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教學反思

2021-03-04 09:35:58 字數 5614 閱讀 4230

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陳林1、放大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影象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 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 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 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 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乙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計算機或電視機螢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1、 匯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麼?

」(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 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裡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鑑定郵票、珠寶商鑑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髮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 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後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 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 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螢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 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影象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麼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 師:對於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或收穫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 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製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構造:鏡架、鏡片(凸透 ——「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影象、放大細節

用途:……

教學反思

放大鏡其實學生在三四年級甚至上學期就已經用到過很多次了,所以很熟悉,但是學生從來沒去想過放大鏡的特點,

放大鏡教學反思

。本節課第一部分放大鏡所應用的領域,學生的回答都很多,也都知道放大鏡有放大的功能。在放大鏡觀察身邊的物體時,其實學校配備的放大鏡對於紙的纖維的觀察還是不清楚的,

教學反思

《放大鏡教學反思》(在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時,也有學生發現當放大鏡拿開到一定距離,會發現物體會倒過來,我做了簡單的解釋。最後對放大鏡特點的觀察,我讓學生用手摸了一下放大鏡,學生很快就能說出放大鏡是中間厚、兩邊薄,透明的乙個特點。還有就是放大倍數和什麼有關,在學生自己觸控的過程中也感受到,凸的程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所以又叫做凸透鏡。甚至有學生對眼鏡是否是凸透鏡做了比較。很快學生發現兩者相反,眼鏡是凹透鏡,具有縮小的功能。

通過聯想和演示,只要具有中間厚,邊緣薄,透明的器皿同樣也具有放大的作用。

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課件或**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課件匯入:

師:在地球上有乙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為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

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裡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裝置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物件。

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物件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

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例項: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物件,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

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布置乙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闢乙個這樣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於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後記: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三年級科學課上就曾用放大鏡觀察過蝗蟲、螞蟻等昆蟲,但本課的要求與那時不可同日而語,要求較高。本課將引導學生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昆蟲的細微之處,來發現一些昆蟲的奇特結構。

在觀察前,結合****、文字等資料,先向學生介紹某些昆蟲的複眼、足、觸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的部位,這樣有利於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觀察活動中能有重點有目標地進行觀察,而不是隨意的,漫無目標的,避免觀察水平仍停留於三年級時對昆蟲的觀察。觀察活動中,一定要強調,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通過比較,才能對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要讓學生將放大鏡下的發現用文字表述記錄下來,這樣才能體現放大鏡觀察的效果,使學生印象深刻。

教學時,設計與現實差距還是挺大的。學生觀察昆蟲很有興趣,課堂秩序有些亂,對觀察的目的應在觀察前講給學生,避免觀察的盲目性。觀察記錄,有些學生不知道記什麼,可見對觀察目的不清,下次上課時一定要注意這點。

要想順利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關鍵是要有一定數量的昆蟲標本,而且種類要多,蜻蜓、蒼蠅、蜜蜂、螞蟻、蝴蝶、蝗蟲等,而我在教學中遇大的最大障礙就是這個標本材料的缺乏。由於以往沒有太多的積累,只能提供學生螞蟻、蝴蝶的乾製標本,蒼蠅、蚊子、蜜蜂成長史標本,種類不夠豐富,而且觀察也不方便,使觀察效果受到一定影響。

介紹「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的資料,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昆蟲的生活習性,希望學生能夠仿照這些觀察記錄,在課外對某一昆蟲的身體特徵、生活習性進行一段時間的細緻觀察,並完成乙份觀察報告。我們除了介紹教材中的資料外,還可以結合多**資料,通過**某些昆蟲的生活錄影片斷(這方面的資料還是蠻多,挺好蒐集的),使學生對這個內容有更感性的認識。然後在此基礎上,布置學生在課外完成對一種昆蟲生活習性的觀察報告。

這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對觀察結果沒有的規定。我想只要學生積極參與了這個活動,經歷了這個活動的過程,活動中認真地觀察、記錄和總結,就達到了教學的要求。

總體感覺,因為標本材料因素,在教學時有些束手束腳。作為科學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慮各種教學因素,努力排除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從而實現有效的教學效果。下次在教這節課時,一定要提前收集好標本,盡可能標本要多,也可讓學生收集,盡量多觀察,培養觀察興趣。

3、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製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或多**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2、 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 關於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新版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2 月相變化 3 我們來造 環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陽系 6 在星空中 一 7 在星空中 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處理 3 減少丟棄及重新使用 4 分類和 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汙水和汙水處理 7 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8 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第...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鏡 2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3 放大鏡下的晶體 4 怎樣放得更大 5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 一 6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 二 7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 三 8 微小世界和我們 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 1 我們身邊的物質 2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3 公尺飯 澱粉...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教科版小學六年級科學第十二冊教案 百興鎮中心小學 王弦2018年春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 課題 1 放大鏡 課時 1課時 內容 放大鏡 教學目標 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影象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2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3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