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數值模擬第三次實習報告

2021-04-28 12:26:34 字數 4262 閱讀 2133

目錄前言2實習目的2

研究目的2

油藏特徵3

油藏形態3

孔隙度、滲透率情況4

飽和度分布情況4

模擬方法及引數5

網格劃分5

基本引數6

開發方案描述7

模擬結果13

生產特徵分析13

方案對比16

結果評價17

結束語19

學習感受19

改進建議19

前言實習目的:

1、熟練掌握油藏數值模擬的上機工作流程;

2、掌握角點網格資料及其他資料的匯入方法;

3、掌握eclipse軟體的開發指標視覺化方法;

4、掌握eclipse軟體的case管理;

5、掌握開發方案設計及方案優選過程。

實習內容:

1、 應用現有資料,建立乙個由角點網格系統描述的三維油藏模型;

2、自行編制2個開發方案、完成生產資料的輸入;

3、執行數值模擬計算、進行2個方案的開發指標對比;

4、分析模擬結果,編寫油藏數值模擬報告。

學習要點:

1、觀察角點網格,比較角點網格與塊中心網格的異同;

2、觀察含溶解氣油、氣、水三相體系的流體高壓物性資料;

3、不同開發方案開發指標的對比分析;

4、練習如何編寫油藏數值模擬報告。

油藏特徵

一、 油藏形態

1、 油藏的2d結構

從油藏的2d結構圖中可以大概看出油藏屬於比較標準的矩形結構。但很難看出油藏在縱方向上的變化,所以不好判斷驅油方式,所以要通過3d結構圖來分析。

2、 油藏的3d結構

從3d結構圖中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整個油藏呈中間高四周低的類似於背斜的結構,而且在油藏邊緣處有明顯的斷層,這給邊外注水帶來很大的難度,所以也影響了該油田的布井方案。

二、 孔隙度、滲透率情況

三、 油藏飽和度等相關資訊

由油藏飽和度的3d圖可看出,油藏主要聚集在整個構造的中部隆起部位,這比較有利於邊緣注水開發,從低處注水將油驅向高處。含有層數在1至4層左右,其中一側有明顯的斷層構造,在進行注水開始時要著重考慮該處。另外,應該根據油藏不同層的油藏飽和度不同,盡量採取分層注採,這在前期分析油藏產狀時都應該考慮到。

四周的坡度不同也影響注水井注水量的不同。

模擬方法及引數

一、 網格劃分

1、 平面網格劃分

2、 側面網格劃分

二、 基本引數

1、 pvt

2、 swof

3、 sgof

三、 開發方案描述

● 原方案:

1、 布井方式

採油的是3個注水井,3個採油井交錯排列,這個布井方式不是十分適合該地形,首先沒有做到水井向油井驅油的基本方向性,也沒有考慮由低向高驅油的基本原理,導致很多油被水驅向更深處,導致整體效果不好。

2、 油水井數

油井數:3

水井數:3

3、 具體井位

● 方案1:

1、 布井方式

該方案採油4個注水井在四個比較低的油藏邊角進行驅油,由5個採油井在中部進行採油,優勢在於水驅油過程中不存在油被驅向下部的情況,而是被驅向油藏中部,另外也符合由低向高的驅油基本原理。

2、 油水井數

油井數:5

水井數:4

3、 具體井位

● 方案2:

1、 布井方式

該方案採用了更多的採油井和注水井,一共有5口採油井分布在油藏中部,8口注水井分布在油藏周圍。目的是盡量全面完整地驅油和採油,整體理念和方案1類似,都是四周向中心驅油,低處向高處驅油。但與方案1不同的是,方案2採用了分層注採,根據觀察油藏不同層的油藏飽和度,針對性地進行注水和採油。

2、 油水井數

油井數:5

水井數:8

3、 具體井位

四、 生產措施

● 方案1

● 方案2

模擬結果

一、 生產特徵分析

● 原方案

油藏的日產油量、產水量和含水率變化曲線

油藏初期採油量相當之高,但是壽命相當之段,含水率飆公升速度過快,油田在初期生產就發生含水率過高的情況,導致很難挽救和處理。

而且在這種過度注水的條件下,油藏中的油氣性質有可能被大量注入的水所破壞,造成永久性傷害,給油田後期工作帶來成本增加和技術難題。

原方案累計產油量、產水量曲線

從整體來看,總產油量到後期還算可以接受,但是後期產水量飆公升,以極高的速度超過產油量,也就達到了該油田的壽命極限。

● 方案一

日產油量、產水量和含水率的變化

從曲線可以看出,油田產量一直在400立方公尺/日穩產直到2023年,產水量在92年猛增。但含水率整體還維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在92年時,含水率飆公升,但一直到最後還維持在60%以下,仍然可以接受。

