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練習

2021-04-01 10:03:05 字數 4535 閱讀 9504

黃世杰(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廣西南寧,530006)

練習1 觀察: 試試看如何 2

練習2 觀察與記錄:再試一試 4

練習3 觀察,記錄,描述,訪問:交談前學會提問 7

練習4 背景:描述所在場所 12

練習5 背景:利用空間 13

練習6 背景:場所與遊戲 16

練習7 背景:誰是自己人 21

練習8 背景:你能預見行為者的行為嗎? 23

練習9 停,看,聽:回顧 24

練習10 類別劃分:事物 25

練習11 類別劃分:是食物,就能吃 33

練習12 類別劃分:這是我吃的食物 35

練習13 類別劃分:精神糧食 39

練習14 社會結構:我的網路 40

練習15 社會結構: ego 的親屬的網路 44

練習16 社會結構:ego的朋友的網路 46

練習17 社會結構:自我與他人 48

練習18 社會結構:社會契約 51

練習19 社交結構:你是不是正式成員? 54

練習20 社交結構:問卷與公眾意見 55

練習21 形象:你與麥迪森大街 62

練習22 形象:兩性之異在何處? 66

練習23 形象:盛裝與便裝 70

練習24 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 72

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練習提綱說明:

(1. 提綱僅供選課生參考,並非所謂「標準答案」。2.

提綱屬於寫作草稿之列,並非最終稿件。3. 提綱中如有錯誤,請直接向黃世杰老師反映。

4. 提綱只供選課生使用,請勿擴散)

從現在起你就是本練習的焦點——你的體驗,你從中學到什麼。本練習由淺入深,精心安排,要求你觀察社會場景並寫下自己的體驗。

討論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雖然你參與其中,卻覺得自己是乙個局外人,乙個觀察者?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你突然發覺自己在注意著他們的行為模式:

戲弄,競爭,出言不遜,矯揉造作,推諉拖延等等。而後你很快地跟上緊湊的交流節拍,忘了這回事。更多的時候,我們「監視」我們參與的事態發展——觀察並分析之,只不過我們沒有意識到罷了。

監視時常比參與更為重要;這樣我們才能感覺到事態的發展,比如覺得「不對勁」,想離開。預感從何而來?直覺又意味著什麼呢?

回到觀察上來。我們時常在觀察,卻不是總能留心觀察過程本身。在有的時間、地點我們能注意到,在別的時間、地點則不能。

本練習要求你注意觀察過程本身。你將要做多個觀察實踐,並在觀察實踐過程中注意自己的內心活動。你是觀察活動的關鍵人物,沒有你,觀察活動無從做起。

因此你必須理解好自己的角色,否則不可能觀察得準確,不可能有效地與他人溝通,了解他人。

讓我們試試看。

練習要求

觀察乙個社會場景(scene)半小時。場景中至少出現三個人:你以及另外兩個人。

你至少可以觀察到兩種情形:(1)你本人以及他人都認為你應是乙個積極的參與者的情形(例如,你和一群人一起吃自助餐,在酒吧喝酒,在某人的房間裡聽**等等);或者(2)你自己以及被觀察者都不認為你是參與者的情形(例如,在大型建築物的頂層觀察**,車流,在參與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聽他們在隔壁房間談話,在機場裡觀察等候的陌生人群等等)。

選擇一種情形,靜靜地觀察。不要記筆記,拍照,攝影錄影,總之不要試圖記錄。

問題1. 在**觀察這一場景?

2. 與所觀察的場景關係如何?

3. 為什麼選擇觀察這種場景?

4. 為什麼選擇觀察這一特定場景?

5. 採取什麼樣的姿勢(躺著,坐著,站著,走著,開著車等等)?

6. 著回想並描述在半個小時的觀察過程中你對自己、對場景的看法。

7. 你「正式」觀察之前,你是否一度融入場景之中?

a) 如果是:你注意到當你從參與轉為觀察時你有什麼變化,例如態度、感覺、身體情況或其它因素?他人的行為對你有影響嗎?

你讓他們知道是怎麼回事嗎?你覺得參與者之間有什麼行為上的變化嗎?

b) 如果不是:表示你知道該怎麼做,能迅速進入觀察狀態。對比開始觀察之前,你的思維、感覺、或生理狀況有什麼不同?對比你處於相似的情況卻沒有下意識地做觀察的情形又有什麼不同?

8. 有走動嗎?還是靜止?為什麼?

9. 對場景感興趣嗎?還是容易分心?或者兩者都有?

11.你感到厭煩嗎?

12.休息一會。想想你所觀察的場景。你是否注意到以下細節:

時間?溫度?

天氣情況?

物品的材料?

材料的顏色?

人們的髮色?

人們的衣著?

背景聲音(如汽車經過的聲音)?

什麼人說了什麼話?

各人在相互關係中地位如何?

人們移動身體的方式?

手勢?人們與物品的空間安排如何?

回答這些問題。試著回想其它你當時未注意到的細節。把它們與這些問題一並列成清單。

13.仔細複查所列清單,思考:清單中列出的有哪幾類細節?你容易忽略的是哪類?

就你在觀察中出現的選擇性傾向寫一篇簡短的陳述。你的選擇性忽略會不會與觀察過程中感覺到有些乏味有關?在生活中你是否也常常這樣?

