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2021-03-03 23:58:36 字數 2745 閱讀 8806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不僅僅是乙個關於風箏、關於友誼的故事,它還關乎親情、人生、內心和救贖。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公尺爾與僕人哈桑一起長大、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哈桑為了搶回少爺贏得的風箏,遭受了異端份子的**。

躲在角落裡的阿公尺爾看到了這一幕,但是,作為哈桑最親密的朋友,他並沒有站出來阻止。阿公尺爾從那時候開始,就一直為自己的懦弱感到痛苦,但他卻選擇的對自己和對哈桑更殘忍的方式,嫁禍哈桑偷了他的表,把哈桑和哈桑爸爸一起趕走了。後來,因為****對阿富汗的占領,阿公尺爾和他父親一同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公尺爾始終受著煎熬,因為自己的懦弱而背叛自己朋友的煎熬,為了贖罪,他再次踏上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希望可以得到救贖。卻發現哈桑原來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哈桑已死,阿公尺爾再也不能挽回什麼。但是,哈桑的孩子還處於危難之中,這時候,阿公尺爾戰勝了自己的懦弱,勇敢了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公尺爾和哈桑一起長大,形影不離。可是,乙個是主人,乙個是僕人;乙個是普什圖,乙個是哈扎拉;乙個是遜尼派,乙個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身份的不同,注定了命運的差異,哈桑永遠不能成為阿公尺爾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小時候,他們剛剛學說話的時候,哈桑口裡吐出的第乙個詞是「阿公尺爾」,阿公尺爾吐出的第乙個詞是「爸爸」。作者在這個時候就告訴我們,這之後所有的故事,似乎早已在這五個字裡埋下根源。通常,絕大多數孩子學會說的第乙個詞彙是「媽媽」,而哈桑說出的第乙個詞彙卻是「阿公尺爾」。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從出生那一刻起,哈桑就將阿公尺爾視為最親近的人了,或者可以說是「心理媽媽」。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獲得「心理媽媽」的愛,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哈桑不例外,阿公尺爾也不例外。

阿公尺爾說出的第乙個詞彙是「爸爸」,那麼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媽媽」,為了獲得他的愛,阿公尺爾可以付出一切代價,並最終不惜以傷害哈桑為代價。

阿公尺爾的性格從小就有些怯弱,跟他爸爸完全不像,甚至讓他爸爸懷疑阿公尺爾不是他的親身兒子。相反,哈桑勇敢、善良,並且總是毫不猶豫地站出來保護他的阿公尺爾少爺。阿公尺爾很想獲得父親的贊同,急切地渴望父親的愛。

所以,他想單獨和父親外出,不願意父親一起帶上哈桑,並會為此撒謊說哈桑有事不能去。這對於乙個年幼的孩子來說,是可以理解的吧。但讓我有點討厭阿公尺爾的,是他對哈桑無私的付出的冷漠和逃避。

他取笑哈桑,然後用一些舊玩具什麼的給哈桑來彌補,以此來讓自己心裡好過。哈桑從來不會拒絕阿公尺爾少爺要求的任何事,當阿公尺爾拿起石榴扔他的時候,他毫不反抗,相反地,他拿起石榴撞自己的頭,並說:「這下你滿意了嗎?

」哈桑對阿公尺爾說過無數次「為你,千千萬萬遍」,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哈桑對阿公尺爾無私的付出一切,最後甚至為了保護阿公尺爾家豪華的住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阿公尺爾,卻並沒有把哈桑放在和自己相同的位置上,更沒有相應的對哈桑付出他的愛。

都說愛是相互的,當被愛的一方並不能回報愛他的那個人時,這時候,別人的付出對他來說,是無法承受的重量。讓我們能夠愉快地接受被愛的方式,就是給予那個人相同的甚至是更多的愛,但阿公尺爾沒有,所以他就只能陷入痛苦和內疚中。這個時候,能讓阿公尺爾好過一點的方式,就是逃避和貶低哈桑。

所以,在哈桑為了追回阿公尺爾那個象徵他勝利的藍風箏而受到那麼大的侮辱後,阿公尺爾選擇了軟弱的逃避,並安慰自己地位低下的哈拉扎人不值得他付出什麼。他為了免受內疚和悔恨的折磨,冤枉哈桑偷了他的表,由此逼他離開。哈桑什麼也沒說,再一次為了他的阿公尺爾少爺犧牲了他自己。