累計產油量、產水量變化

從曲線看出,油田一直在維持穩產,產水量上公升比較平穩,未發生水竄事件。

● 方案2

日產油量、產水量和含水率的變化

在92年以前,產水量上公升的非常慢,整個過程非常理想,在92年後,含水率上公升明顯,並在97年呈直線上公升。但產油量一直維持穩產,延長了油田的壽命。

累計產油量、產水量變化曲線

二、 方案對比

● 日產油量對比

紅色曲線代表原方案,原方案的在70年的產量相當之高,但是也導致該方案沒有穩產期,整個產量在三年內陡降到零。方案一與方案二的產量類似,都是控制在400立方公尺/日產量,雖然產量不高,但可以觀察到,整個生產過程中,方案1一直到98年之後還在維持穩產,而方案二也是維持到了97年末。

● 總採油量對比

從總採油量來看,原方案要比方案1和方案2更有爆發性,而方案1和方案2就顯得比較弱一些。

從含水率的上公升角度講,原方案在第二年產水量就已經飆公升,並且直接超過了產油量。含水率的上公升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是產量的降低,更可能會因此破壞油藏的性質,給油藏後期工作帶來成本的增加和不必要的技術難題。

從穩產角度分析,原方案要比方案1和方案2差很多。穩產的意義不僅在於產出更多的油量,更在於在較長的時間內,可以對這塊油藏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隨著油氣產狀的變化,改變更為合理的方案,並且對油藏的傷害能進一步減小。因為快速開採意味著快速注水,容易發生水竄和破壞油藏性質的情況。

從研究角度講,原方案的油田壽命過短,資料不具備普遍參考價值,不利於油藏的研究。而方案1和方案2就要好很多。維持了將近30年的穩產。

方案1比方案2優越在井數比較少,開發成本和技術難度都要低很多,並且從結果來看,要比方案2更好,採油量更多,含水率更低。而方案2 的井數過多導致井網過於密集,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所以,從總體角度考慮。方案1和方案2要優於原方案,而方案1要優於方案2.

三、 結果評價

● 方案1

由於油藏產狀大概呈中間隆起四周較低的形式,故採油邊緣注水向中間驅油的方式來增加採收率,也符合低處向高處驅油的基本原理。方案1採用的是反九點法,將日產量控制在400左右以維持穩產,而且採用的是貫穿式的1-4層全採全注,這從合理性角度分析是比較差的,但是為了研究該油藏的性質,方案1是做出了最初始的嘗試。從結果看,雖然日產量不高,但還是保持了穩產,並且含水率也維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但不得不說,總採油量還是不夠高,後期含水率很高,雖然做了很多方面的嘗試,無論是採油量還是注水量方面的調整,方案1的採收率仍然不能讓人滿意,還有很大的可以改進的空間。

● 方案2

方案2採用了更為密集的注採方案,8口注水井,5口採油井。並且採用了針對性的分層注採,分層注採的手勢在於能最大化地針對性地開採。從最後的結果看,形成了比方案1更大的優勢,直到2023年仍在穩產,並且產水量的上公升情況要比原方案好上很多。

但是,可能由於井網過於密集,導致採油效果不甚理想,而且後期含水率很高。雖然已經測試了幾十組資料,但由於作者的能力限制和經驗的不足,仍然很難將此方案進行進一步優化。

結束語一、 學習感受

通過學習本門課程,體會到一下幾點:

1、 油藏豎直模擬可以從科學嚴謹的角度對地下不可見的油藏進行有效的**,對油藏的研究開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

2、 真正從模型的初始資料開始著手,詳細的經歷了油藏建模的整個過程,從操作的角度認識了油藏數值模擬

3、 認識到數值是模擬的一切和根本,而資料的記錄就顯得尤為關鍵,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要本著嚴謹認真的態度從事石油相關工作。

4、 要想完全駕馭此軟體,還需要很多的專業相關知識,從目前來講還很難設計乙個非常優秀的方案。

5、 真誠感謝關振良教授對我在該課程的悉心指導,關教授對待學術的態度也影響著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

二、 改進建議

1、 指導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非常認真嚴格,講課方法得當

2、 希望能將軟體中的選項的中文含義詳細的給同學講解一下,讓同學們不僅僅按照ppt一步步做,更要知道這一步在做什麼,怎麼做能更好。

數值分析第三次實習報告

武漢理工大學 學生實驗報告書 實驗課程名稱 數值分析 第三次實習 開課名稱 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 指導老師姓名 熊盛武 學生姓名 學生專業班級 軟體工程0803班 2009 2010學年第一學期 一 實習目的 1 通過程式設計計算實踐,體會和理解復化梯形公式和復化simpson公式。2 通過程式設計計...

第三次實習報告

一 實驗目的 1 能夠熟練使用for while do while語句實現迴圈結構程式設計。2 能夠區分迴圈條件 迴圈體的概念。3 學會使用斷點除錯程式的方法,觀察迴圈結構的執行過程。二 實驗環境 除錯程式所使用的軟硬體環境 軟體環境 vc 6.0 硬體環境 巨集基 intel 奔4 主頻 2.8g...

第三次模擬試卷語文

卷首語 親愛的同學們,六年的小學生活即將結束了,請用你的真情和智慧型為自己金色的童年交上最好的答卷!加油哦!黨寨中學二0一五年第三次模擬考試試卷 六年級語文 滿分 100分時間 120分鐘 一 基礎知識 39分 1 我會拼,我會寫。10分 k s u su we mi o sh s c n r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