在第二天東山再起,何也?可口可樂400億美金的品牌價值在有力支撐著可口可樂的存在!

所以,每一次廣告行為都應該對品牌形象的樹立有所裨益,應該對品牌的累積效應具有作用。

短效行為就是指各類優惠、**、贈禮、折價券等**活動。從表面看,這些活動暫時刺激了消費,提高了營業額,增進了利潤,卻沒有樹立起產品和企業的形象。一哄而上的一次性消費行為往往是盲目的,對於企業長期的經營與銷售並無任何益處。

任何乙個真正的企業與產品都不會只考慮眼前的一點點利潤,而喪失長遠的戰略目標的。當然,只想乘機撈一把就開溜的除外,那是不值—提的。

廣告的效應顯然不是炸彈式的。我欣賞美國著名廣告學家丹·舒爾放的論斷:廣告的作用就象足—團霧,慢慢透人消費者的內心,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恆久的深刻的印象。

這種印象可能不是時時浮現在心裡表層的,但是一旦消費者在面對該產品時,卻會生長出似曾相識的親切感,一種類似與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相會的欣喜。不管是誰,人都天生有程度不同的不安全感。成功的廣告就在於能夠消除這種不安全感,打破陌生與隔閡,令消費者與產品接觸時一下子就很親和。

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力量,好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緣關係,哪怕他們從未見過面,偶然相通,仍然會有某種感應將他們吸引到一起,彼此渴望。或者說,廣告就是在結一種緣吧。

成功的廣告應該能夠在眾多的資訊中脫穎而出,引起人的注意和興趣,並且激發消費者的參與意識,將慾望付諸於購買行動,從而實現推動銷售的目的。如此,則廣告的效應已是無可挑剔的完美了。

人們喜歡用一些比較具象的圖表或曲線以及種種概念來表示廣告效應,這使得原本模糊、不可衡量的廣告效應變得清晰並且可衡量。比如,品牌知名度、指名購買率、品牌忠誠度、市場份額、銷售額、利潤、利潤率等。落實到圖象上就是一些圓點、曲線、柱子、圓的幾分之幾,一目了然,很容易看懂。

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產品在市場中的位置和處境,了解競爭對手的狀況,從而制定出我們產品的市場策略、銷售策略與廣告策略。

相比較而言,以上提到的幾項指標中,品牌知名度的問題是比較容易解決的,指名購買率的問題是最難解決的,品牌忠誠度則是難上加難了。做廣告到頭來最怕的就是產品知名度有了,指名購買率卻上不去;或是最初的銷售額上去了,持續的購買行為卻接不上。這種廣告運動,說有效吧,當然是有效的;說有多大效應呢,又說不上。

比如上海今夏的和路雪冷飲,上市之時送了5000臺冷櫃給各個零售點,大張旗鼓宣傳,是真的下了血本投入廣告。時人驚呼:和路雪**是在做冷飲,簡直是在做房地產!

結果呢?第一批消費者嘗試性消費之後,便再也沒有多少人問津了。和路雪解決了知名度問題;卻沒能解決品牌忠誠度問題。

原因何在?**太高,大眾消費不起,反倒是中價位的聖麥樂大行其道。可以見得,廣告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應,還得與產品、**、包裝、市場、消費者、競爭者等諸多因素相結合才行。

解決品牌知名度問題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要解決的最根本問題是指名購買率和品牌忠誠度。但在不同階段,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不同的,所採取的策略也有所區別。為了與廣告主協同配合,每一階段的廣告運動都要明確其目的,達到預期效果。

與廣告主討論這些問題對於雙方的工作都極為有利,也是廣告公司對廣告主有所交待的一種方式。

最後,我還想談談廣告風險的問題,這也應是廣告效應的一部分。不可否認,任何廣告都是有風險的。或者是廣告策劃的證據不夠完全確鑿,或者是執行偏差未能完全體現策劃方案,或者是媒介「晚點」使廣告運動失去相互呼應,或者有了突發事件(如市場變化、競爭對手反擊而己力未能迅速作出調整反應等)阻礙運動進展,又或者僅僅是一些細節忽略了,一子落錯,滿盤皆輸……凡此種種,防不勝防,誰也不敢保證廣告運動一定能夠隨人如願。

期望著廣告巨大效應的同時不能不考慮到廣告的風險,尤其廣告主。原本,廣告主承擔的廣告的風險遠遠大於廣告公司所承坦的風險。**廣告效應多一點風險意識是極有必要的。

這裡,我始終相信我的初中班主任送我進考場時的一句話:作最壞的打算,做最大的努力。

名人廣告效應

而與此相反的情況是什麼呢?一些中國的企業為了強調自己產品的國際化傾向,越來越願意洋人的形象。當然,很多情況下,電視畫面上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洋名星,做廣告風險較大,一般的人在中國沒有普遍的認識意義,而太有名的又請不起。去年,中國乙個家電企業終於下決心請史泰龍來做廣告體現 國際化 後來發現成龍與李連杰在電...

論名人的廣告效應

10廣告20108171 趙幸當前,隨著企業間競爭的的日趨激烈,使用名人廣告已經成為國內企業推廣產品 鞏固品牌形象 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人說 如果你想看明星,你只需走到電梯旁看正在 的樓宇廣告 如果你想看群星,你只需要開啟電視機,裡面的名人代言廣告囊括衣食住行,一應俱全,功夫皇帝李連杰告...

廣告效應與商業智慧型

不妨留心一下,如今商場上許多耳熟能詳的廣告語,箇中滋味著實值得細細品味。其實,廣告也體現了商家的商業智慧型。精彩廣告的妙處,在於把握特定消費者群對商品的獨特感受。正如廣告思想家李奧 貝納所說 如果你不能把你自己變成你的顧客,你幾乎不應該幹廣告這一行。有家酒店門前的廣告語頗有創意,第一次不來是你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