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美國著名小說《在路上》有感

2021-03-03 23:50:57 字數 4433 閱讀 4352

事實上,在幾年之後,《在路上》就有了中文節譯本,譯者署為石榮,202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不過,這個譯本是作為內部發行的「黃皮書」中的一種,只有極少數人能讀到。這一閱讀禁忌,讓廣大中國民眾失去了乙個了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腐朽沒落的機會,並很可能因此而缺乏抵禦西方沒落的「文化病毒」之感染的免疫力。

此後的情況的確證實了這一點。

經過「文革」高潮時期的混亂,一些內部發行的「黃皮書」流落到民間,其中就包括《在路上》。一批經歷過「文革」造反運動的年輕人,以熾烈的熱情秘密傳閱著這些「黃皮書」。據當事人回憶,他們甚至手抄了這部幾十萬字的作品。

儘管流傳的範圍並不大,僅限於北京、上海知青群體中的少部分人,但引發的精神裂變的力量卻是難以估量的。一些人被書中那些被禁錮的思想和情感所蠱惑。時為知青的芒克、彭剛等人在看了《在路上》後,甚至模仿著離開知青點,去四處流浪。

當然,他們很快窮途末路,不得不求助於當地**,才得以返回。這些人當中的一部分,日後成為中國當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角色,如北島、多多、芒克、趙振先等「今天派」群體。

對於2023年代初的這些知青來說,「在路上」,顯然並不是當時主流觀念中的那種被組織起來的集體行走,也不是在某種狂熱信念驅使下的「文革」大串聯,而是一種對慣常道路的偏離和叛逃,是行走在漫無目的的迷途中的悵惘和游移,還混雜著一絲朦朧的希望、一種漂渺的**和衝動。但他們還稱不上是「垮掉的一代」,而更像是「迷惘的一代」。

「文革」結束後,官方**也發現了年輕一代人對於人生道路的焦慮。一場關於「人生之路」的大討論由是展開。2023年,《中國青年》雜誌上發表一篇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標題為「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

當信仰的虛熱退燒之後,年輕一代精神虛脫,已經無力上路。這些被信念的道路拋棄的孤兒,在歧路上啜泣。主流文化對《在路上》式的精神難題的積極回應,是將青年規勸到國家經濟建設的「新長征」大道上,鼓勵他們沿著校園「熟悉的小路」晨讀,在「畫著大問號」的小道上勤奮工作,藉此建立起新的理想主義價值體系和樂觀主義人生態度。

但也依然有人不愛在人群擁擠的路上行走。

2023年《在路上》又出了兩種版本,2023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陶躍慶、何曉麗譯本,2023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文楚安譯本。據稱,後者為全譯本。我們終於得以完整地一覽凱魯亞克這部名作的全貌。

然而,與此同時,「在路上」精神經過了2023年代「小資」式的柔性化之後,開始變得親善起來。這一代人的精神時尚,既不是垮掉和墮落,也不是浪漫和希望,而是混合了波希公尺亞和布林喬亞兩種文化精神的所謂「背囊族」的文化消費。他們也將《在路上》奉為精神教科書。

「背囊族」行走在康莊大道上,既不是無望的自我放逐,也不是憤怒的精神叛逃,更不是未知的心靈歷險。相反,它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結合了旅遊、健身、休閒等諸多時尚元素的流行運動。道路成為一種時尚消費品,被「背囊族」的捷足所消費。

2023年代生人組成的麥田守望者樂隊,其精神畢竟是塞林格和凱魯亞克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其演唱風格則像是崔健和「小虎隊」的媾合。一首《在路上》聽上去就是對崔健的柔軟化模仿。從精神柔軟化的層面上講,「背囊族」一代人的生存狀態看上去像是「在路上」,而也有人將其本質描述為「在床上」。

過一種舒適、慵懶、安全的「床上」生活的同時,又渴望有某種冒險刺激。「在路上」只是其在有安全保障前提下的慣常生活的一次小小的越軌,是為自己百無聊賴的日子準備的乙份鮮美的調味品。總體上說來,稱得上是一次有益於身心的愉快旅程。

