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定與鑑賞概述

2021-05-27 22:05:38 字數 3218 閱讀 9881

物件的各個方面的內部矛盾和聯絡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比較,以作出定性判斷。例如:六十年代初,河南省博物館收藏了一幅人物畫像,經報刊介紹後,即認定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畫像,從此被社會廣泛使用。

當時學術界有人說真,有人稱偽,曹雪芹畫像真偽的論戰,從北京打到香港,引起國際紅學界的關注,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三、辨識。實際上就是對文物的分析和綜合。分析和綜合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有力的手段。

一件文物乃多樣性的統一(造型、紋飾、質地等),如果不把這件文物分成若干組成部分和因素,不加以分析,那就不可能認識這件文物。然而,分析還不能單獨提供完整的認識,它還需要有個綜合過程。因為綜合是根據分析的結果,而把各種事物和現象作為整體來認識的。

辨識文物,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用調查、考證和科學檢驗等不同方法,按鑑定物件及其同類品的規律,考察文物的本質,通過理論思維(如分析綜合、邏輯推理等),概括和抽象的作用,形成關於這類文物的普遍概念。例如古瓷鑑定,一看造型、釉色、底足或紋飾,就知道這件瓷器的年代(或時期)以及所屬窯系。怎麼描述也不成,非看實物不可。

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這就是抽象的作一用。反過來,凡是有這些特點的瓷器,都是這個年代(或時期)、這個窯系的產品,這就是概括的作用。

辨識其他類文物也如此。

一般來說,文物鑑定主要內容是:

一、辨偽。這是使用、流通的前提條件。

二、斷代。只有弄清文物的時代,才能把它放到一定的歷史環境中去研究,才能揭示它的歷史地位和所含價值。

三、評價。揭示其內在的科學的、藝術的、歷史的價值。

(二)鑑賞

文物鑑賞是一種高階的精神現象,是一種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種高階心理功能的複雜心理狀態,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並終究轉化成對文物的評價。我們常常看到,文物鑑賞家在鑑賞文物時,不斷發出讚嘆的聲音,流露出難以言表的滿足之情,這正是多種心理功能轉化成對文物的評價的一種外在表現。鑑賞的過程既是向大腦的資訊輸入,也是一種陶冶情操的形式。

一般來說,文物鑑賞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l、全部心理機制進入一種鑑賞注意狀態。這時中斷了全部日常生活意識,並伴隨著一種類似期望的情感產生。

2、接觸文物後,隨之產生感性上的愉快。隨著鑑賞的深人,情感、想象和理解交錯展開,並逐漸昇華為判斷性認識,隨之出現精神上的愉悅。

3、鑑賞後所得的收穫,便儲存在自己的知識寶庫中,形成追求更高鑑賞的「儲備」。在精神生活中,則獲取了更加豐富的營養。

文物鑑賞之所以有魅力,能夠喚起人的愉悅情緒,得到某種精神滿足,是因為鑑賞即是求知。從業務方面講,人們參與文物鑑賞的動力大概有兩條:

1、欲以一種新的認識,代替過去舊的認識,以求知識更新和增長。

2、期望發現文物中尚未被揭示出來的價值,以求前所未有的新發現。

鑑賞文物,總要判斷「真與偽」、「是與非」、「檔次與價值,這猶如在參與一項富於趣味的智力競賽,在文化享受中得到對自己鑑賞水平的真實測驗。

文物鑑賞是有標準的,對於文物的欣賞與評價是有共識的。這種共識**於實踐和共同參與。鑑賞文物,表面看是個體的精神活動,實際上,卻融匯著豐富的歷史和現實的社會性內容。

見解是主觀的,但卻寄寓著客觀性。這就是諸多文物鑑賞家對某件(組、套)文物能夠取得共識的基本原因。有時對某件(組、套)文物存在不同看法,那是對共識標準的認識與理解存在著差異。

共識應該是絕對的,差異則是相對的,要使鑑賞中的共識與差異得到統一,則需要時間與條件。所以,文物鑑賞提倡「求同存異」、「多聞缺疑」。

人們注意到,在文物鑑賞活動中,有人常常表現出某種偏愛情緒,這是「心理定向」造成的。這種「心理定向一是在長期文物鑑賞活動中積澱的結果。其成因不僅取決於工作條件與環境,而且取決於經常鑑賞和接觸的文物類別。

這種鑑賞者的「心理定向」一旦形成,便積澱在人的思想深處和個性之中,構成一種慣性,它可以不時地在文物的誘發下反映出來。如果所鑑文物與鑑賞者的「心理定向」相一致,便能激發起精神的愉悅。有人願意保持並加深這種「心理定向」,以求對某類文物的精通。

