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言舉擷

2021-04-27 13:06:29 字數 1230 閱讀 8997

1.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

人的生命活動與天地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絡。一方面,人類必須依賴於自然界的天之氣、地之物,才能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四時物候的變化,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所以說,天氣與地氣相交融,才具備了人類生命活動的條件和環境。

如果人類能夠掌握自然規律,順應天地陰陽四時的變化,採取積極措施,攝生保健,就能長久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參見「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條。

2.人之壽天,在於撙節。(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序》)

撙(zǔn)節,節制。養生的一條重要法則是生活要有節制。因為人的生理機能有一定的限度,人的活動控制在這個範圍之內,機體的新陳代謝才能正常進行;一旦超出這個範圍,就會損害人體。

如飲食乃維持生命所必需,但暴飲暴食卻會傷害脾胃;活動形體是養生防病的重要環節,但是過度勞倦又可導致脾虛氣耗;房事也是人的正常需要,但是恣情縱欲,漫無節制,將會耗竭真精。種種不節制的情形,都會破壞正常的生理活動,縮短人的壽命。所以人們應培養自控能力,各方面的活動要適度,盡量避免機體超負荷運轉,這樣才能維持健康,以葆天年。

3.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鬱則秋。春氣融融,故能生物;秋氣肅肅,故能殺物。明乎生殺之機者,可與論養生。(清·程文囿《醫述·醫學溯源》)

春氣融融,草木萌發,生機盎然,故謂「生物」;秋氣肅肅,草木凋零,萬物蕭瑟,故謂「殺物」。此為天地自然生殺之理。人生一如天地,凡欲養生,必先知自然界的生殺之機,以趨吉避凶。

若能胸襟坦蕩,寧靜淡泊,正如春氣之和融,必能氣血暢達,陰陽和調,自可益壽延年。反之,若長期情志抑鬱,焦慮憂愁,正如秋氣之肅殺,易致氣血失調,陰陽逆亂,必然危害健康。

4.下竅通而上竅自開。(清·石芾南《醫原·百病提綱論》)

下竅指前後二陰。上竅指眼、耳、鼻、口七個孔竅。孔竅是人體與外界聯絡的重要器官,與以五臟為中心的功能系統密切相關。

如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及二陰等。由於五臟相通,諸竅之間亦可相互影響。因此,凡五官上七竅閉塞不通之病,每可導致下竅不通,而通下竅又常可開啟上竅。

如喉癰閉塞,熱結子裡,大便燥結、小便赤澀者,可通大便,清熱導下而咽自利。舉凡目赤腫痛、暴聾耳鳴、鼻中生瘡等證,內火上攻七竅,下結胃、腸、肝、膽,以致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者,均可用當歸龍薈丸、龍膽瀉肝湯一類清熱瀉火、通利下竅之劑以治之。下竅一暢,火勢自降,則上竅火熱壅盛諸證自可消除。

此乃釜底抽薪之法,施之臨床,每獲佳效。這充分說明人體是乙個有機的整體,冶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進行辨證論治

更多最新健康知識,請關注青稞網

中醫名言名句

夫業醫者,當先明臟腑 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清王清任 醫林改錯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嶽美中 風為百病之長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夫病有宜補,以瀉之之道補之 病有宜瀉,以補之之道瀉之 程杏軒 醫述藥略 必先歲時,勿伐天和氣聚則塞,氣散則通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故...

中醫名言拾粹

中醫名言拾粹 本人輯完整版 第一部分 夫業醫者,當先明臟腑 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清王清任 醫林改錯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嶽美中 風為百病之長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夫病有宜補,以瀉之之道補之 病有宜瀉,以補之之道瀉之。程杏軒 醫述.藥略 必先歲時,...

中醫名言拾粹

中醫名言拾粹 本人輯完整版 第一部分 夫業醫者,當先明臟腑 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清王清任 醫林改錯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嶽美中 風為百病之長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夫病有宜補,以瀉之之道補之 病有宜瀉,以補之之道瀉之。程杏軒 醫述.藥略 必先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