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看懂血液常規檢查報告

2021-04-03 11:26:30 字數 3861 閱讀 9153

手術、化療、放療前後均需行血常規檢查。其中的指標的異常會影響這些**措施的進行。但很多病人與家屬拿到化驗單看不懂,感到很困惑。

現僅就血常規的一些化驗專案的臨床意義作一簡要說明,供參考:

1、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臨床意義: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較少見。

減低:可反映貧血的程度。病人的營養狀況不佳、手術後失血過多、化療後等均可出現。

2、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萬/mm3)【0.01】

女:(3.5~5.0)×1012/l(350~500萬/mm3【0.01】

臨床意義:診斷各種貧血及紅細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缺氧等。

減低:手術後失血過多、化放療療引起的紅細胞減少、其他情況引起的貧血、血液稀釋後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

臨床意義:

增高:急**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惡性腫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這是化療病人最常見的***。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也可出現。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單核性和淋巴性三類白細胞。粒細胞又根據胞漿中含有的顆粒性質不同,分為嗜酸性、嗜鹼性及中性粒細胞三種。

(1)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50~0.70(50%~70%)【0.01】

臨床意義:

病理***粒細胞增多:急性細菌**染,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中性粒細胞減少:放射線或化學藥物的毒***、病毒**染、傷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等。

(2)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01~0.05(1%~5%)【0.01】

臨床意義:用於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和判斷感染輕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細胞(e):

正常參考值:0.005~0.05(0.05%~5%)【0.01】

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病及血液病等。

減少:見於腎上腺皮質激素**時、大手術病情嚴重及傳染病、傷寒、副傷寒等病患者。

(4)嗜鹼性粒細胞(b):

正常參考值:0~0.01(0%~1%)【0.01】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某些轉移癌。

減少:無臨床意義。

(5)淋巴細胞(l):

正常參考值:0.25~0.35(25%~35%)【0.01】

臨床意義:

增多: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常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某些慢**染,如結核病恢復期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減少:接觸放射線及應用皮質激素之後。

(6)單核細胞(m):

正常參考值:0.03~0.08(3%~8%)【0.01】

臨床意義:

增多: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染的恢復期、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減少:臨床意義不大。

5、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參考值:(100~300)×109/l((100~300)×103/mm3)【1.0】

臨床意義:

減少: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如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傷寒、脾功能亢進及進行體外迴圈時、化學藥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療藥物或放療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其他的疾病引起則較少見,有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術後。

血液常規檢驗及其臨床意義

1.血紅蛋白(hb)測定:參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

降低:貧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鉤蟲病等。

增高:慢性缺氧(肺氣腫和先天性心臟病等)、嚴重脫水、大面積燒傷、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時。

2.紅細胞(rbc)檢驗:參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兒6.0~7.5×1012/l。

臨床意義同血紅蛋白,巨幼紅細胞貧血時減少更為明顯。

3.白細胞(wbc)檢驗:參考值:成年人4~5.5×109/l,嬰兒(兩周歲以下)11~12×109/l,新生兒15~20×109/l。

增多:細菌**染、尿毒症、嚴重燒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白血病和應激狀態(急性出血和大手術)等(妊娠後期、月經期、飯後、劇烈運動後可有生理性增加)。

減少:病毒感染、傷害及副傷寒、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極嚴重感染、放射性輻照、腫瘤化療後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4.白細胞分類(dc):參考值:

中性粒細胞0.5~0.70×(50~70%),嗜酸性鑿粒細胞0.

005~0.05(0.5%~5%)嗜鹼性粒細胞0~0.

01(0~1%),淋巴細胞0.2~0.40(20%~40%)和單核細胞0.

03~0.08(3%~8%)。

中性粒細胞

增多:多見於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術後和尿毒症等;

減少:見於傷寒和副傷寒、瘧疾、粒細胞缺乏症、放射性輻照和腫瘤化療。

嗜鹼性粒細胞

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等;

減少:見於傷寒和副傷寒等。

嗜鹼性粒細胞

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鉛中毒等。

淋巴細胞

增多:見於病毒感染。

減少:見於免疫缺陷病。

單核細胞

增多:見於某些細菌感染及單核細胞白血病等。

5.血小板(plt)檢驗:參考值:100~300×109/l。

減少:造血功能障礙(如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小板破壞過多(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時;

增多: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時。

6.紅細胞比積(ht)檢驗:參考值: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兒 0.49~0.54。

增高:失水和大面積燒傷等所致的血液濃縮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時。

下降:貧血及血液稀釋時。

7.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參考值:**79~101fl,兒童73~89f1和新生兒可達105fl。

用於貧血分類:增大為巨紅細胞性貧血,減小為小細胞性貧血(如嚴重缺鐵性貧血)和遺傳性球型紅細胞增多症;正常紅細胞性貧血時正常。

8.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參考值:27~32ρg,新生兒可達40ρg。

用於貧血分類:增加見於大細胞性貧血,減少見於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和小細胞低色素貧血。

9.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g):參考值:**320~360g/l,兒童340~410g/l和新生兒可達450g/l。

大細胞性貧血時正常減少,單純小細胞性貧血時正常,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時減小。

10.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參考值:0.11~0.16(**)。

rdw與mcv結合可將貧血分為小細胞均一性與不均一性貧血,正常細胞均一與不均一性貧血及大細胞均一與不均一性貧血,在**過程中會有動態變化。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溶血性貧血尤為顯著,惡性貧血或缺鐵性貧血**有效會增多,再性障礙貧血等骨髓抑制者減少.

12.紅細胞沉降率(esr):參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60歲以上男女老人的上限分別為24和34mm/h.

結核病和風濕病活動期、急性炎症、貧血及惡性腫瘤等增快。幼齡兒、婦女月經期、妊娠3個月至產後1個月及60歲以上老人呈生理性增快。

教學常規檢查自查報告精心之作

肖堰鎮花莊中學教學工作檢查 自查報告 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推進高效課堂全面實現,促成 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 常態化,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又好又快發展。我校依據縣教育局下發的教學工作檢查評估細則,對我校教學工作進行了認真自查,現將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 管理網路方面 我...

教學常規檢查自查報告 數學高段

我們數學高段組在常規自查中採取先自查,再相互檢查,在檢查的過程中發現了諸多問題,並加以整改,現就自查情況作如下小結 一 教學計畫 通過檢查,發現大部分教師能按要求制定本學科的教學計畫。計畫詳細,計畫中有學生的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 教學要求及任務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主要措施和教學進度安排等...

阿慄小學教學常規檢查自查報告

為了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我校根據 貴陽市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 試行 及局相關檔案指示精神,就各項常規管理工作進行了認真的自查,現將檢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 嚴格執行課程計畫,開足 開齊課程 學校的課程設定依據省教育廳與局的檔案規定開齊了國家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