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知識專題考試大綱

2021-04-12 14:47:08 字數 4789 閱讀 9898

導遊基礎知識專題

考試方式與題型題量:

考試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20分鐘;評分採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包括單選(4項選1)50題(每題1分)、多選(5項選2、3或4)20題(每題1分)、判斷15題(每題1分)、簡述3題(每題5分)。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

考試目的:通過本專題的考試,檢查考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中國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中國戲劇的特點、主要劇種、流行地區和代表劇目,中國書法的特色、漢字書體類別、代表人物和著名書法作品,中國繪畫的特點、分類、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對中國戲劇、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的識別、欣賞能力和導遊講解水平。考試內容:

一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行為、制度、精神(社會意識)四種形式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六大特色。

二、中國古代思想流派

了解夏代之前"公天下"的"禪讓"思想,"三易"之名及"儒易"、"道易"和"學理易"、"術數易"的區別,"五行"、"陰陽"學說產生形成的過程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名家、農家,"為我"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流派,孔子學說和儒家流派的發展演變,老莊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無為無不為」的思想方法和魏晉玄學"貴無"、"貴有"理論的實質以及佛教融入中國文化的過程;

熟悉"八卦"的創造者,墨家、兵家、法家的創派時間、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要義,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姓名、記錄其理論的有關典籍、孔子的認知、教育觀和"仁學"的"仁"所包涵的內容、"禮治"的功用、孟子的"民本"、"性善"說和儒家學派在四個發展演變階段的四種形式,"道"的本質及道家以柔克剛、奇正互變的辯證思想、莊子"自恣,適己"、"大智"、"物化"、"游世"的思想要義以及中原佛教八大宗派的主要經典;

掌握八卦所代表的八種自然事物和現象,"五行"所代表的物質元素及其相生、相剋關係,孔子修身觀的要義、孟子在修身時所提倡的「三不能」、"苦勞餓空亂"名言、儒家學派四個發展演變階段的代表人物及理論的核心要點,道家學派在不同時代的代表人物及有關著作,佛教思想流派中淨土宗、禪宗的要義以及魏晉時儒、道、佛三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格局。

三、中國戲劇

了解中國戲劇的產生、發展過程,京劇產生、發展情況和現存的地方主要劇種以及中國話劇的基本情況;

熟悉不同階段出現的戲劇的不同形式、京劇"四大徽班進京"、"徽漢合流"、"老三鼎甲"("老生三傑")、"後三鼎甲"("老生新三傑")、"四大鬚生"及"海派" 著名演員、京劇虛擬性的程式化特點以及崑劇、黃梅戲、豫劇、越劇、粵劇、秦腔、川劇、漢劇、晉劇、湖南花鼓戲、江西採茶戲、藏戲、評劇等地方劇種的腔調特點與田漢、曹禺及其話劇代表作;

掌握京劇傳統劇目數量與"四大名旦"的有關知識、京劇角色種類、臉譜的象徵意義、"四功五法"概念、我國主要地方劇種產生的時代、流行地區、代表劇目和著名演員。

四、中國書法

了解漢字的起源、古文本和今文字的涵蓋範圍,構成書法視覺形象美的基礎和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成就以及欣賞書法的三個"性"及五個"美";

熟悉廣義和狹義大篆的概念,筆墨、筆韻對書法視覺形象美和書法藝術的意義和書法作品神韻美的內容;

掌握大、小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章草,今草)的產生時代和其不同風格流派、代表人物、著名書法作品。

五、中國繪畫

了解歷史上對中國畫的不同分類、中國繪畫流派和中國繪畫的評價以及西方油畫的簡單歷史;

熟悉中國畫的藝術特徵、技法的特點,院體畫、水墨畫、壁畫、年畫、風俗畫、畫像石與畫像磚的概況,西方油畫與中國畫在寫意與寫實、點線與塊面、層墨與色彩、構圖虛與實、畫面組合(詩、書、畫、印、簽名)複雜與簡單、技法的筆墨有無等方面的區別以及如何欣賞中國畫的筆墨、畫法,如何欣賞畫面上詩、書、畫、印的組合和"留虛",以及如何評價中國畫的氣韻和意境;

