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規劃的編制知識點

2021-03-04 08:04:33 字數 5778 閱讀 9323

1、制定城市規劃應遵循的原則 1)統籌兼顧,綜合部署。 2)協調城鎮建設與區域發展的關係。 3)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

4)合理和節約利用土地與水資源。 5)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6)正確引導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 7)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8)加強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前提是規劃,核心是保護,關鍵在管理,位於規劃區內的要納入總規。

9)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10)增強城市抵禦各種災害的能力。

2、城市規劃中的調查內容和方法調查-分析-規劃是規劃的基本方法。 1)調查內容區域環境、歷史文化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市政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2)調查方法現場踏勘或觀察;抽樣、問卷調查;訪談和座談會;文獻資料的運用。

3、城市規劃的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兩種:因果分析法、比較法(難以定量分析而需要量化的問題,如用地指標的確定。

) 2)定量分析:頻數和頻率分析、集中量數分析、離散程度分析、一元線形回歸分析。 3)空間模型分析實體模型:

投影法;透視法概念模型:幾何圖形法(用於功能結構分析);等值線法(交通可達性分析);方格網法(用於環境、人口的空間分布);圖表法(用於經濟、社會各種因素的比較分析)。

4、城市規劃的專題研究:根據各個城市的具體情況和規劃的具體要求而確定。

5、城市用地的分類 10大類,46中類,73小類。總規:大類為主,中類為輔;分割槽:

中類為主,小類為輔;詳規:達到小類深度。用地標準:

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分四級(60.1-75 75.1-90 90.

1-105 105.1-120 );人均單項建設用地指標:居住18-28;工業10-25;道路廣場7-15;綠化大於等於9;建設用地結構:

居住20-32,工業15-25,道路廣場8-15;綠地8-15。

6、城市用地的自然條件評價 1)工程地質條件:土質與地基承載力;地形條件;沖溝;滑坡與崩塌;岩溶;**(有活動斷裂帶地區,慎重),強震區不宜建設城市,**斷裂帶上可設定綠化帶,不得進行建設。城市上游不宜建設水庫。

2)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水文條件:對待地面水,存在兩方面問題,水對城市的影響-防洪標準、措施的合理制定,保證城市建設的安全。城市建設可能對原有水系的破壞-過量取水、汙水的大量排放、改變水道與斷面等。

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後兩者可為城市水源,承壓水可為城市主要水源,地下水過量開採,會形成漏斗。

對地下水有汙染的建設專案不應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 3)氣候條件太陽輻射風象氣溫降水與濕度

7、城市用地的建設條件評價

用地布局結構方面

是否合理(城市功能分割槽與結構協調);能否適應發展需要;是否體現城市性質要求;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交通系統存在的問題和潛力。

2)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方面

3)社會、經濟構成方面

8、城市用地的經濟評價

1)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質

承載性是最基本的自然屬性;區位的極端重要性(與幾何位置、經濟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地租與地價。

2)主要影響因素

分三個層次:(1)基本因素層:土地區位、城市設施、環境優劣度、其他因素;(2)派生因素層:

繁華度、交通通達度,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設施、環境質量、自然條件、人口密度、建築容積率和城市規劃。(3)因子層:更小的側面。

9、城鎮體系規劃的主要內容

1)城鎮體系

在乙個國家或相對完整的區域中,有不同職能分工、不同等級規模、空間分布有序的聯絡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鎮群體。

2)規劃的目標和任務

是對城鎮發展戰略的研究,是在乙個特定的地區範圍內,合理的進行城鎮布局,優化區域環境,配置區域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並明確不同層次城鎮的地位、性質和作用,綜合協調相互的關係,以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3)層次

全國、省域、市(縣)域及跨行政區域等。

4)主要內容:9個方面可分4部分。

(1)調查分析**

綜合評價區域與城市建設和發展條件。

**區域人口增長,確定城市化目標。

(2)規劃布局(三大結構)

提出城鎮體系的職能結構和城鎮分工。

確定城鎮體系的等級和規模結構。

確定城鎮體系的空間布局。

(3)區域發展支撐條件

統籌安排區域基礎設施、社會設施。

確定保護區域生態環境、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歷史遺產的原則和措施。確定各時期重點發展的城鎮,提出近期重點發展城鎮的規劃建議。

