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級導遊考試新教材內容導遊知識專題

2021-03-04 08:03:04 字數 4296 閱讀 8671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

【考核要點分析】

一、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

1.文化是人類誕生之後發生的現象,「文」就是「人文」,文化就是人文化,是人類面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與自然鬥爭中順應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在改造社會、改造人本身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

2.凡是文化都具有群體性或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

3.作為傳統文化,其傳承性的特徵尤其突出。

4.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有著鮮明的歷史性、歷時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並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中國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5.中國傳統文化有物質、行為、制度、精神(社會意識)四種形式的文化內容。

6.社會意識文化也可以稱為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7.從不同的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劃分為多種型別: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1.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傳承連續而完整

(1)距今約180多萬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猿人和距今約170萬年的雲南元謀猿人,他們已經有了簡單原始的漁獵生活,可能有了最初的用火熟食。

(2)北京猿人(距今約五六十萬年)已被世界公認,已學會用火熟食,開始了人類飲食史和掌握自然力的一次革命。

(3)華夏族形成於夏時,至漢代形成穩固的、人口數量最大的漢族。

(4)中國文化已經有180萬年的歷史;以華夏族開始形成為標誌,中華民族文化的文明史也有五千年之久。

(5)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惟有中國文化沒有中斷和結束過,是惟一傳承連續而完整的文化序列。

2.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樣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注:中國大文化圈的形成始於秦漢時期。

3.中國傳統文化是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魏晉以後)為主體的文化。

(1)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體是不同文化元素的有機融合體。

(2)中原地區的漢族文化,在秦漢之後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三位一體的文化結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3)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倫理道德文化(即一般所說的經世致用的「治世」文化);道家文化主要是哲學文化;佛家文化是純粹的宗教文化。

(4)如果說儒家文化是「入世」文化的話,那麼道、佛文化則是「出世」文化。它們相輔相成,互為表裡,構成傳統文化的主體。

(5)莊子提出保命全性學說,為個人自我解脫提供了乙個**。

(6)「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孟子提出的人生價值觀。

(7)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儒以修己為體,以治人為用;道以靜為體,以柔為用;佛以定為體,以慈為用。」

4.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廣泛、內涵精深

(1)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佛文化為主體。

(2)哲學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文化的最深層面,是文化發展的最高形態。

(3)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精深最集中表現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湛深邃上。

(4)「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由道家哲學思想演變而來。

5.中國傳統文化是胸懷廣闊、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對待外來文化的心態:「以尊臨卑」、「以華制夷」。

6.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古代東方文化的代表

沒有四大發明,就不會有西方的資本主義,不會有現在的世界。

二、中國古代思想流派

(一)中國古代思想流派簡述

1.夏以前,堯舜的「禪讓」制對後世儒家影響至深,是「公天下」的「聖世」典範。

2.夏、商、西周三代的「家天下」。

3.在堯舜至「三代」之時,產生了兩個極為重要的、影響至今的哲學思想體系:「八卦易學體系」和「陰陽五行體系」。

(1)八卦:相傳由伏羲所創。是《周易》中的八種符號,象徵著八種自然事物和現象。

(2)「三易」:夏代的「連山易」、殷代的「歸藏易」、西周的「周易」。

「儒易」:春秋時期,主要是儒家學派繼承了易學。

「道易」:道教產生後,以太極八卦圖為其標記。

研究的流派:**易理的「學理易」和發展占筮之術的「術數易」。

(3)《易傳》即解釋《周易》之言,相傳為孔子所作。它是《周易》之外反映易學流派思想最重要的資料。其中反映的樸素辯證觀更為難得。

(4)陰陽五行相生相剋:

相剋:金→木→土→水→火→金相生:金→水→木→火→土→金

(5)「五行」一詞早在夏代已出現。夏至商是陰陽五行說的萌芽時期,至春秋戰國最終形成體系。

(6)「陰陽」與「五行」結合,構建了萬事萬物的結構框架及其產生、發展、變化的關係模式,可用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存在及相互關係。

(7)戰國時期,出現了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學派。

(8)儒家將陰陽五行學說神秘化,把「天人合一」神化為「天人感應」,創造出迷信的讖緯經學。

4.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學術思想最為開放、流派建立最為眾多的**時代,為此後中國古代學

術流派奠定了思想基礎。

5.墨家學說:

(1)墨家的創始人:墨翟(春秋時期人)

(2)墨家學說與儒家學說同為當時的「顯學」。

(3)墨家學說可歸納為「天志」觀基礎上的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兼愛、非攻、非命、明鬼等。

