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浪潮》有感

2021-03-04 00:09:29 字數 3493 閱讀 1015

注:本篇文章所著觀點皆本人一孔之見,水平有限還望海涵。由於對心理學的學習不夠深入,因而較少使用專業詞彙,語言論述較為簡單通俗。

德國電影《浪潮》講述裡文格爾先生在學校活動周,聯合學生成立了名叫「浪潮」組織的事例。影片**了在當前社會,納粹注意是否有再次崛起的可能。

事件的起因是文格爾先生在活動周不得不選擇了「**政治」的教育內容。在講述**政治的過程中,凱文與莫娜關於納粹的爭辯引起了文格爾先生的興趣,並使他丟擲了「納粹是否有可能存在於當今社會」的問題。為了驗證這一問題,文格爾先生做出了一次大膽嘗試。

他改變了平時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們變得更有紀律性。「浪潮」組織應運而生,他們確定了服裝,名稱,標誌,手勢等。

活動剛開始,一切似乎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浪潮」確實影響學生做出了正確有利的改變,然而後來「浪潮」的發展卻脫離了軌道,以致最後引發了一死一傷的校園慘劇,文格爾先生也被**帶走。

在電影中存在很多值得分析的心理學案例。

案例一:文格爾先生

文格爾先生是「浪潮」的策劃者與領導者。「浪潮」成立前,文格爾先生一直是那乙個為人祥和,親近學生的老師。然而作為 「浪潮」的領導者,後來的文格爾變得固執己見,變得粗暴、多疑。

其實,文格爾先生內心隱藏著自卑,在電影後面,文格爾與他太太的爭吵可以看出。他通過**自考拿到了體育與政治學學位,而他的太太卻有碩士文憑,這使他覺得自己處於弱勢,因而用「半吊子教育家」來形容自己。在「浪潮」中受到的矚目與尊敬使他得到了優越感,覺得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超越了自己的妻子。

而在此時,他的妻子卻與他唱反調。這使他很不高興,內心的自卑使他多疑,他懷疑妻子嫉妒他。巨大的優越感使他認不清現實,蒙蔽了內心,他控制不住自己,最後導致家庭矛盾激化,妻子出走。

這並不是偶然,文格爾先生所處的「浪潮」領導者的位置使得他在「浪潮」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並且受到大家的注目,就像二戰時期的希特拉。文格爾先生被這種喜悅與成就所蒙蔽,陶醉於萬人敬仰之中,鑄下大錯。

其實類似情況有很多,很多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因為受自己所處職位、立場的影響而發生改變。例如,侵華日軍,他們本性不壞,只是在當年大環境的影響,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錯誤思想指導下犯下了滔天罪行。

案例二:馬爾科

一直以來,馬爾科基本都是「浪潮」的忠實擁護者,只是最後清醒過來,並提醒文格爾先生,力主終止「浪潮」。

文格爾的自卑是深深隱藏的,而馬爾科的自卑則有所表露。馬爾科缺少乙個完整的家庭。正是因為缺少幸福家庭的成長經歷,才使得馬爾科自信不足,同時對集體也充滿了極度渴望。

剛開始在水球隊的時候,馬爾科就顯示出他的不成熟。他面對對手的挑釁,做出了很不明智的強攻選擇,而拒絕了傳球。這並不是說明他熱愛英雄主義而忽視團體,相反,他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

只是他對自己不夠自信,想要用進球證明自己,結果適得其反。經過了錫南的開導,馬爾科還是很樂於團隊協作的。之後,延斯告訴卡羅關於文化課選課的通知。

後來,馬爾科當著延斯的面吻了卡羅。這體現了馬爾科缺乏安全感,他很在乎卡羅,害怕失去她,因而選擇吻她,顯卡羅是她的女朋友。

開始,馬爾科並不熱衷與文格爾的**政治課,但當「浪潮」成立起來後,馬爾科便十分熱衷於這個團體。「浪潮」一名即為馬爾科所取。

在「浪潮」中,馬爾科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贏得了自信,他也因此對「浪潮」產生了極強的依賴性。然而,卡羅是反對「浪潮」的,這就加劇了馬爾科與卡羅的矛盾。在此過程中,可以發現馬爾科的心態變化。

開始馬爾科一味順著卡羅,後來因為白襯衫,馬爾科對卡羅表現出小小的不滿,之後馬爾科妄圖說服卡羅,直至最後馬爾科打了卡羅。

馬爾科打卡羅,這裡就顯現出「浪潮」對其成員一種近乎**般的影響。馬爾科對「浪潮」的投入已然達到了狂熱的狀態,這才使得他對自己心愛的女人下手。然而,這也是馬爾科覺醒的關鍵因素。

之前,卡羅一直對馬爾科解釋「浪潮」的不良影響,但是由於馬爾科對「浪潮」的熱愛與依賴,他一直逃避、推脫。當他意識到自己打了心愛的女人後,他徹底地認識到了「浪潮」扭曲了他的心理。於是,他找到文格爾先生來組織「浪潮」的繼續發展。

案例三:軟腳蝦(蒂姆)

蒂姆是個走錯了方向的孩子,也是受「浪潮」影響最深的,以致最後飲彈自盡。

蒂姆家庭富裕卻生性懦弱,一直為他人所瞧不起。影片開頭,他將朋友帶給他的**免費送給凱文等人,妄圖贏得對方的友誼。這說明他對朋友的極度渴望以及自我迷失。

在「浪潮」成立後,蒂姆無疑是最積極的。他將「浪潮」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他是個極端分子,對「浪潮」持有極端狂熱的態度。