掌握院體畫、水墨畫、壁畫、年畫、風俗畫、畫像石與畫像磚等基本畫科的分類(人物、山水、花鳥、界畫)與基本技法的分類(工筆、寫意、勾勒、設色、水墨)以及文人畫的主要特徵,"元四家"、"吳門畫派"("明四家")、清"四憎"、"四王"、"揚州八怪"、"海上畫派"、"嶺南畫派"、20世紀"傳統派"、20世紀"中西融合派"、"江蘇畫派"、"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名作與作者以及對中國繪畫"詩情畫意"的欣賞。

專題二:宗教文化考試目的:通過本專題的考試,檢查考生對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教)的產生、傳播、消亡的條件及其性質、功用及其基本教義、經典和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等基本知識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在正確認識宗教的基礎上,在工作中尊重國內外遊客的宗教信仰和習俗,正確宣講我國宗教政策和宗教文化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中國宗教文化概況簡述

了解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象,熟悉其存在、消亡的基礎、條件及宗教的實質、功用,掌握學習宗教文化知識的目的。

二、中國的佛教

了解佛教傳入中國的基本情況、"四聖諦"中各諦的內容、"八戒"、"十戒"、"具足戒"、度牒、 僧服與飲食、寺院制度的內容和雲南上座部佛教的出家制度以及佛教對漢語、文學和古代其他藝術的影響;

熟悉佛教傳入中國的三條路線和所形成的三大系,佛教"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的要義,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五戒"的含意,"納衣"、喇嘛裝所屬僧別,"十方叢林"和"子孫院"的區別以及佛教對格律詩(包括詞)形式、對山水詩、禪意詩、志怪**、神魔**和說唱文學,對佛塔建築、雕塑藝術、繪畫藝術、書法藝術、**藝術的影響;

掌握佛教完成中國化過程的標誌,中原佛教八大宗派的創派人、祖庭,藏傳佛教四大宗派名稱、格魯派創立人,雲南上座部佛教中西雙版納地區的兩派名稱及其主張,藏傳佛教各派別名及取名的因由,佛教"三法印"的內容、大藏經的組成以及對漢語詞彙、句序、聲韻、四聲影響的典型例證。

三、道教

了解道教的產生與發展的基本情況,道教神學的創世思想、重己貴生、長生不老的人生觀,有無雙遣、心道相通的認知觀(悟道觀),《中華道藏》的價值,內丹道派的性命雙修論、全真道的識心見性說與道教的服食以及道教對政權更迭、政治制度、社會倫理、節日、禁忌、風俗、**等的影響;

熟悉道家與道教的聯絡與區別、道教的根本信仰與最高目標、道教產生發展經歷的五個階段,唐代至北宋、金、元、明歷代所編道藏的名稱與價值以及道教哲學對宋**學的影響,對祖國醫學的貢獻,對二十八宿、北斗星的測定繪圖,珠算之法,平面成像,凸透鏡原理的發現,對水法煉銅技術,計時秤漏,飛行機械發明等做出的貢獻;

掌握道教的創立人、創教時間、地點,"五斗公尺道"(天師道)、"太平道"、"新天師道"、"茅山上清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道"等教派的創派人、創立時代,道教人士在中醫醫學方面著名的人物與成就,在天文學方面取得的世界級成就,在四大發明中對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發明的貢獻,以及有關道教內容的著名**和對唐代著名詩人、詞牌名稱、永樂宮繪畫、晉祠雕塑和民間習俗的影響。

四、中國的伊斯蘭教

了解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入、傳播和在中國的教派,伊斯蘭教教義一般內容,伊斯蘭教經典傳入中國的情況以及《古蘭經》包括的主要內容和《聖訓》的基礎知識;

熟悉伊斯蘭教一般認為的傳入時間、傳入路線,我國伊斯蘭教的"三大教派"、"四大門宦"名稱和伊斯蘭教"六大信仰"、"五功"的概念;

掌握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情況。我國大多數信徒為遜尼派、少數為沙斐爾派和蘇非派的狀況,以及《古蘭經》與《聖訓》的內容實質及其關係。

五、中國的**教

了解**教傳入中國的一般情況及其教義的一般內容;熟悉**教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派別、名稱,其第

二、三、四次傳入中國的時間、主要教派,**教"三位一體"信條、上帝創世說、贖罪說、末日審判說以及"聖經"的涵義,"舊約"、"新約"的由來及其包括的主要內容;掌握**教的"三自"原則。

