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生從心開始讀後感

2021-03-04 00:56:04 字數 4494 閱讀 4841

——讀《你不可不知的80個心理定律》有感

紹興縣楊汛橋鎮紫薇小學洪明

現代教育有兩個使命,一是發現孩子,二是解放孩子。發現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關鍵是了解孩子的心理。而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教師必須具備相關的心裡學知識。

帶著這樣乙個理念,我讀了心理學權威讀本《你不可不知的80個心理定律》,裡面的很多心理學知識可以有效地運用到我們的日常教育中,下面我就如何將心理定律運用於教育實踐這個話題,發表我的看法。

一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這一深刻印象對人以後的行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雖然首因效應主要應用於人際關係中,但在學校很多教育活動中,我發現也可以正確應用這個效應,讓活動順利進行。現在我以跳校園集體舞為例來說明如何運用首因效應。

跳校園集體舞對於學生來說完全是一件新鮮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開始對這個活動的印象、感受將直接影響他們參與這個活動的積極性。而要讓學生一開始對這個活動產生好的印象,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把跳集體舞與有趣.快樂聯絡起來,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感受到跳集體舞是快樂的,有趣的,同時要告訴他們這項活動很重要,讓他們建立起責任感,這樣,學生才能帶著既好奇又認真的心態參與到這個活動中。

為此我採取了一下的措施:

一、一開始公布這個訊息的時候我用了一種神秘的語氣,還故意「葫蘆裡賣藥」,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新鮮感,從而對集體舞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巧妙引導牽手,由於這個活動需要男女牽手才能進行,對於已經有性別意識的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有一種既興奮又害羞的心理,很多學生羞於牽手,這時我是這樣引導的:我讓乙個男生和乙個女生上來面對著大家,然後對全班同學說:「你們看,男生臉上是乙個鼻子兩隻眼睛,女生臉上也是乙個鼻子兩隻眼睛,男生和女生實際上沒有什麼區別,大家都是正常人,沒有人是怪獸吧!

」接著,我讓兩個學生互相看著對方的臉,問他們:「你們互相看看對方,是不是乙個鼻子兩個眼睛,老師有沒有說錯?」這兩個學生笑了,下面的學生更是捧腹大笑。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告訴學生,男女生互相牽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讓他們從容地面對。很多學生不敢牽手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潛意識裡害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這樣做可以讓他們深刻地了解到這種擔心的不必要性,並且把男女生互相交往很正常這種思想,根植於他們的潛意識中,以後就能大大方方地與異**往、牽手,為集體舞的進行掃清了最大的障礙。而且,這也是一次性別教育的好機會。

經過我這樣的引導,學生不再「千呼萬喚牽起來」,而是能夠主動拉起異性的手,一起向前走。

三、第一次集體訓練之後,不管學生的表現如何,一定要表揚他們,不可以因為第一次訓練時出現的混亂情況而批評他們,因為第一次進行這種訓練,出現混亂的情況實在正常不過了,老師要多理解學生,這樣的話學生就能感受到由這個活動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之後的訓練就能積極配合。

通過以上的三個措施,學生在大腦裡建立了對跳集體舞這個活動的良好印象,以後就能帶著積極的情緒和態度參與到活動中,使活動順利進行。

二習得性無助效應

習得性無助效應是指,乙個人如果經常遭受失敗或挫折的打擊,他就會失去信心,處於一種安於現狀、不求上進的狀態,即使別人再怎麼鼓勵,他也會放棄努力。

在學校裡,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成績差的學生,在多次遭受失敗和挫折後,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並且他們會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努力,結果都一樣,自己還是最差的學生。於是,就開始放棄學習,無論別人怎麼鼓勵,他們都會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從此自暴自棄。

這種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自己確實無法克服的挫折,或者學生自己認為無法克服的挫折,而且這種挫折多次出現,嚴重打擊了乙個人的自信心才會導致這種心理的發生。

由此我想到,我們老師在鼓勵表揚學生的同時,不可忽視客觀因素對學生心理的影響。比如,當乙個學生比以前學習更加努力時,老師除了表揚之外,更要讓學生體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和驚喜,如滿足他的某個願望,選他當班幹部等等。尤其當乙個學生比以前努力了,但各方面暫時都沒有進步時,老師不能以暫時的結果來評價學生,即「不能以成敗論英雄」,還是應該給學生實實在在的獎勵,因為他已經努力了,能不能進步學生自己無法控制,雖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努力以後能有進步有回報,但事實上努力不一定馬上能得到回報,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能不能得到回報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約。

那是不是我們在這個客觀事實面前就無能為力了呢?不是的,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人為創造條件,讓努力了但暫時沒有得到回報的學生得到驚喜和回報。如考試的時候在他原來考試成績的基礎上適當提高他的分數,在其父母的面前表揚他,這些善意的謊言是特殊情況下是需要的,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出發點是一切為了學生。

我們不能讓學生因為付出了但得不到回報而放棄努力,因為當學生徹底對學習失去信心的時候,老師再怎麼努力,學生也會「破罐子破摔」。因此,我們要把學生自信心不足、積極性不夠的心理狀態消滅在萌芽之中,不要讓問題積重難返,更不要「小洞不補,大洞叫苦」。

三「厚臉皮」定律

「厚臉皮」定律是指:人由於後天長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久而久之,其羞恥感會逐漸降低,就會對別人的不尊重行為習以為常。臉皮就像手心的肉,如果經常磨他,它就容易形成繭子,以後再磨下去,感覺也就不敏銳了。

心理學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尊,乙個人只要受到別人的尊重,他才會有羞恥感,臉皮才「薄」。 厚臉皮定律可以廣泛應用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例如乙個老師無視孩子的自尊,動不動就當眾辱罵、斥責,日久天長,孩子就會視辱罵、訓斥為「家常便飯」,不再臉紅,不再內疚,也就是變成了「厚臉皮」的人。