(4)墨家學說代表了以手工業者為主的下層百姓利益。

(5)「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是墨家的律法。

6.兵家學說:

(1)代表人物:春秋時期的孫武,代表作《孫子兵法》。戰國時期的孫臏,代表作《孫臏兵法》。

(2)日本學者稱孫武的《孫子兵法》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

7.法家學說:

(1)法家學派是繼承春秋子產提出法治主張、戰國初期魏國李悝主持變法、著《法經》之後,至戰

國中期形成的學術流派。

(2)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都是著名的變法者。

(3)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著有《韓非子》一書。

(4)韓非子的「法治」理論是乙個「法」、「術」、「勢」三位為一體的體系。

(5)法家在秦代被作為實際上的官方學術而推崇。

8.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學術思想流派:

(二)儒家思想流派

1.孔子學說的主要內容

(1)「仁」學; (2)「禮治」觀; (3)認知、教育、修養觀。

2.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簡介:

(1)生活於春秋末期,開私人講學之先風,培養了**三千多人。

(2)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3)孔子被帝王奉為「大成至聖先師」,封為「文宣王」,被封建社會尊為「聖人」。

(4)儒家思想是2000多年來我國傳統文化主體思想中的主流。

(5)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儲存在由其**或再傳**編纂的《論語》中。

(6)與孔子有關的典籍:《易傳》、《儀禮》、《札記》、《春秋左傳》及諸子著作。

(7)孔子的言論有:「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修齊治平」。

3.孔子的「仁」學

(1)孔子學說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仁學的提出,既關係到個人人格的修養,又關係到家庭倫理,還關係到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政治倫理。

(3)「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則,「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政治統治。

(4)「仁學」是從宗法血親關係出發,推廣到社會的、由血統到政統到道統的理論,是中國傳統文化倫理、社會、政治學說基本框架的理論基礎。

4.孔子的「禮治」觀

(1)「禮」是孔子學說中又乙個重要內容。「禮」是「仁」的外在表現。

(2)「禮」是社會制度和禮節儀式。其功用是「整民」(治民),「政之輿」(推行政治統治的工具)。

(3)儒家的「仁」和「禮」,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心理基礎。

5.孔子的認知、教育、修養觀

(1)認知觀:「學而知之」、「學而時習之」。

(2)教育觀:「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3)修養觀:「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①「平天下」是「經世致用」的最高境界,也是封建社會裡很多知識分子追求的理想目標。

②修身的具體方法:自訟、反省、慎獨

③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盡心知性」、「養浩然之氣」,宋明理學家的「主敬」、「存理去欲」、「致良知」等。

④「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的名言。

6.儒家流派的發展演變

(1)孟子的「仁政」、「民本」、「性善」、「氣節」說

①儒家發展到戰國時代最著名的代表是孟子。孟子對儒家思想做了全面、深刻的發展。主要表現為:

「仁政」:把孔子的「仁政」學說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倡導「以德行仁」。

「民本」: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以民為本思想。

「性善」: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論。內容是「仁、義、禮、智」。其根苗發端是人人都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2023年中級導遊考試《導遊知識專題》

81 產品具有的特點 表面上分布兔毛狀析晶斑紋稱 兔毫盞 釉面花紋為斑點狀 油滴 強光照射下呈現不同顏色 曜變 a建窯 b德化窯 c磁州窯 d耀州窯 82 德化窯是中國 的代表 a白瓷 b青花瓷 c白釉瓷 d青白瓷 83 是中國民窯的典型代表,是我國重要的外銷瓷產區。a石灣窯 b德化窯 c磁州窯 d...

2023年中級導遊考試《外語》考題

一 詞彙翻譯 請用所報考語種將下列詞彙翻譯成外文,填寫在題後的橫線上。每小題1,5分,共45分。1 公平競爭 2 交通堵塞 3 壁壘 4 沙塵暴 5 文化傳播 6 能源短缺 7 一國兩制 8 禁忌 9 救災物資 10 亂收費 11 個人信貸量 12 應變自如 13 朝聖者 14 健身房 15 可持續...

2023年中級導遊考試《導遊知識專題》試題

一 單項選擇題 下列各題只有乙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前的英文本母填入答卷中相應題號後的空格內。每小題1分,共50分。1.中國菜餚的烹調在 時期出現了一些烹調書籍和食品著述,開始了烹飪技術由 術 到 學 的過渡。a.春秋 b.漢晉 c.隋唐 d.宋元 2.下列藥物中,具有清熱功效的藥物是 a.麻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