小資歌手許巍的**《在路上……》,唱出了這種慵懶中的幾分憂鬱的情緒。

不過,這些歌手的「在路上」主題,雖然損失了「垮掉的一代」的那種痛苦的反叛精神,但尚且保持某種「在路上」的外表,那種茫茫然無所事事的漂泊感。另一種「在路上」卻把這種漂泊感也拋棄了,在路上成為追名逐利的奔忙。2023年,**電視台的「贏在中國」真人選秀節目的主題歌,名字就叫《在路上》。

歌手劉歡以其嘹亮的歌喉唱道:「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為不安分的心/為自尊的生存/為自我的證明/路上的辛酸已融進我的眼睛/心靈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堅定/在路上用我心靈的呼聲/在路上只為伴著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遠行/在路上只為溫暖我的人/溫暖我的人」。這種溫情脈脈和循循善誘的勵志辭令,包含著成功與財富的鄭重承諾。

被這種承諾所鼓舞,追逐名利的人們匆匆上路,投入到一場「在路上」的表演當中。在劉歡的清越歌聲裡,精神的傷痛被成功的承諾所**,「在路上」的內在焦慮和撕裂感被修復。表演者實際上是在聽從表演和成功的**和召喚,但在表面上裝成一副「無為在歧路」的表情,並為自己的姿態所感動。

於是,「在路上」不再是一曲無奈和焦慮的哀歌,而變成了一幕熱烈的享樂主義的精神喜劇。

在2023年時,當人們開始紀念《在路上》發表50周年的時候,回望半個世紀以來《在路上》所引導的蜿蜒曲折的精神小徑,應該是饒有興味的事情。作為這個紀念的前奏,上海譯文出版社在2023年10月推出了由著名翻譯家王永年先生翻譯的《在路上》的中文新譯本。據稱,該出版社還有出版「傑克凱魯亞克作品系列」的計畫。

這些出版計畫,當然會在讀者中引起某種反響。然而,當我們穿過半個世紀的光影變幻而矚目當下的路標,《在路上》的精神之旅似乎也已經走到了盡頭。這些紀念也將成為乙個時代的精神葬禮上的時尚狂歡。

《在路上》50年了,凱魯亞克如果健在,也85歲高齡了。可是他依然很年輕,而年輕的我們似乎早已衰老。

通過查閱資料,我了解到:「垮掉的一代」是出現在美國五十年代的乙個作家群體。維繫他們的主要是私人的朋友關係,他們的觀念不盡相同,但互相影響很深。

(現在認為的中心成員是傑克·凱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和威廉·伯羅斯。「垮掉的一代」這個詞是凱魯亞克2023年「發明」的,但凱魯亞克對於這個詞的含義要強調的是,處在社會底層,作為異類,潦倒,的特別的神聖性和至福感。凱魯亞克從來沒有讓批評家們相信「垮掉的一代」基本上是「信仰宗教的一代」,但《在路上》的任務實際上是在「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

雖然他們一有藉口就橫越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如果說他們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找到信仰。

五.主要體會與思考

生存是什麼?生存是——不斷從我們身上排除任何會趨向死亡的東西。生存是——對即將就木的人,可憐的人和年老的人毫不留情。

也就是一種持續的謀害。尼采在《知識》中這麼寫。這樣,人們的責任其實就是在謀害對方,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

當然尼采的言論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但責任看的太重一定不是什麼好事。為了獲得責任,有的人選擇受人擺布,有的人選擇一意孤行,受人擺布者若是沒得到甜頭就逐漸轉變成一意孤行者,反之亦然,這就形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不管怎麼看都是病態的。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看,凱魯亞克應該是很負責任的寫了《在路上》這樣乙個不負責任的作品。導致美國出現了垮掉的一代。矛盾的東西總是無法詮釋清楚,所以有了《聖經》。

