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學派代表人物人格動力總結

2021-03-04 09:14:20 字數 3401 閱讀 1455

弗洛伊德的動力心理學的基本前提是:人體是乙個複雜的能量系統,其中操縱人格三部結構運轉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力比多」等同於性本能的能量,後期弗洛伊德理論發生變化,把「力比多」這個概念的外延擴大,不僅包括性,而且包括飢餓、渴等所有與生命延續有關的本能能量。

死的本能是促使人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最後的穩定狀態,因為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頭爭,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的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性行為,當它轉向內部時,導致個人的自責,甚至自殺;當它轉向外部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等。總之,人的全部行為都受無意識的本能的支配。

所以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阿德勒認為,人格是在戰勝自卑和追求優越過程中形成發展的。人天生自卑,因為其生下來是弱小、無力的,完全依賴**,由此產生自卑。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們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為人格發展的動力。

哈特曼能量的中性化,意思是指一種把本能能量改造成非本能模式的過程。他論述說,能量的中性化始於自我從伊底中解脫而為自己服務之時。

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但他並不主張把一切活動和人格發展的動力都歸結為生物學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性的原因,而強調社會文化背景的作用,認為人格發展會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艾里克森在研究了幾種文化背景下兒童發展的情況後推斷說,儘管不同文化中存在某些差異,但情感的發展變化及其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關係卻遵循著相似的方式。出於對文化和個體的關係的重要性的認識,艾里克森提出了把自我發展和環境影響結合起來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霍妮認為產生和保持神經症過程的內在動力是焦慮,可以把焦慮解釋為:「乙個兒童在潛伏著互相的世界裡所產生的那種孤立無援的情感。」焦慮涉及的並不是現實生活中實際存有的處境,而是他內心所感受到的處境,個體總有一種無比巨大的不安全感,涉及個體以多種不安全感完全無能為力的態度。

弗洛姆認為,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是人的外在的社會條件和內在的主觀需求。乙個健全的社會會滿足人的這些生存需求,使人得以健康的發展;乙個病態的社會則會扼殺人的天性,阻礙這些需求的滿足,導致人的人格向消極的方向發展。

奧爾波特認為,人格是由個人內部的心理一生理特質所構成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乙個人思想和行為的獨特性。

卡特爾,認為關於人格動力的特質就是動力特質,它使人朝著一定的目標去行動,是人格的動力性因素。卡特爾進一步把動力特質分為三種:能,是一種先天的具有動力性質的素質根源,他與內驅力、需求或本能及其相似;外能,也是一種動力性的特質,來自環境及外界因素,因此屬於環境鑄模性特質;輔助,動力特質是層層從屬的,他們之間有附屬補助的作用,這種關係即輔助。

沙利文,將人格看成一種類似於物理的能量系統。能量的累積代表緊張,能量轉換或動能的結果使人消除緊張。動能體現了個體處理人際關係的特點。

動能最初是為解除體內由於化學失衡或平滑肌活動所引起的緊張,在心理上表現為尋求安全。

默里的體系裡,基本的動機概念也是需要。需要可以是先天的、一級的或出自本能的,也可以是習得的、二級的或出自心理的,而且需要還代表著付諸行動的力。在代表著行動潛力的那些需要方面,默里區分了需要和按實際行為界定的特質。

默里還編制了各種需要目錄。乙份有30種需要的目錄包括對成就、交往和權力的需要。

榮格人格所需要的能量被稱之為心理能。榮格把「裡比多」看作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心理能可以是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在意識中它表現為各種努力、慾望和意願。同時,它既可以表現為食慾、性慾,也可以表現為情緒和情感。

所謂心理值,是用來衡量分配給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計量尺度。當比較高的心理值被投放到某種觀念或情感時,這就意味著這種觀念或情感有相當大力量左右和影響乙個人的行為。心理能運轉的原則:

第一、等值原則。第

二、熵增加原則。榮格認為心理能可以沿著前行和退行兩個方向流動。榮格認為心理能量和物理能量一樣,是可以發生能量轉換和形態的變化的。

華生認為個體的行為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後天環境決定的。1.行為發生的公式是刺激-反應,從刺激可**反應,從反應可**刺激,行為的發生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來自於客觀,而不決定於遺傳,因此,行為不可能取決於遺傳。2.生理構造上的遺傳作用並不導致機能上的遺傳作用。