他敢於在黑夜攀爬上尚未完工的大樓,將「浪潮」的圖案噴在大樓上。在他為浪潮製造的主頁上,他用槍作為標誌。甚至他隨身攜帶了一把手槍。

他對文格爾先生同樣狂熱,甚至提出了貼身保衛的要求。最後,當文格爾宣布「浪潮」走向終結的時候,他無法接受。打傷邦貝,最後飲彈自盡。

蒂姆的問題在於,他沒有構建乙個屬於自己的正確的價值觀體系,他以前一直盲目地活著。為了贏得凱文他們的友誼,甚至以違法的**作為交換。最後,他選擇了「浪潮」的價值觀作為他的人生準則,可惜「浪潮」的存在本身就是個錯誤,蒂姆的悲劇也因此無可避免。

案例四:莫娜

莫娜是第乙個站起來反對文格爾先生的人,也是最先退出的。後來她協作卡羅一起力圖阻止「浪潮」。

莫娜是個追求自由與民主的學生,反對文格爾先生讓他們變得更有紀律性的行為,反對起立回答問題。她認為**扼殺了個性,因而拒絕接受穿白襯衫,選擇脫離文格爾先生的教學班。

影片中的乙個小插曲引起了我的興趣。莫娜與文格爾對於換座問題產生爭執。莫娜覺得文格爾先生那種互補式的換座方法,是對差生赤裸裸的羞辱,簡直是把差生拉出來展示。

而文格爾則提出,在他眼裡只有成績差的學生,但是沒有差生,不能因為成績差而將對方劃分為差生。

這裡體現出了莫娜的自我優越感。與她鄰座的是利薩,她自視自己為優等生,而習慣性的貶低了利薩。而在這裡,文格爾先生指出,利薩的數學成績很優秀,可以幫助莫娜提高數學成績。

可以說,莫娜有追求公平的意識,只是自己在無意識中看輕了別人。

案例五:卡羅

卡羅是阻止「浪潮」的關鍵性人物。她前期對「浪潮」曾表示出相當的支援,在白襯衫事件後,她開始與「浪潮」產生矛盾,並且逐漸發現了「浪潮」的弊端,最後開始阻止「浪潮」。

卡羅是個極其自信的女孩,也稍顯強權。她時常會忽略馬爾科的感受,儘管她也很愛馬爾科,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確實帶給馬爾科很大的壓力。她對馬爾科的負面影響,也是使得馬爾科初始時期沉迷於「浪潮」的原因之一。

開始,卡羅退出「浪潮」是由於她沒有穿白襯衫,而感覺自己被「浪潮」的其他成員排斥。她一向自視甚高,無法接受在「浪潮」中自身價值無法得到充分體現的事實。她是話劇女主角,但只是因為自己心情不好而逃避排練。

從某種角度說,她是不負責任的,以自我為中心的。

但事實上,卡羅正是從這種排斥中發現問題,並且力圖阻止「浪潮」繼續向不良方向發展。但她的阻止被認為是由於不被「浪潮」接受而產生的不滿,這讓她無法接受。

在影片最後,文格爾先生**後,卡羅顯示了自己大度的一面,她原諒了馬爾科。

縱觀整部影片可以發現,沉迷於「浪潮」的都是那些缺乏生活方向、缺乏目標、內心自卑、人生價值得不到實現的學生。他們在「浪潮」中找回自我,因為「浪潮」消除了彼此間的差異與不平等,他們因而崇拜文格爾先生,這也給文格爾先生提供了操縱他們的機會,就和法西斯一樣。所以在禮堂裡,文格爾先生就上演了一齣戲,利用學生的狂熱將氣氛推向高潮,再給他們當頭棒喝,使得他們意識到了「浪潮」繼承了的是納粹主義。

然而悲劇終究未能避免,蒂姆飲彈自盡,文格爾先生也鋃鐺入獄。

觀影片《浪潮》有感

下乙個 浪潮 離我們有多遠 納粹主義究竟離我們有多遠?這個社會的群體性失控離我們有多遠?源於慾望 源於仇恨 源於一切黑暗以及不公的罪惡,離我們有多遠?哪一天我們會被這罪惡的浪潮吞噬,不留痕跡,甚至悄無聲息,被肆虐在大地上的恐怖的極端主義引發的瘋狂和罪惡浪潮,碾碎 撕裂 萬劫不復。這一天,很遠嗎?看完...

讀《第三次浪潮》有感

人類正面臨著向前大躍進的年代。它面臨著極其深刻的社會動亂和不斷的創新和改造。儘管我們還沒有清楚地認識它,但我們正在從頭開始建設乙個卓越的新文明,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義。托夫勒首先著重論述第二次浪潮,對第二次浪潮的文明結構做了系統性的分析,並深刻剖析第二次浪潮打破並取代第一次浪潮文明的必然因素。第二次...

觀《基石》有感

李麗春新春伊始為配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在黨組織的組織下全體博士研究生黨員歡聚一堂 了由省委組織部製作的在廣東衛 道播出的專題片 基石 該片採用電視藝術手法,通過生動講述南粵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生死相依 血肉相連的動人故事,詮釋了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勝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