請你談談。

* 你開始覺得做人類學研究有點傻氣吧?也許還後悔選學了這門課?別著急。下乙個練習,我們希望能把你所做的帶入乙個更寬廣的天地。請把問題答案交上來。

小提示:與同學們討論練習體驗也許會有幫助,更有趣。

完成練習1的觀察練習及問題思考後,你該明白觀察是乙個複雜的過程。儘管複雜,觀察仍是我們的一項經常性活動,只是我們很少意識到觀察是如何進行的、觀察時我們自身有什麼變化。在本練習中,你將要觀察另乙個場景,這次要把觀察所得記錄下來。

討論也許你覺得納悶:為什麼如此強調觀察,為什麼要求你在觀察時留心自身變化?這是兩個重要的問題。

觀察是全部科學以及大部分生活的基礎。不要讓諸如電子顯微鏡、射電望遠鏡、照相機、攝影機、複雜難懂的**、符號系統、電腦等等科學研究所運用的技術迷惑了你。科學家門必須與關於現實世界的資料打交道,因此他們必須收集這些資料。

他們造出複雜的儀器裝置,想出聰明的技巧來延伸自身的感官——特別是視覺,聽覺和觸覺等。但是運用這些工具的最終目的只有乙個:很簡單,就是幫助科學家們盡量詳細地觀察世界上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過程。

因此,為了了解科學的力量與侷限,你必須了解觀察過程的性質與侷限。

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常有謬誤。這些謬誤多與對科學的性質理解不當有關。其中兩個謬誤與觀察有關:

(1)觀察過程可重複,可提煉,可教授,因此受過訓練的人做的觀察都一樣;(2)觀察者是被動的記錄員,觀察者與觀察物件(不管是原子微粒,星群還是人)之間有一道冷靜、中立的鴻溝。

經過你的第一次觀察後,你可能已不同意上述第乙個觀點。你所做的不過表現了你的個性、習慣、期待、預料、焦慮、偏見和價值標準。你的觀察所得是你的感官印象,而你的感官印象是獨一無二的。

所有的觀察者,包括所有的科學家都是這樣。顯然,沒有兩個觀察者的觀察是一模一樣的。

練習2要求你思考你在觀察時的注意範圍。可能你通過思考或討論已知道上述第二個觀點的謬誤:觀察是創造性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狀態。

你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你的觀察帶有選擇性:注意到一些事物而沒有注意到另一些事物。

觀察者並沒有與觀察物件隔開;他們積極地與觀察物件聯絡在一起,積極地創造他們的觀察。這些觀察成為事實——科學資料。很難說觀察是中立的。

說到這裡你以為我們放棄科學並要求你也這樣做嗎?不是的。我們要你拋棄關於科學的常見誤解,這樣你才能成為更好的科學家。

科學是由人參與的一項活動,人們的觀察貫穿始終——而人要做到客觀、中立並不容易。

真正的科學包括仔細的觀察、忠實的記錄、善用資料、以及其它要素。優秀的科學家經常作反省:反省他們選擇的基本原則以及收集資料的方法(可參看:

海森堡heisenberg 2023年)。他們亦與其他科學家交流自己的想法,這確實有遇人不淑的危險,但卻和與科學資料「談心」溝通一樣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強調你——觀察者本身。

希望你更加理解你在參與資料收集過程中的作用,並把這種觀點傳播給其他人,贏得他們的認同。(相信提高這種技巧可以使你的生活更有創造性,更豐富。)

真正的科學並非絕對客觀而不含主觀色彩——要真是這樣只會使它貧瘠。

做練習之前我們要申明兩點。一點關於記錄的性質;一點關於道德考慮。

我們已經形成了關於觀察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對於記錄同樣適用。和觀察一樣,記錄也是一項選擇性活動,其選擇性使得記錄專斷,不完全。要做好觀察記錄,你就要審視自己做記錄時的內心變化。

什麼是你容易遺漏,刪減,覺得厭煩,從而忽略的?相反,什麼引起你注意,使得你作詳細的記錄?本次練習要你在觀察過程中觀察你自己,然後觀察你的記錄(看圖2—1)。

你可能會發現你在兩點上都有選擇性,不過兩種選擇性有區別。請思考:你記錄的資料——「事實」是什麼?

請看圖2—1。圖2—1顯示觀察物件成為科學資料的過程。物體發出光,聲響等刺激,觀察者才能感知到它。

但是沒有人能感知到物體發出的所有刺激。即使從生理上說人們能感知(或接收,觀察)到的刺激,實際上也不能被全部感知。正如我們強調的,感受刺激(即觀察)是有選擇性的。

但是選擇性並非隨意,而有其模式。選擇性記錄也是這樣(看圖2—1的重點ⅰ、ⅱ)。你的選擇模式由兩部分組成:

(1)你的個性——記錄的特點與你的獨特個性相近;(2)選擇性受到你所習得的文化模式的影響。

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教學綱要

人類學田野工作方法 教學大綱 第一部分田野工作方法概述 第一章田野工作 3學時 一 什麼是田野工作 二 田野工作與人類學研究 三 田野工作的發展 第二章田野工作技術 6學時 一 個體訪談 二 問卷 三 座談會 四 觀察 五 文獻法 六 口述史 七 影像技術 八 田野日記 第三章田野工作程式 3學時 ...

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

如果從藝術切入研究文化和人的問題,可以看到有三方面的需求 突破演繹理性的束縛而直面與把握生活及其中的藝術實踐 突破實證理性的羈絆而深入體驗與闡釋藝術實踐的內在意義和想像世 突破 異文化中的藝術 或 原始藝術 的視域侷限而將所有生活中的藝術都盡收眼底,並確定文化批評的視角。最後,何明教授在人類學視野下...

工商人類學課程有感

11507008 魏驪璇 工商人類學是新興學科,目前我國只有汕頭大學商學院有開設了這門課程。我有幸成為本書作者田廣教授的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我認為工商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本書用人類學的視角去看待現代的商業活動,在情感 文化等方面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建議。文化差異是造成無效溝通的重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