也有人想極力克服這種「心理定向」,在各類文物面前求得心理平衡「不偏不倚」,對各類文物都感興趣,力求使自己成為通曉各類文物的「博學鴻儒」,那自然是難能可貴的。

人們發現,文物是多義的。文物的多義性不是鑑賞者想象出來的,而是文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種「能量」、「資訊量」、或「價值容量」。鑑賞者對它們的「發現」或「發掘」,一般是在若干相互區分和聯絡的諸多系列因素中完成的。

如果鑑賞者遵循每乙個系列因素(如紋飾、銘文、釉色、作者以至文物的類別)去研究,那麼一種深刻而又清晰的認識便會產生。如果從另乙個系列(專題、專項)去研究,便會獲得另乙個新的認識。可見,文物是多義性的,因此,對文物的評價是多方面的、綜合的。

文物的多義性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能否被「發現」,還有待於鑑賞者的能力。正因為文物對鑑賞者有這樣的吸引力,所以,文物的多義性能不斷被揭示出來。乙個鑑賞者對於同一件文物,往往在重複鑑賞時,發現新東西,因為鑑賞者的認識也一直處在更新變化之中。

而對那些不同歷史時代或有不同文化傳統的鑑賞者來說,對於同一件文物更會有各自不同的認識。所以,文物的研究是不盡的,包括那些傳世的精品也是如此。

啟功先生-在《書畫鑑定三議》中說過,文物鑑定工作都有一定的「模糊度」。這是非常科學的,近年來興起的模糊思維研究,對於解決文物鑑賞中的一些問題有很大現實意義。模糊思維的內涵非常豐富,其機制也是多方位多層次的,其中一顯著特點是它使人具有靈活的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文物鑑定中它能應用少量的、零碎的點滴資訊,.作出正確或近於正確的判斷。文物鑑賞以形象思維為特徵。大多數文物無法用絕對的定量分析來定性,只能在模糊的思維中尋找明確的結論。

其實,一些所謂的「明確結論」,也大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鑑賞中的這種「模糊」,主要是指判斷文物的「真與偽」、「是與非」、「高與下」的過渡地帶。模糊,是一種綜合性的體驗。

如對青銅器常說「造型雄偉」「飾繁縟」。瓷器,則稱釉色瑩潤」、「裝飾華麗」。說書畫,則稱運筆「蒼勁有力」或「飄逸瀟灑「。

說玉器則稱「雕琢精良」、「玲瓏剔透」等等,有點文物知識的人大都可從這些模糊的形容詞中,領略到文物的概貌。

文物鑑賞有利於修身養性。明朝高濂著《遵生八箋》。其中有《燕閒清賞》篇,是文物鑑賞的專論。他把鑑賞文物視為養生之道,也是有根據的。

韓琦撰《歐陽修墓誌銘》有這樣一段話:「公於物無他玩好,獨好收古文圖書,集三代以來金石銘刻為一千卷,用以校正傳記訛謬,入得不疑。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日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因自為傳以志之。

」歐陽修以琴棋賞古為終生樂趣。

我們發現,在文物鑑賞過程中,大都能自然地排除雜念,不斷促使內在精神世界的淨化,使其進入一種和諧與愉悅的狀態。這時,心已寧靜,思想已集中,以致使人忘卻了憂慮與煩惱,專注於眼前或手中的文物,使其在鑑賞中陶醉,在朦朧中遐想,這種享受確是文物鑑賞者所獨有的。而且鑑賞

2023年8月於紅樓

文物鑑定的學術與市場

新上任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日前表示,故宮規定院內專家不得以故宮博物院的公務身份在社會上從事非公務文物鑑定活動以及與文物拍賣 文物市場等有關的藏品鑑定活動。規範有公務身份的專家的鑑定行為,是目前文物鑑定亂象下文博部門的乙個積極舉措。馬未都曾說,專家大都依附單位,單位名氣越大,專家就相應越有價值,所以...

文物鑑賞學習感想

乙個國家 乙個民族 乙個社會乃至全人類的歷史資訊,其承載物主要有三類,一類是文字,包括檔案 書籍 印章等等,它可以直接記載歷史 第二類是實物,這一類數量大,種類多,可以從中挖掘大量的歷史資訊 三類是精神傳承,比如道德 宗教 語言 藝術 工藝等等。這一切就構成了傳統文化。文物是有價值的人類歷史文化的遺...

文物鑑定造假介紹

文物鑑定造假說明 文物產生於一定的歷史環境,在自然和歷史的發展變遷中,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有的甚至難識真面目,給人們認識它的年代與價值造成很大困難。特別在歷史上,一些人出於盈利等不同的目的,採取各種手段製造假古董,魚目混珠,使人對文物真假難辨,更增加了認識文物的難度。通過鑑定辨識文物真假,就成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