他承認機體在構造上的差異來自遺傳,但構造上的遺傳不能證明機能上的遺傳。3.遺傳無法控制,而華生心理學則以控制行為為目的,所以遺傳的作用越小,控制行為的可能性越大。

在斯金納的理論中,強化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其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認為強化決定了人行為方式的形成、轉化和消退的過程,也決定了行為學習的程序和效果。只要合理的控制強化就能達到控制行為和塑造行為的目的。

多拉德和公尺勒認為人有兩種型別的驅力,即固有的驅力和習得的驅力。固有驅力是人生來就有的,是人通過遺傳而獲得的,這些驅力可因滿足而返於不活躍狀態,但絕不會完全消失。習得的驅力對行為的影響較之固有驅力有更重要的意義。

這樣一些驅力是以固有驅力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這些驅力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通過後天的經驗習得的,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

班杜拉認為行為是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行為不總是扮演乙個被決定的角色,而是反過來會影響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

馬斯洛的人格理論的中心是動機理論,也就是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個人是乙個統一的、有組織的整體,主張以整體動力揭示動機的性質。在他看來,人是做為整體而不僅僅是一部分受到動機的驅使,人的絕大多數慾望和衝動是互相關聯的。

他曾經說過,當乙個人飢餓了,不僅僅是他的胃的問題,而是作為整體的他需要食物。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羅傑斯人格理論是**人格本質、結構、形成和發展的理論,是羅傑斯人格自我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實現傾向為動力,以成為充分發揮機能的人為目的的人本主義的人格理論。其中,自我實現傾向是其人格理論的基本假設,即有機體具有一種天生的自我實現的動機,它表現為乙個人力圖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各種潛能的趨向。

其一,羅傑斯以人際關係的體驗和心理**的實踐論證潛能實現的自我指導原理。其二,羅傑斯的自我實現是指人類有機體的一種核心的動機。最後。

他把自我實現看作人類有機體的「中心能源」、自我理論的基本前提,並為自我實現注入了「自由選擇」的思想。

羅洛梅認為宗教道德感是保證個體存在,促使人格不斷變化完善的動力因素。羅洛·梅認為,雖然自由的個體可以獲得其個體化並進行社會整合,但這一過程並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需要不斷的更斷。按照梅的看法,每一次更新,人都要經受一次挑戰與創造的體驗,使人產生一種「罪疚感」。

但這種罪疚感是存在的乙個基本成分,是乙個不完善的、存在著的人朝向完善的渴望,因而是積極的和富有建設性的,而不是象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是病態的和破壞性的。羅洛·梅認為,健康的個體能創造性地承認自己的不完善性,並在宗教道德感的驅使下,鼓起生活的勇氣,努力克服阻礙自我發展的恐懼和焦慮,戰勝自我,完善自我。羅洛·梅的這種宗教道德觀正是西方現代社會崇尚心靈淨化,尋求精神寄託的一種真實寫照。

凱利拒絕用動機解釋人的行為,他認為人本來就是運動的組合體,所以無需去**人的行為的本源,他用「人是科學家」這樣乙個概念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人是科學家,所有的人都有動機想去理解所有衝擊我們的刺激,如同科學家試圖**並控制事件的發生一樣。我們也想了解周圍的世界,以便能夠**並控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

管理過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管理學派案例 班級學號姓名 管理過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哈羅德 孔茨 哈羅德 孔茨,美國管理學家,管理過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於美國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以後在美歐各國講授管理學,並在美國 荷蘭 日本等國的大公司中任諮詢工作,曾擔任美國管理學會會長,美國加利福尼亞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學的名譽教授。...

名家代表人物 考試

名家代表人物 鄧析 惠施 呂不韋 公孫龍和桓團。作品 公孫龍子 呂氏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鄒衍。作品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莊子 列子 田駢 尹文。作品 道德經 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 墨子 宋鈃。作品 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 韓非 李斯 商鞅 申不害 楊子 慎到。作品 韓非...

各管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貢獻

科學管理理論 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w.泰勒 1 人物簡介 泰勒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他從工人做起,通過不斷地努力,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斷地在工廠進行實地試驗,系統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作業所花費的時間,將這些試驗逐步改進發展,成為系統的管理制度,即 泰勒制 他一生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