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石鑑賞與收藏

2021-03-05 09:14:39 字數 1672 閱讀 6093

綠松石亦叫「松石」,俗稱「松耳」,因其形狀像松果而得名。綠松石主要產地在伊朗、埃及和中國等。我國的湖北、陝西和新疆也均有出產,其中,湖北出產的綠松石質量最好,也最負盛名

作者:顧惠康

在林林總總的寶玉石中,綠松石同樣是一種古老而典雅的寶玉石,它不僅能製作諸如項鍊、戒面、圓珠等裝飾品,而且還可以雕琢成精美的藝術品,其手法或圓雕,或浮雕,或成擺件,或做掛件,極受人們的青睞。

綠松石被譽為「成功之石」綠松石亦叫「松石」,俗稱「松耳」,因其形狀像松果而得名。綠松石英文名源自法語,即「突厥玉」。在我國元代,綠松石又稱之為「襄陽甸子」或「荊州玉」,國外則稱綠松石為「土耳其玉」。

自古以來,綠松石與珍珠、瑪瑙、珊瑚、青玉等一樣,常被先人們作為除邪袪災、祈求好運和吉祥如意的象徵;更有甚者,綠松石在珠寶界還被譽為「成功之石」,因此,歷代帝皇將綠松石視為珍寶,用來祈求神靈庇護。

據《清會圖考》記載:「皇帝朝珠雜飾,惟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密珀,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又據《石雅》中記載:

「中國綠松石之名始於清,甸子之名始於元,元史作碧甸子或雲郎甸子,即為綠松石。」

湖北綠松石最負盛名綠松石主要產地在伊朗、埃及和中國等。我國的湖北、陝西和新疆也均有出產,其中,湖北出產的綠松石質量最好,也最負盛名。據地質學家分析,綠松石成因於寒武系下統含碳矽質板岩石內層間破碎帶中,由地表水滲到岩石中,溶解淋濾岩石的銅、鋁、磷等元素,在裂隙中沉澱而成,其摩氏硬度5一6級。

貝殼狀斷口,具有柔和的半油脂狀到蠟狀光澤,光澤隨硬度而變化,硬度高,則光澤好,硬度低,則光澤差。

綠松石多呈綠色、灰綠色、黃綠色與蘋果綠色,質優的呈天藍色和藍綠色,天藍色越純正,其質地也越佳。優質的深天藍綠松石常被深褐色或黑色鐵質包裹,但黑色鐵質外皮是挑選優質綠松石的重要標誌。綠松石開採較難,據說,平均每挖一立方公尺的圍岩,才能找到100克綠松石,而且個頭也不大,一般只有核桃和蘋果般大小。

「勾踐寶劍」鑲有綠松石綠松石被開採與利用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據國外史書記載,早在西元前2023年,古埃及人就曾組織了世界上第一支地質勘察隊,前往西奈半島尋找綠松石。而我國對綠松石的開採和利用則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那時婦女佩戴的飾品中就有綠松石製品。

中華文明史悠悠幾千年,從商代到明清兩代,據歷代發掘遺存的一些銅器、漆器中也多有鑲嵌的綠松石。而近代考古發現,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的「越王勾踐寶劍」,其劍柄上鑲嵌著綠松石,其色澤溫潤,質地細膩。特別是安徽壽縣出土的春秋後期蔡侯墓中的綠松石珠子,竟多達1518粒,實屬罕見。

據說,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當年還陳列著一尊明代李時珍的雕像,它是當年的武漢玉雕廠利用一塊含有「鐵線」雜質的綠松石巧雕而成,不僅形象逼真,而且材質珍稀。

綠松石古印數量少由於綠松石質地細膩,溫潤潔美,質感強烈,所以除了用其製作裝飾品及雕琢藝術品作為鑲嵌裝飾外,歷代以來的篆刻家還常用它來作為治印的石材。天津藝術博物館所藏的漢代私印「馬稜私印」,就是以綠松石雕琢而成。但類似這樣的綠松石古印數量極少,能遺存下來的則更少,究其原因,或是因為綠松石較其壽山、青田等石材的硬度更高而難以雕刻的緣故。

隨著近年來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風起雲湧,綠松石也成為了收藏愛好者的青睞之物,或原石,或裝飾件,或鑲嵌件,或綠松石雕琢的藝術品,盡顯古老而又傳統的綠松石之風韻。其中,尤以綠松石雕琢的各類藝術品,如綠松石雕鼻煙壺、綠松石雕動物擺件、綠松石雕隨形山子等更為令人注目。

拍賣市場是如此,全國各地的古玩地攤市場更是如此。不久前,筆者隨一位藏友赴嘉興一古玩地攤市場,曾見到不少綠松石原石,大的有幾十公斤,小的僅拳頭大小。可見這種古老的寶玉石,正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吸引著各類藏家。

書畫收藏與鑑賞

書畫鑑賞與收藏兜底潤祥 上 如今的社會國泰民安,經濟繁榮,因此書畫收藏成為眾多藏家的心頭好。古人有云 亂世藏 盛世收古玩。自古以來書畫等古玩的收藏與時代環境緊密相關。但是要怎樣鑑定一幅書畫作品是否有收藏價值呢?兜底潤祥給大家普及一下書畫鑑賞與收藏需要關注的幾方面。第一是書畫的畫工 畫家的作品能反映出...

翡翠鑑賞與收藏知識

關於翡翠一詞的由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從清朝初期才從緬甸通過第二條絲綢之路運入中國,而當時中國出產的和闐玉被稱為翠玉,當緬甸硬玉流入雲南一帶時,為區別這不是中國的翠玉,即將之稱為 非翠 意思為 不是中國的翠玉 時光流逝,非翠 變成翡翠。另一種說法是,翡翠翡翠,翡紅翠綠,翡翠就是紅色的玉和綠色的...

玉器的鑑賞與收藏

摘要 如今收藏玉器和投資玉器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玉器可是乙個很深奧的東西,不了解它的特性和知識很容易走進贗品陷阱。中國是美玉之國,玉器是華夏民族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燦爛光芒貫穿中華文明的全過程。在人們心中,玉是美好與高尚的象徵。從古至今,從中到外,人皆愛玉,玉作為文化和藝術具有無窮無盡的魅力,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