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哲學語錄

2021-05-22 07:59:11 字數 3645 閱讀 3585

no.1「水是一切的始基。」(古希臘泰勒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no.2「磁石有靈魂,因為它有靈魂。」 (古希臘泰勒斯)——「物活論」思想

no.3「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古希臘赫拉克利特)——此話是對辨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的說明。

no.4「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切都變化,無物常住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no.5「道是永恆地存在著,萬物都根據這個道而產生。」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no.6「飛矢不動。」(古希臘芝諾)——否認運動的連續性。

no.7「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古希臘芝諾)——企圖否定運動的可能性

no.8「所謂學習的人只不過是在回想,而學習不過是回憶罷了。」(柏拉圖)——否認了知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從感覺經驗抽象概括出來的,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先驗論思想。

no.9「有些人具有統治的能力而適於統治人,而農夫和手藝人是用於被統治的。」(柏拉圖)——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唯心史觀。

no.10「要命令自然都必須服從自然」(英國培根)——要尊重客觀事物的規律。

no.11「知識就是存在的映象。」(英國培根)——知識是客觀實際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唯物主義反映論的重要原理。

no.12「運動是連續地離開乙個位置,又獲得另乙個位置。」(英國霍布斯)——把運動歸結為簡單的機械運動。

no.13「在人的本性中,我們發現社會發生爭執的三個主要原因:第一是競爭,第二是猜疑,第三是榮譽。

競爭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榮譽使人求名。」(英國霍布斯)——把競爭、猜疑、榮譽看做是社會衝突的基礎,抹殺了三者後面的社會物質原因和經濟原因,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表現。

no.14「所謂實體,我們只能看作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並不需要別的事物的一種事物。」(法國笛卡爾)——物質與精神是並列存在的,屬二元論思想。

no.15「全宇宙中並沒有真正靜止的點」(笛卡爾)——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恩格斯說這是「辯證法的卓越代表」。

no.16「物體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體。」(荷蘭斯賓諾莎)——心物平行論觀點,屬二元論思想。

no.17「因為形狀不外是規定,規定即是否定,所以形狀……不外是否定。」(斯賓諾莎)——對某一事物的規定,即指出此物不是別物,例如確定乙個圖形是長方形,就等於否定了它是圓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狀。

是正確的辨證的否定觀思想。

no.18「炎熱國家的人民,就象老頭子一樣怯懦,寒冷國家的人民,則象青年人一樣勇敢。」(法國孟德斯鳩)——地理條件決定論

no.19「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國家的治亂是由少數人決定的,是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

no.2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莊子)——誇大了彼此的相對性,否定彼與此在相對中有絕對,抹殺了事物的差別,導致相對主義的錯誤。

no.2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誇大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否定運動的相對靜止和間斷性。

no.22「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有時一尺顯得短有時一寸顯得長,事物總有欠缺不全之處,人的智慧型也有不明事理之時。屈原看到了事物的相對性,含有辯證法的思想。

no.23「白馬非馬」(戰國公孫龍)——白馬和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谷白馬不是馬,此觀點看到了個別和一般的差別,但誇大了一般和個別的差別性,否認一般和個別的統一,抹殺了白馬和馬的共性,容易導致詭辯論。

no.24「制天命而用之」(戰國荀子)——「天命」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人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去掌握它,利用它為人類服務。

no.25「形具而神生」 (荀子)——形體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是唯物主義思想。

no.26「聞之不若見之,聞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荀子)——聞之見之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基礎。知之」是理性認識,高於感性認識,荀子特別強調「行之」認為「行」高於「知」,「知」的目的在於實行它,荀子的認識論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no.27「循明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韓非子)——要遵循事物的概念和客觀實際相符合的原則來判斷是非,用比較和參照的方法來辨別言辭是否正確,是唯物主義認識論。

no.28「天不變,道亦不變」(董仲舒)——典型的形上學言論,目的在於論證封建統治的永恆性和合理性。

no.2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彗能)——徹底否認心外物質世界的存在,無限誇大了心的作用,是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no.30「批判的**當然不能代替**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馬克思)——此話是馬克思主義對哲學實踐性的最好說明。

no.31「太極,理也;陰陽,氣也;氣之所以能動靜者,理為之主宰也」(朱熹)——唯心主義運動觀。

no.32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係。

no.33「人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此處的自然界指人所確立的自然規律,是唯心主義觀點。片面誇大了人的能動作用,否認了規律的客觀性。

no.34、「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亞里斯多德)——關於系統觀念的正確論述。

no.35「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任何個別事物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列寧)——普遍性與特殊性不能相互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因為特殊事物的性質比普遍性豐富的多。

no.36理解是一種視界融合(德國伽達默爾)——每個理解者在理解任何物件之前,頭腦中就已經存在某種「視界」,他總是用這種特定角度、特定範圍的「視界」來理解事物。而物件的原創作者在創作時有存在「視界」。

此命題把人類的理解活動從對以物件為中心轉到以主體為中心,揭示了認識的複雜性。

no.37「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

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西周伯陽父)——用兩種不同的性質的陽和陰來解釋四季的變化和萬事生滅。認為發生**的原因是陰陽失去了平衡,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no.38「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西周史伯)——「和」是對立面的統一;「同」是簡單重複。不同的事物相互結合才能產生萬物,屬於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

no.39「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老子)——認為不參加社會實踐,不接觸客觀物件,就能獲得認識,屬於唯心主義先驗論思想。

no.40「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事物在量上的微小變化經過不斷的積累就最終能夠引起質變,屬於古代樸素辯證法。

no.41「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認為通過挖掘內心世界就最終獲得知識,屬於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論的錯誤。

no.4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事不竭。」(莊子)——認為有限之中包含著無限,揭示了有限和無限的辯證關係,體現了宇宙在微觀上的無限性,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

no.43「帝王之將興也,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董仲舒)——認為帝王的興亡都是由某種神秘的徵兆來決定顯示,因而是唯心主義決定論。

no.44「乙個概念或命題是否有意義的標準在於它們是否有可經驗性。」——該命題屬於西方實證主義觀點,把概念或命題有意義的標準歸結為最終能夠被感覺到,感覺不到的就沒有意義,就不存在,因而最終導致唯感覺論,並滑向唯心主義。

no.45「存在三個世界,世界一是物理狀態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質,一切生物以至人腦;世界二指意識狀態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世界三是指客觀知識的世界,這是人類創造的文化世界,包括語言、科學、藝術和道德等。」——該命題否認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最終是一種二元論,因為世界2和世界3都屬於意識,而世界1則屬於物質。

哲學經典語錄

6.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 盧梭 愛彌兒 教育思想 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其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人性本善,教育應順應兒童的內在慾望而行動,不必加以干涉。一旦受到社會的干涉,兒童極易產生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認為最自然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認為人類的最高理想是自然人的生活,...

幾位哲學大師的經典語錄

乙個人如果不知道正義和美怎樣才是善,他就沒有足夠的資格做正義和美的捍衛者 亞里斯多德 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 只有哲學才最神聖 笛卡兒 我思故我在 休漠 我們所確實知道的唯一存在就是知覺 正義只是起源於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 理性是冷漠爾超脫的,因此不是行動的動力 康德 有兩種偉大事物 我們越是執著 經常...

哲學大師的經典語錄選

一 最困難的事。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 你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是最困難的?泰勒斯回答說 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難,認識自己的不足更難。二 貴重的財物。畢阿斯出生於古希臘普里埃耶城。一次,當普里埃耶城遭到圍攻時,居民們紛紛帶上自己最貴重的財物四散奔逃,只有畢阿斯乙個人赤手空拳。居民們問他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