專題三:建築文化考試目的:通過本專題的考試,檢查考生對中國建築文化的發展歷程,建築的總體特徵、基本要素、主要型別、各類建築(宮殿、園林、宗教、陵墓、工程、居住)的型別、功能、特徵和代表性建築等,以及中國城市規劃與建設的發展歷程、中國旅遊城市型別、大陸與港台標誌性建築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對中國底蘊深厚的建築文化的認知和導遊宣講水平。

考試內容:

一、中國建築文化的發展歷程

了解中國建築歷史演進的四個階段,中國南北地區建築風格的差異,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美學特徵和不同單體建築的名稱;

熟悉中國建築演進不同階段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局手法和形成背景,風水論對中國建築空間布局的影響,中國建築的基本構件,五大建築裝飾型別以及中國傳統建築的十大功能性型別;

掌握中國建築在各階段的風格特徵、型別和主要營造技術,中國建築的主要文化特徵,在結構和空間上的處理方式與木結構建築在中國廣泛應用的原因及其優點,中國建築基本構件的含義與功能,不同建築裝飾型別的藝術處理以及各種單體建築的型別和功能。

二、宮殿(壇廟、祠堂、書院、會館)建築

了解中國宮殿的形制演變趨勢;熟悉宮殿的內外陳設;掌握宮殿的各種布局特徵及所反映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等級和秩序觀念,宮殿、壇廟、祠堂、書院和會館的定義、功能、特徵及其代表性建築例項。

三、園林建築

了解中國園林的發展過程;熟悉中國園林各發展階段的造園特點,中國園林的五大組成要素和各類造園手法;掌握中國園林的不同分類和相應型別,中國古典園林的四大特徵和內涵,園林五大組成要素在造園中的作用,各種造園手法的含義和在意境營造上所起的作用以及中國園林建築的主要型別及其典型例項。

四、宗教建築

了解中國三大佛教建築、道教建築的型別和中國伊斯蘭教建築的兩個體系以及中國佛塔的起源與發展;

熟悉各種宗教信仰對中國建築型別的影響,石窟的功能、分布範圍和著名例項,中國寺廟的形制演變,佛寺的三種型別與其代表名寺,幢的起源和演變,道觀建築的基本特徵及其與佛寺的差異,伊斯蘭教建築的特徵,天主教在中國的早期營造活動與其教堂在中國的分布情況;

掌握佛教建築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唐代佛寺的特點和明代以後 "伽藍七堂"式布局特點,三類佛寺的建築特徵,佛塔的不同型別、特點和代表作,道教建築、現存較大規模伊斯蘭教建築的著名例項以及**教建築的基本特徵和其典型例項。

五、陵墓建築

了解中國陵墓的分布情況和各朝代規模巨集大的陵墓例項;熟悉其功能和在建築上的相應處理方式以及中國陵墓的主要型別;掌握不同朝代陵墓建築的藝術特徵、墓室內部的結構特點和具有代表性的陵墓例項。

2019導遊綜合知識考試大綱

北京地區2013年全國導遊人員資格考試 導遊綜合知識 考試大綱本課程的考試內容共分為導遊服務和導遊人員 導遊服務技能 個別要求處理與應急情況處理 政策法規常識 相關知識五大部分。通過考試重點檢查考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第一部分導遊服務和導遊人員 一 導遊服務 1 導遊服務的概念 2 導遊服務的內容...

導遊基礎知識考試大綱

z 導遊基礎知識 江蘇導遊基礎知識 考試大綱 考試說明 江蘇省導遊人員資格考試筆試共考3 門,即 導遊服務技能 導遊法規知識 導遊基礎知識 導遊基礎知識 佔60 江 蘇導遊基礎知識 佔40 每科滿分均為100分。為幫助各地開展培訓 指導考生備考,我局編寫了 江蘇省 導遊人員資格考試大綱 內容包括 導...

導遊《基礎知識》考試大綱

本大綱以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 原北京市旅遊局 2009年版 北京導遊基礎 為教學用書。通過對 北京導遊基礎 的考試,檢查考生對北京概況,北京歷史,城市演進,重大事件和人物,文化與習俗,風味與特產的掌握程度。第一章北京地理概況 考試目的 通過對本章的考試,檢查考生對北京的位置,著名山水,氣候與植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