(4)實施保障

提出實施規劃的政策和措施。

10、如何編制城鎮體系規劃

1)綜合評價區域與城市建設的發展條件

歷史背景、區域基礎、經濟基礎

2)**區域人口增長,確定城市化目標

3)提出城鎮體系的職能結構和城鎮分工

4)確定體系的等級和規模結構

5)確定城鎮體系的空間布局

6)統籌安排區域基礎設施、社會設施

7)確定保護區域生態、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以及歷史遺產的原則和措施。

8)確定各時期重點發展的城鎮,提出近期重點發展城鎮的規劃建議。

9)提出實施規劃的政策和措施。

11、城鎮體系規劃的成果的要求

1)檔案

文字是對規劃的目標、原則和內容提出規定性和指導性要求的檔案。附件是對規劃文字的具體解釋,包括綜合規劃報告、專題規劃報告和基礎資料彙編。

2)圖紙

現狀圖規劃圖

基礎設施及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等專項規劃圖

圖紙比例:1:50萬~1:10萬;重點地區城鎮發展規劃示意圖1:5萬~1:1萬。

12、城市總體規劃綱要的主要任務和內容

1)任務:研究確定總體規劃的重大原則,作為編制總規的依據。

2)內容:4個方面

(1)論證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條件,原則確定規劃期內城市發展目標;(2)論證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原則確定市(縣)域城鎮體系的結構與布局;(3)原則確定城市性質、規模、總體布局,選擇城市發展用地,提出城市規劃區範圍的初步意見,(4)研究確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礎設施開發建設的重大原則問題以及實施城市規劃的重要措施。

3)成果

(1)文字說明

簡述城市自然、歷史、現狀特點。分析論證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發展優勢與制約因素,初步劃出城市規劃區範圍;原則確定城市發展目標、城市性質,初步**人口規模、用地規模;提出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和布局的初步方案;對城市能源、水源、交通、防災、環境保護、重點建設等提出意見。提出制定和實施城市規劃重要措施的意見。

(2)圖紙

區域城鎮關係示意圖:1:5萬~1:20萬,標明相鄰城鎮位置、行政區劃、重要交通設施、重要工礦和風景名勝區。

城市現狀示意圖:1:1萬~1:2.5萬,標明城市主要建設用地範圍、主要幹道以及重要的基礎設施。

城市規劃示意圖:1:1萬~1:2.5萬,標註各類主要建設用地、主要幹道、河湖水面、重要的對外交通設施等;

其他必要的分析圖紙。

13、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和內容

1)主要任務

綜合研究和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空間發展形態,統籌安排城市各項建設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項基礎設施,處理好遠期發展和近期建設的關係,指導城市建設和合理發展。

2)主要內容:14方面,7個部分

(1)體系規劃

編制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

(2)規劃布局

確定城市性質和發展方向,劃定城市規劃區範圍。

提出人口、用地規模,確定空間布局、功能分割槽以及中心區位置。

(3)基礎設施支撐

確定城市內外交通系統的布局及主要交通設施的規模、位置。

綜合協調並確定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目標和總體布局。

(4)治理與保護

確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標和總體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線。

確定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發展目標及總體布局。

確定城市環境保護目標,提出防止汙染措施。

確定需要保護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蹟、歷史文化保護區,劃定保護和控制範圍,提出保護措施,對歷史文化名城要編制專門的保護規劃。

(5)安全保障

提出人防建設、消防、防洪、抗震防災規劃目標和總體布局。

(6)建設安排

確定舊區改建及用地調整的原則、方法和步驟,提出改善舊城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和措施。

協調市區與近郊村鎮的各項建設,劃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綠色空間。

編制近期建設規劃。

(7)有關建議

進行技術經濟論證,提出規劃實施步驟、措施和方法的建議。

14、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

1)基礎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

條條調查——城市各有關部門的資料調查。

塊塊調查——調查各類用地的分布與面積。

城市用地適用性評價——綜合各項用地的自然條件以及整備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與經濟性,對用地質量進行評價。