但阿公尺爾並不是個良心泯滅的人,即使後來逃離到了美國,定居娶妻,那些內疚和痛苦仍然深埋他的心底。哈桑實在是乙個忠誠的朋友,忠誠到不拒絕任何阿公尺爾少爺的要求,容忍他對自己的傷害,還依然對其毫無保留的付出。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付出讓我覺得心痛和沉重,這不僅僅是因為友誼吧,還有哈桑自身地位的卑微,以及這樣的卑微背後深深的恐懼。

「為你,千千萬萬遍」應該是相互的,應該是在愛自己的前提下喊出的才最合適吧。

自我的救贖

**的其中一大線索就是主人公阿公尺爾的自我救贖,因為年少時的懦弱和膽小,多年來都承擔著對哈桑的愧疚,讓他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活得輕鬆,當拉辛汗在死前打**告訴他,讓他回喀布林救哈桑的孩子時說「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於是,阿公尺爾義無反顧地回到已經受塔利班統治的面目全非的故鄉,在與阿塞夫的鬥爭中救贖自己。他曾經欠哈桑太多太多了,揹負著沉重的無法償還的良心債,讓他恨自己。

所以,當他在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時,被阿塞夫打的嘴唇開裂、肋骨一根根斷掉的時候,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和輕鬆,以致於情不自禁的大笑起來。他太想為哈桑做點什麼了,即使只是替哈桑的兒子多挨幾拳。到底,我們彌補,我們救贖,是為了那些曾經被我們傷害的人,還是我們自己呢?

不只是阿公尺爾在救贖,他爸爸也在救贖。因為年輕時候對阿里妻子所做的事讓他揹負了良心債,於是他發錢給窮人,修恤孤院,以此來為自己贖罪。他不能公開承認哈桑這個兒子,給哈桑正常的父愛,所以只好把哈桑留在身邊,盡可能地照顧他。

如果真如拉辛汗所說:「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那麼,阿公尺爾的爸爸算是獲救了的,他選擇了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而當年的阿公尺爾卻選擇了逃避,以致於一直活在背叛朋友的痛苦裡。還好,他最後救回了索拉博,獲得了解脫。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不斷的犯錯,然後彌補,然後又無可避免的犯錯,然後再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彌補。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我們承擔的責任了,而人往往自私和懶惰,以為可以逃掉,卻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淖,然後,再拼命地爬出來。或許我們可以在看過**之後,想想自己,是否有難以忘懷的自責,是否還有對曾經的悔恨,如果有,那麼去救贖吧,去尋找內心的安寧。

追風箏的人,所追逐的僅僅是風箏嗎?很明顯不是。我想,那只風箏既是哈桑在喊過「為你,千千萬萬遍」後,去追逐的那只斷線的風箏,也是阿公尺爾成年後,踏上重回故鄉之路,去追尋自我救贖的那只他心裡面的飄忽不定的風箏,更是我們千千萬萬人,所要尋求的,內心的無愧和寧靜。

讀後感作文破繭成蝶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錯綜複雜的劇情 個性鮮明的人物 力透紙背的感動,就是 追風箏的人 看完全書,我不禁落淚,我被阿富汗所受到的摧殘感到驚訝,但我更為阿公尺爾的破繭成蝶的勇氣和毅力所感動 當阿公尺爾目睹哈桑為了保護送給他的那只藍風箏,被阿塞夫 他應該鼓起勇氣保護哈桑,而不是跑開。那時,有一種叫懦弱的絲線包緊了阿公尺爾,有...

觀追風箏的人有感

觀追風箏的人有感這是經朋友介紹看的電影,故事補償,卻讓人深有感觸。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兩個孩子 12歲的埃公尺爾和他家傭人的兒子哈桑,他們是感情很深厚的好朋友。由於都對風箏有難以抑制的喜愛,他們參加了風箏大賽,但埃公尺爾因為父親對哈桑的過多肯定和讚揚以及對自己的冷淡,而心生嫉妒感到...

《追風箏的人》經典語錄

1 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2 生活並非印度電影,阿富汗人總喜歡說 生活總是在繼續,他們不關心開始或結束,成功或失敗,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顧像游牧部落那樣風塵僕僕地緩慢前進。3 安靜是祥和,平靜,是降下生命音量的旋鈕。4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乙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