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之馬原選擇題知識點

2021-03-03 21:34:19 字數 4703 閱讀 5130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一. 四選二

1. 科學社會主義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論兩大發現的基礎上,闡明了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歷史條件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使社會主義由空想成為科學。

2. 由於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因而事物的變化表現為量變和質變兩種運動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的不顯著的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

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誌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範圍內的變化是量變,超出度的變化是質變。

3. 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絡的兩個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

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並共處於乙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鬥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矛盾鬥爭性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

4. 抽象與具體的方法同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又有內在關聯。從抽象上公升到具體的過程同時就是以邏輯必然性再現物件的歷史發展的過程,邏輯與歷史相統一是從抽象上公升到具體的內在要求。

邏輯指的是理性思維或抽象思維,它以理論的形態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歷史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客觀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

二是指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過程。真正科學的認識是現實歷史發展的反映,要求思維的邏輯與歷史的程序相一致。歷史是邏輯的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在理論上的再現,是「修正過」的歷史。

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是辯證思維的乙個根本原則。

5.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兩個基本原則是:一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一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達到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

6. 舊唯物主義雖然堅持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但是有兩個嚴重缺陷。一是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二是離開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不了解認識的辯證性質,不能把認識看做是不斷發展的過程,而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

7.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質的區別。

所以,「熟知不等於真知」「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相互聯絡的。首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其次,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人們在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邏輯框架,在理性認識參與和指導下進行。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

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

8. 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勇於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這是正確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公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二是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工製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公升為理性認識。也就是說,必須運用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才能獲得真正的認識。

9.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或客觀真理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真理的客觀性並不是說真理本身就是客觀事物,也不是說它沒有主觀形式,而是說它以客觀事物為認識物件,正確揭示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就是說它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

二是指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客觀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0.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重屬性: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

作為真理,就其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而言,它是絕對真理,是永遠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對客觀事物的近似正確認識而言,它是相對真理,是要不斷發展的。

11. 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於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係的範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於主體需要的意義。價值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

另一方面是客體的某種屬性或效能。價值是在二者的關係中發生和形成的。

12. 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人類在客觀世界面前所處的兩種不同的社會活動狀態。馬克思指出:

「自由王國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於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揮,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

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永無止境的無限發展過程。

13.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14.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理解經濟基礎的內涵,要把握兩點:

第一,經濟基礎的實質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係。在一定社會內部往往存在著多種而不是單一的經濟關係,但決定乙個社會性質的是其佔支配地位的經濟關係。第二,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絡。

經濟體制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採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產關係的具體實現形式。經濟體制與生產力發展的關係更為直接、更為具體,在實踐中它是與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經濟體制的選擇是否恰當,對基本經濟制度即生產關係的自我完善和生產力的發展起重大作用。

15. 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和主體的選擇性使社會發展過程呈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它表現在兩個方面:

從縱向看,表現為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統一性是社會形態運動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人類的總體歷史過程表現為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某些民族可以實現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總體歷史程序制約的。

也就是說,跨越的方向要同人類總體歷史程序相一致。實際存在著的社會形態及其生產力規定著跨越的限度,現實存在的較先進的社會形態對跨越具有導向作用。從橫向看,社會發展過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表現為同類社會形態既有共同的本質,又有各自的特點。

在現實社會中,每一種社會形態在不同的民族那裡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現形式。正如列寧所深刻指出的:「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

」16. 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發展以造福於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消極後果。

科學技術作用的實現要受一定客觀條件,諸如社會制度、利益關係等因素的影響,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觀條件如人們的觀念和認識水平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標誌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意味著能夠更多地創造出人們所需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於對科學技術應用不當等原因,也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後果。

有的是由於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關係認識不夠,或缺乏對科技消極後果的強有力的控制手段而產生的。有的則與一定的社會制度有關。

17. 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這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

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基本前提出發,否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抹殺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宣揚少數英雄人物創造歷史,因而這樣的觀點被稱為英雄史觀。英雄史觀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根源:它停留於歷史現象的表面,把活動在歷史舞台前面的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加以誇大並絕對化,是其認識根源。

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社會的政治統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數人所壟斷,是其社會歷史根源。剝削階級的偏見是其階級根源。

18.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兩個:一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19. 貨幣的產生使整個商品世界分化為兩極:一極是各種各樣的具體商品,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使用價值:

一極是貨幣,它們只代表商品的價值。這樣,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就發展成為外在的商品和貨幣的矛盾。貨幣的出現,有利於解決商品交換的困難,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但是,貨幣的出現並沒有也不可能解決商品經濟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擴大和加深了。所以,馬克思把商品轉換成貨幣,稱為「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佔有者」。

20. 在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兩重性:既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又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

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的社會性質是由社會分工決定的,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每個商品生產者在社會分工體系中從事的是某一種商品生產,他們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進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

21. 資本主義萌芽於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現,其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

22. 資本原始積累主要通過兩個途徑進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23. 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

第二,勞動者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價值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勞動力成為商品,標誌著簡單商品生產發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關係,而實質上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係。

馬原選擇題

1 從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 d a 關於無產階級鬥爭的性質 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 b 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學說體系 c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 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 d 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 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 2 馬克...

2019政治考研大綱之馬原解讀知識點說法變動

2012年考研政治大綱剛剛公布,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第一時間對於新政治大綱進行解讀,新大綱中馬原理部分作為理解性學科今年在內容設定上一些知識點說法變動,更加突出馬原理部分的理論聯絡實際能力,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將原理的掌握和實際的應用緊密結合。更加側重於考生的人生觀培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在...

馬原選擇題二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緒論部分練習 一 單項選擇題 1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狹義上說是 c a 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學說體系 b 關於無產階級鬥爭的性質 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 c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 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 d 關於資本主義轉化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