在學校裡我們會發現,經常挨批評的孩子反而經常犯錯,甚至屢教不改;而那些極少受批評的學生,受一次批評,就會難為情和內疚好幾天,從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那為什麼有的差生會屢教不改呢?筆者認為主要是老師對待差生的態度造成的。由於差生之前給老師留下的不好印象,以及給老師工作上帶來的麻煩,老師心理上對差生是厭惡的,甚至是憤怒的,所以只要差生一犯錯誤,老師就會舊賬新賬一起算,嚴厲訓斥他們,哪怕他們有了進步,老師也會「視而不見」,因為舊賬依然欠在那裡,還不能「將功補過」,所以老師就會經常無意識地批評差生。

久而久之,差生也會對老師的批評習以為常,變成厚臉皮。那些差生在面對老師的批評時會有這樣一種心理:老師總是批評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對,哪怕我有了進步他還是這樣,那我還需要好好表現嗎?

如果老師這樣對我,我還好好表現的話,這不是太看低自己,甚至作踐自己了嗎?我的顏面何存?根據我的觀察分析和求證,現在有這種領悟能力的學生不少,這也從另乙個側面證明了孩子也是有很強的自尊心的,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心理學認為,獲得自尊的需要是人與生俱來的的本能,它與年齡無關。我認為這也是當代學生自主意識、主人翁意識強的表現。學生的這種心理更需要老師去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否則學生就不會買你的賬。

因此,老師對差生要消除偏見,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差生,而不能一棍子打死。處理差生的問題時要冷靜,不能情緒化。

人際關係的相互性原則

乙個老師要教育好學生,必須先理解學生;而要理解學生,必須先了解學生。我們老師都去這樣做了,可是當我們試著去理解學生時,發現自己很難真正理解學生,學生的很多行為都可以讓我們火冒三丈,為此,我們都很困惑,是我們理解學生的能力不夠,沒有走進學生的心靈?還是現在的學生真的很難理解,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現在的學生真的這麼難教?

終於有一天,一條心理學原理讓我豁然開朗。它就是人際關係的一條重要原則——相互性原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和喜歡是相互的,即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喜歡才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如果你不喜歡對方,對方也不可能喜歡你,因為當你不喜歡對方時,你就會無意識表示出拒絕對方的資訊,這樣,對方就會感受到你這種暗示,出於保護自己自尊心的目的,他也不可能主動來接受你。

由此我想到,不僅僅人與人的喜歡是相互的,人與人的理解也是相互的,即只有人與人互相理解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我們平時所說的理解學生,只是老師單方面去理解學生,而忽視了師生雙方的互動,而人際關係是乙個互動的過程,師生之間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而我們老師很少想辦法讓學生來理解我們,當學生不了解乙個老師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最不能容忍什麼的時候,他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做出讓老師厭煩、痛恨的事來,這時候老師的情緒就會憤怒甚至失控,在這種情緒化的狀態中,人是不可能理性處理問題的,也就是說,處於情緒化中的老師,是不可能去理解學生的。

由此可見,當老師單方面去理解學生而學生不理解老師時,最終會導致老師也無法理解學生,也就是說理解必須是相互的,那麼老師怎樣讓學生來理解自己呢?筆者認為可以採取以下的辦法:

一,老師要把自己的性格、愛好等重要資訊明確告訴學生,讓學生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這樣學生在與老師的交往中,就能心中有數。不要以為自己的資訊讓學生知道了,學生就會鑽漏洞,或者想出其他的歪點子,要消除這種不必要的顧慮,更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當你真誠地去這樣做時,學生會感受到你的誠心和信任,從而做出積極的反應,更會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問題。

二,建立溫馨時光。每週至少有一小時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民主、平等地交流,讓學生盡情地把心裡話說出來,而且要做到無論學生說什麼、心裡怎麼想,老師當面都不可以有批判和指責,只是耐心去傾聽,並且無條件接受他們,事後再去問他們為什麼這樣想、這樣說,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理解和尊重,之後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學生,讓雙方的觀點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交流和磨合,最後達成一致的意見。這樣的交流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切實有效,才能讓學生的行為朝好的方向發展。

以上是我對如何將心理學規律運用於日常教學活動進行的思考。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相關知識,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堅持學以致用,理論聯絡實際,就一定能讓教育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幸福從心開始》讀後感

這學期,中心校將中國最出色的家庭 師李子勳的力作 幸福從心開始 推薦給我們 自願讀書小組 的成員,使我有幸閱讀了這本書。書中從子女教育 婚姻關係到社會生活 心靈成長等方面,用乙個個真實生動 蘊含哲理的案例,幫助人們開啟心結,滋養心靈,打造幸福的快樂人生。閱讀了這本書,我了解到許多新的觀念和思考問題的...

《改變,從習慣開始》讀後感

改變,從習慣開始 是學校發給我們的每人一本書,也是我這個學期閱讀的書目。首先,封面上的一句話就吸引了我 致一二年級學生家長的每週一信 每週堅持給家長寫信,這實在太難得了,太難堅持做到了。而這本書的作者新教育榜樣教師顧舟群卻堅持給她所教的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家長,用兩年時間,四個學期,寫了73封信。顧老...

教育心得 教育從「心」開始

教育心得 教育從 心 開始 他帶的乙個55人的高中班,10人進入劍橋 牛津 耶魯等世界名校,37人考進清華北大,25人奪冠於全國各類競賽專案。一本書上的一段簡介足夠讓每乙個關注教育者欲速速了解而後快,當然我這個當母親的也不例外。用最快的速度讀完這本 英才是怎樣造就的 不禁大讚一聲 妙哉 王金戰老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