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知識點

2021-03-04 09:29:08 字數 3774 閱讀 8749

1.1 區域和區域差異

1、區域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界線(有明確界限的是行政區)、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絡、整體性。

2、區域的空間結構: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3、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 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

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誌: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

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注:

未包括港、 澳、臺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

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我國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

二、三、一」的格局(東、中、西均是),東部產業結構相對較優,第

二、三產業比重較大,中西部農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有較大比重。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東部。

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課本p19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3、西部大開發

範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西部、廣西----東部兩個自治區。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首先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絡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亚细安、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

原因:能源生產和消費地區分布不平衡。該工程的建設,對西部意義:

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拉動相關產業,增加就業機會,緩解環境壓力;對東部意義: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改善大氣環境,帶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④西電東送: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東線:

將黃河上游的水電和山西、陝西、內蒙古的火電輸往京津唐地區;中線:將長江上游幹支流(三峽)的水電輸往長江三角洲地區;南線:將珠江上游(紅水河)水電輸往廣東省、珠江三角洲。

地區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

方向:由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轉移主要工業型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

影響:對轉入地--------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快產業化步伐,增加了就業機會,環境汙染加重等問題;對轉出地-------促進產業公升級,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2.1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1、荒漠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

2、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

3、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4、治理措施: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②退耕還林還草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採、生態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

2、型別: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公尺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3、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淨化水汙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加深的為生態功能)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4、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5、洞庭湖濕地問題產生原因:圍湖造田;植被破壞,泥沙淤積。危害:調蓄洪水能力降低,洪澇災害頻繁;影響航運;破壞生物多樣性。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

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力資源豐富。屬**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

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火電、水電、核電)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幹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定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

點(重點發展水運、水電),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中部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

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美國的農業生產布局的主要特徵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

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圖):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杜絕化肥、農藥濫用)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⑤近鐵礦。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衝擊③環境汙染嚴重④工業

結構單一 ⑤世界性鋼材過剩。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

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減少數量,擴大規模)③治理環境汙染④完善交通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必修三知識點

圖1圖2 if語句的最簡單格式為圖3,對應的程式框圖為圖4。13兩種迴圈語句分別是什麼?答 迴圈結構是由迴圈語句來實現的。一般程式語言中有直到型 until 和當型 while 兩種語句結構。14 當型 while 語句結構一般格式及對應的程式框圖是什麼?答 while語句的一般格式是對應的程式框圖...

必修三知識點

高中數學必修3知識點 三 演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順序結構 條件結構 迴圈結構。1 順序結構 順序結構是最簡單的演算法結構,語句與語句之間,框與框之間是按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的,2 條件結構 條件p是否成立而選擇執行a框或b框。無論p條件是否成立,只能執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時執行a框和b框,也...

數學必修三知識點

1 2 2條件語句 1 條件語句的一般格式 if語句的一般格式為圖1,對應的程式框圖為圖2。圖1圖2 if語句的最簡單格式為圖3,對應的程式框圖為圖4。1 2 3迴圈語句 迴圈結構是由迴圈語句來實現的。一般程式語言中有兩種語句結構。即for語句和while語句。1 while語句 1 while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