評價因素——地基承載力、地形坡度、地下水位、洪水淹沒深度、工程地質。

一類用地——適於建設用地,地形坡度在10%以下,地基承載力能夠滿足要求,地下水位低,沒有百年一遇洪水淹沒危險,地質條件良好。

二類用地——採取工程措施後適於建設用地,土質較差,地下水位較淺,洪水淹沒深度不超過1-1.5m,地形坡度較大,地質條件需要採取工程準備措施。

三類用地——不適於建設用地。地形坡度超過20%,洪水淹沒深度超過1.5m,有嚴重的不良地質現象,

2)確定經濟技術指標

3)確定城市性質

概念:城市在一定地區、國家乃至更大範圍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擔負的主要職能,由城市形成與發展的主導因素決定。

依據和方法:巨集觀分析、城市自身發展因素分析、方法——定型為主、定量與定性相結合。

應注意的問題:不照搬現狀,也不脫離現狀;定位要有依據,不能人為拔高;既要避免空洞的共性,又要避免不分主次、將各種可能一一羅列。表述要準確,簡明扼要(一般不超過3句話)。

4)城市規模:人口規模

城市人口的內涵:地域性(實體概念)、時間性(階段性)、類別性(非農業人口、城區內農業人口、一年以上流動人口)。

構成情況:年齡、性別、家庭、勞動、職業構成。

合理確定城市人口規模的意義:是規劃的基本引數,影響規劃布局結構、配套設施數量和標準。

人口**的依據和方法

人口**應注意的問題

城市用地規模**

5)城市總體布局應遵循的原則

城鄉結合,統籌安排。

功能協調,安全和運轉高速。

依託舊城,緊湊發展。

分期建設,留有餘地。

6)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集中式(網格、環狀、環狀放射、混合、帶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分布式。

7)城市用地布局的藝術性

15、城市總體規劃成果要求

1)檔案:文字和附件

2)圖紙:大、中城市1:1萬~1:2.5萬;小城市1:5000~1:1萬;建制鎮1:5000。

16、城市分割槽規劃的內容和編制方法

1)主要任務

2)主要內容

3)成果

檔案:文字和附件

17、城市詳細規劃的型別和任務

1) 任務

2)型別:控制和修建

18、控制性詳規內容和編制辦法

1)任務

2)內容

3)控制指標

規定性指標——用地性質、用地面積、建築密度、建築高度、建築紅線後退距離、容積率、綠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車泊位及其需要配置的公共設施。

指導性指標——人口容量及建築形式、體量、色彩、風格、環境要求。

19、控制性詳規成果要求

1)成果

文字(包括規劃範圍內土地使用與建設管理細則並附地塊控制圖則)

和附件2)內容要求

3)圖紙內容:現狀、規劃、道路交通及豎向規劃、工程管網。1:1000~1:2000。

20、修建性詳規的內容和編制方法

1)主要任務:對於要進行建設的地區。

2)內容:

21、修建性詳規的成果要求

規劃說明書和圖紙。

1:500~1:2000。

城市規劃第四章

區域經濟空間演化理論 1增長極理論 佩魯 區域經濟中的增長極是指主導產業 創新行業及其關聯產業在地理空間上集聚而形成的經濟中心。有以下特點 從產業發展看,是通過與周圍地區的經濟技術聯絡而成為區域產業發展的組織核心 從空間角度看,通過與周圍地區的空間關係而成為支配經濟活動空間布局的重心 從物質形態看,...

城市規劃原理第四章

一單項選擇題 1.年齡中位數在 為成年型人口。a.20歲以下 b.20歲以上 c.20 30歲 d.30歲以上 2.了解年齡構成的意義不包括是 a.掌握就業情況和勞動力潛力 b.分析年齡結構,有助於確定各類商業服務設施的建設規模 c.掌握學齡前和學齡兒童的數量及發展趨向,有助於確定托幼和中小學的數量...

第四章知識點

c a exploration 網路基礎知識 4 osi 傳輸層 4.0 本章簡介 4.0.1 本章簡介 第 頁 1 無論是本地還是全球,資料網路和 inter 都能為人們提供順暢 可靠的通訊,以此支援以人為本的網路。人們可以在一台裝置上使用多種服務來傳送訊息或者檢索資訊。電子郵件客戶端程式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