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2021-06-20 17:58:45 字數 960 閱讀 7251

(1) 明確的評價目的,(2) 組織技術力量及準備評價用品,(3) 評價物件的選擇,(4) 資料的收集,(5)評價因素的選擇 ,(6) 評價因子極限指標的確定與指標分級 ,(7) 評價因子圖的製作 ,(8) 評價單元的劃分,(9) 評價因素權重的確定 ,(10) 土地適宜類的確定,(11) 土地適宜等的確定,(12) 土地限制型的確定 ,(13) 評價結果的核對,(14) 面積量算、平差與統計 ,(15)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製作 ,(16) 評價成果的分析與評述

三、資料收集

四、評價方法

(一)評價系統的擬定本次實習的評價系統由農業土地適宜類和適宜等兩方面組成,其中土地適宜類分為:(1)宜耕土地類 (2)宜園土地類 (3)宜林土地類 (4)不宜土地類 ;土地適宜等分為:(1)一等地(高度適宜等) (2)二等地(一般適宜等) (3)三等地(勉強適宜等)

(二)評價物件的選擇為了保證評價工作能做到省時省工省費用,且達到***、準確度高的要求,通常應進行評價物件的選擇,即根據評價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參與評價的土地利用現狀型別。   (三)評價因素的選擇及其指標分級評價因素的選擇是土地適宜性評價的關鍵性步驟。參評因子的選擇的科學和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評價結果的準確度和評價工作量的大小。

因此應對地形、地質、氣候、土壤及社會經濟條件等評價因素進行分析,進而選擇合適的參評因子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常用方法有經驗法、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逐步回歸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可用於參評因子選擇的數學方法有通徑分析法、灰度分析法、嶺回分析法、穩健回歸分析法和主成分回歸分析法等。

  在諸多土地適宜性評價因子中,某些評價因子存在著極限指標。當這些因子的變化超過極限指標,土地就會失去某種土地利用的價值或根本無法實現持續高效土地利用。主要包括海拔、坡度、有效土層厚度、質地、ph值、含鹽量和土壤侵蝕強度等。

  參評因子等級劃分的方法通常有經驗法和模糊聚類分析法。各參評因子等級劃分的數量五統一規定,主要受評價目的和方法的制約。一般而言,參評因子的等級劃分以4~5個為宜。

(四)評價因素權重測定

土地適宜性評價

在本實驗中,我選擇的作物是甘蔗。一 經過調查,以下是甘蔗生長條件 習性的基本介紹 1 生長習性 甘蔗為喜溫 喜光作物,年積溫需5500 8500 無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氣濕度60 年降水量要求800 1200mm,日照時數在1195小時以上。2 種植條件以及產區 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緯33 至南緯...

土地適宜性的評價

土地適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對特定 持續的用途的適宜程度。土地適宜性的差別取決於利用該地段所得效益與所需投資之間實際的或 的相互作用,可以採用投入 產出的數量分析方法來估算。有的用途不限於生產方面,例如旅遊 自然保護等,除經濟效益外,還要考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土地的適宜性只有與特定用途相聯絡才有意...

土地適宜性評價技術報告

一 土地適應性評價的目的 土地適應性評價的目的在於為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土地利用潛力分析 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調整 土地利用規劃分割槽及土地開發提供依據,以保證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是土地利用規劃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 土地評價綱要 土地適應性評價的分類系統由土地適應性綱 土地適應性級 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