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歷史必修一單元測試專題一古代中國政治制度

2021-05-27 12:28:27 字數 4237 閱讀 4421

本卷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1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2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請將答案一律寫在答題卷相應的位置。

第i卷(選擇題60分)

本卷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中國的漢字姓氏中,有許多起源於祖先的封地、封國,與這種現象直接相關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三公九卿制

2.柳宗元在《封建論》一文中說:「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他得出「有叛人而無叛吏」的認識,是由於( )

a.分封制的確立 b.郡縣制的確立 c.宗法制的確立 d.三省制的確立

3.《史記·楚世家》載:「楚之選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楚莊王)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

……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上述材料反映的歷史資訊有

①楚國國君是先代貴族的後代 ②楚國擁有自己的軍隊

③楚王有隨從周天子作戰的義務 ④周王室已經衰弱

a.①② b.②④ cd.①②③④

4.中國人對父母同輩的稱謂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媽、姨媽……」等,這種現象應該受中國古代哪種制度影響最大: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級制 d.禮儀制

5.秦朝郡縣制是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和**集權的制度,主要是由於:

a.郡縣官吏必須由上一級任命並對上一級負責

b.郡縣是地方行政管理機構

c.郡縣官吏與皇帝是臣與君的關係

d.郡縣完全由皇帝和**控制,官吏不能世襲

6.從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體現出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乙個明顯特徵是

a.權力高度集中b.王權與神權結合

c.嚴格的等級差別d.君主****

7.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制度後,歷代王朝一方面設定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設法削弱宰相的權力。與之有關的措施包括

①西漢設定「中朝」②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 ③明朝設立內閣 ④清朝設立軍機處

abcd.③④

8.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不斷完善和強化**主義**集權,按其相同職能分組不正確的是

a.御史大夫、刺史 b.丞相、參知政事

c.太尉、軍機處 d.郡縣、行省

9.在一次歷史知識競賽中,有學生判斷右圖反映的事物可能出現於秦朝,其依據不包括

a.銅權為秦朝統一衡器時使用

b.半兩錢為秦朝統一貨幣時使用

c.文物上的字型及文字內容

d.銅器製作最早出現於秦朝

10.下圖所示的**行政機構屬於

a.唐朝b.北宋c.元朝 d.清朝

11.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制度後,歷代王朝一方面設定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設法削弱宰相的權力。與之有關的措施包括

①西漢設定「中朝」 ②唐朝實行三省制

③明朝設立內閣 ④清朝設立軍機處

abcd.③④

12.下圖描述的是我國封建社會地方權力強弱的變化,其中較為符合實際的是

13.「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以下被稱為宰相的各朝官職中,其職權與引

文所述的官職相符的是

a.秦御史大夫 b.唐尚書令 c.明內閣首輔 d.清軍機大臣

14.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胡蘆畫不難,胡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胡蘆,要把胡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

a.軍機大臣完全聽命於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

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沒有任何地位

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

d.軍機處的設定,標誌著**主義**集權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5.《荀子》記載:「(周公)兼製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此事最能說明:

a.分封制在周初擴充套件了西周疆域 b.周公是分封制的開創者

c.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 d.周公代周天子處理政事

16.西元前164年,漢文帝設濟南國,封宗室劉辟光為王,「七國之亂」時,濟南國參與叛亂,被漢景帝撤消,改設濟南郡。對此說法正確的是

a.漢初部分恢復分封制 b.劉辟光的官職由**任命,不可世襲

c.根據推恩令,封國被取消 d.劉辟光在封國內只享租稅,沒有軍政權

17.《秦始皇本紀》載:「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大一統的產物

d.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王嬴政稱霸的需要

c.丞相和御史主動提出要給秦王改名號

d.秦王試圖通過改名號讓子孫認識自己

18.關於宗法制的評述中,正確的是①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係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②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③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④有利於強化皇權

abcd. ①②③④

19.右圖是江蘇省丹徒縣出土的一件青銅器,此簋內底有銘文120餘字,主要記載了周王將乙個貴族分封到宜地,並賜其土地、人口和儀仗等情況。該出土文物的主要歷史價值是

a.證實了周王朝實行分封制

b.說明周王朝實行井田制

c.體現周朝的甲骨文已成為成熟文字

d.說明周王對於功臣的重視

20.西元前 782 年,幽王宮涅繼位,寵幸褒姐。「褒擬不好笑 … … 幽王為烽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擬乃人笑。」這段材料不能表明

a .幽王荒淫無道

b .分封制下,各諸侯王對周王承擔軍事義務

c .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強大

d .分封制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國必須服從周王室的政令

二、本大題共5小題。第21題12分,第22題12分,第23題12分,第24題12分,第25題12分,共計60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製。

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質問:「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統以來,始採取故老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輔相者曰:中書省……夫外郡縣,其朝廷遠者,則鎮之以行中書省……

——《經世大典敘錄·官制》

請回答:中學歷史教學園地

(1)據材料一,指出秦統一後在朝議」如何管轄地方的過程中存在著哪兩種意見?這兩種意見的最主要分歧是什麼?(4分)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國家問題上存在著怎樣的爭執?其實質是什麼?(3分)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設定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何意義?(3分)

(4)以上材料說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變化的趨勢是什麼?(2分)

22.**集權制度作為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傳統,無不與此有著密切的關係。回答下列問題:

①**集權制度含**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兩個系統。簡述秦、唐、明、清四個朝代**行政制度的演變情況 。(4分)

②在地方行政制度中,秦朝全面推行的郡縣制和元朝創立的行省制度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各有怎樣的開創性貢獻?(2分)

③對**集權制度影響的評價在史學界有爭論,主要可以概括為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集權制度對社會發展所起的積極影響佔支配地位。

第二種意見則認為:**集權制度對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起了阻礙作用。

你同意哪一種意見?試以明清(鴉片戰爭前)的史實為例扼要加以闡述。(6分)(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兩種都答按第一種給分)

23.讀圖一至圖四,然後回答問題:

圖四軍機處內景

回答: (1)圖1、圖2反映的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分別是什麼?(2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徵是什麼?(2分)

(2)與圖2相比,圖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變化?(2分)這一變化的原因是哪對矛盾引起的?(2分)

(3)圖4中的機構設立於哪一朝代?(2分)

(4)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哪一演變趨勢?(2分)

24.南宋鄭樵曾在《通志》中說:「置圖於右,置書於左,索象於圖,索理於書。」相關的歷史圖示、**,往往是學習歷史時不可或缺的工具。

必修一第一單元測試

a 對 雅思 ielts 考試 人們已耳熟能詳,如今乙個全新的同樣來自英國的職業外語水平測試 博思 bulats 考試 也已由國家人事部考試中心推出。b 她獨自乙個人在林間小路上走著 想著 感動著,幾乎忘記了一切 已分不清天上淅淅瀝瀝飄灑著的是雨還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臉上緩緩流淌著的是水還是淚?c 1...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單元測試 第一單元

10 11學年高二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同步測試 人教版必修三 一 選擇題 1 孟子 仁政 思想的實質是 a.改變社會制度的途徑 b.維護勞動人民利益的保障 c.實行封建統治的基礎 d.加強對人民統治的一種手段 2 論語 載,孔子曾說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深奧學問 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

高一必修二二單元測試

第二單元 一 基礎知識 1 下列加點詞語讀音全對的一項是 2 下列語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 失其所與,不知夫晉,何厭之有 b 秦伯說,與鄭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c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d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 下列詞語中 濟 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