我認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可以比喻為兩種:在乙個絕對協調的世界裡,一種是被關在籠子裡,卻飽吃飽住,這是物質的絕對滿足;另一種是在籠子外面,但需要冒著性命去未知的領域給籠子內的人和自己找食物,不過他們擁有更寬廣的世界,這是精神的絕對滿足。《在路上》描述了第三種生活方式,吃飽了從籠子裡逃出來,跑去外面送死。

吃飽證明你有生活,願意去送死證明你有理想,既有生活又有理想活著似乎很有意義。但責任告訴你,你的理想是追求第一種或第二種生活方式,這永遠是個悖論。你若追求第一種,你的送死顯得毫無根據。

若是第二種,你又愚蠢到否定自己。所以,大多數人都是不負責任地在為責任埋單,這種壓力讓活著顯得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為了消費生命。

《在路上》書中有一句名言:「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這句話充分地反應出了凱魯亞克對於青春的態度和理解。

年輕的心總是不安分的,年輕總想讓人感覺與眾不同,超凡脫俗,年輕總有發洩不完的精力。年輕的人兒總幻想著創造出一番讓後人津津樂道的偉績。 於是年輕的我們開始象夸父追日一樣追逐幻想。

也許《在路上》根本就不是一本**,它所有的激動人心之處,只在於它的真實。「遠走高飛」這個詞,總是對年輕的心有著太大的**,再沒有什麼比「為所欲為」更令人神往的事情了:半夜搭乘陌生人的汽車,陌生的城鎮,新鮮的朋友,徹夜的狂歡,酒精,眩暈,睜開雙眼後看見的黎明,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不見盡頭的公路,等等,就算是將這一切寫下來,也要採取最激烈的方式,而年輕的衝動與熱力,就像熔岩一樣,從字句的背後,從紙張之下,噴湧而出。

對於凱魯亞克來說,年輕,有什麼不可以?年輕,就是用來放肆的!而傑克"凱魯亞克的幸運在於,他不需要面對年輕之後的事情。

看看《在路上》那段憂傷的結尾吧:「……除了衰老以外,誰都不知道誰的遭遇……」或者,我們不需要知道誰在年輕之後的遭遇,相比那種沒有青春期,生下來就已經成熟,年紀輕輕卻已經學會了圓滑世故的人,再激烈再荒唐的青春,也不需要後悔!我們忘記一切,只是想上路,去感受這個真實的世界,那些真實的人,他們各自不同,但都極其精彩的生活,真實地記錄下來,或者忘記。

世界並不因為我們自由的流動而美好,但我們可以通過自由的流動而美好,但我們可以通過自由的流動來檢驗和感受這個在我們面前越來越自由的世界。也許自由和真實,才是這本書在中國得以流行的原因。

六.結束語

很喜歡裡面的一句話: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在這裡我送給我的深圳個人驢行以及臨近畢業時一句話:我還年輕,我就要上路。

江城「讀寓行」讀書實踐活動成果報告

選題型別課外書籍

成果名稱讀《在路上》有感

所在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部

學生姓名餘小龍

班級學號3700080429

成績 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部

2011 年 9 月 12 日

著名小說讀後感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應該為父母做一些事,哪怕是幫他們盛一碗飯,洗一次腳,他們都會感到非常欣慰的,因為自己的孩子終於長大了。我們應該學會對愛的思考,共同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世界會因此而變得更加美好。擴充套件閱讀篇 所謂 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

讀虹影小說《飢餓的女兒》有感

花了三天時間讀了虹影的 飢餓的女兒 虹影是出生在重慶的乙個女作家,雖然她現在不在重慶居住了,但相對來說,地域上離我們較近,自不然的產生一種親切感。這是一本自傳體 所以讀起來和其他的 有些不一樣,讓我感覺有些散,有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感覺,道不出具體的情節,但形散神聚,這是虹影了不起的地方。看到最後的...

讀美國小學科學教材

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科學新技術不斷湧現,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這一發展。如何根據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來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充實先進的科技知識,已成為目前全球性的研究課題,各國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我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化 教育的現代化,就應該了解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