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職業選擇的十大關係

2021-03-04 05:23:33 字數 5435 閱讀 2484

第一大關係:「熱門」vs「冷門」

從cdp發展水平來看,可以對「熱門」 「冷門」行業的區分有個參考值。

造成「熱門」很熱、「冷門」很冷的原因是很有趣的。舉例來講,到餐廳吃飯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有乙個習慣,就是去人多的餐廳,而不去寬鬆沒人的餐廳。熱門如麥當勞,熱門但沒有營養。

在熱門行業中找工作,一般人會想到,這個行業現在「井噴」式發展,相應的對人才需求也一定是井噴式發展。但這個想法可能是錯誤的,就是因為某個行業很熱,所以它對人才的需求是很冷的。

對熱門行業的選擇要有非常強的競爭力,包括要有對待熱門行業中的冷臉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多人在熱的行業中可以遇到特殊的機會,比一般人在冷的行業可以獲得更多特殊利益。相反,冷的行業中卻可能提供更適合一般人才的機會。

比如現在市場上賣飲料,銷售非常好。但是市場中的定律是,當一樣產品賣到「火」的時候,它離「衰「就很近了。職業也是相同的道理,特別熱的職業,不一定是普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相反在一些冷的職業中,有可能學到有用的技能。

冷的行業不是因為處在「前增長」中,就是處於下坡狀態——再走下坡路的情況下,要考慮的是怎樣改變眼前的困境;處於前增長的狀態,意味著離熱不遠。所以對很多人才來說,在熱門與冷門之間不妨選擇「冷門」。

第二大關係:「有名」vs「沒名」

通常,人格分為兩種,一是內在型人格,另外一種是外在型人格。

內在型人格的特點是做事情主要自己舒服,有自我滿足的標準;外在型人格就比較在乎選擇有普遍影響力的組織作為自己的存身之所。很多在貧困家庭中出生的孩子,他的優勢是積極向上,弱點是愛慕虛榮。愛慕虛榮有個特點就是愛到大單位工作,這類人是從組織的規模於組織的名聲中尋求滿足的——在乙個大規模的組織中工作,成為這個組織的一部分,以此為榮。

但是在乙個大的單位中,乙個人是如此渺小,就象我常講的「王八跟池塘」的理論:大的海龜,感覺自己很大,當它跑到海浬去的時候,就小到看不到它的存在;而只有海龜三分之一打的龜跑到水池中,就顯得很大了,所以乙個人才在適當的小行業中更容易出頭。當然在這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的區分,而是根據個人不同的人格特點來確定。

第三大關係:「長期」vs「短期」

有些人從小就認為自己有什麼樣的愛好,其實這個人並不一定是只有這樣的愛好。

職業也是一樣的,很多人選擇的第一職業是有很多陰差陽錯的原因導致的。所以大家找工作不要緊張,大家做好準備,剛工作的三年之內跳三跳找找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像產品,在做市場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一兩個市場來試驗一下,看一下市場反應如何,運營模式有什麼問題,之後再決定是否推廣。

我認為,從中學開始,真正的好學生是「中才」——中等人才。考試名列前茅的很多學生是被廢掉的,因為這只能證明他是通過了我們這個教育體系的要求,而在這個教育體系中拔尖是意味著會有很多東西喪失的:喪失想象力和豐富的其他愛好。

當然。如果你是最差的學生,太不符合規則,就容易越軌,這樣的人才進入組織的時候,也容易出現問題。站在團隊作業的角度來講,乙個好的團隊往往既不是由最好的人才也不是由最差的人才來組織的,而是由中才組織的。

中才意味著在接受了社會化的教育之後,適當地保留了自己的發展興趣,沒有離社會主流太遠又還有成長的空間。

你在23~28歲之間跳槽,都是很正常的。但當你29歲的時候,就要穩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三十歲之後還是半年換乙個工作,還不能穩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這樣的人的發展前景就很危險。

畢竟晚成的大器還是少,因為人們認定你是習慣性跳槽——習慣性跳槽涉及乙個人的職業道德。在乙個領域想要做資深人員,要有職業聲望、職業造詣才能成功。而職業造詣是要有相當的積累才能培養出來的。

所以我們說短期內的職業調換是為了有更適當的職業定位;而從長期來看,職業的調換是為了使自己找到最合適的位置,調換本身不是目的。

第四大關係:「創業」vs「就業」

創業就是自己當自己的老闆,就業就是給人家打工,幫人家幹活。

現在實際上這兩個概念的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兩點的界限也不是那麼明顯了。在就業過程中,如果職業聲望很高,老闆擔心你離職,匯給你一些股份,讓你成為股東,由此也可以發現,就業也可以是創業的前奏。創業有時候也跟就業一樣,但是老闆必須加班——在這種時候,很多創業的人是在幫就業的人打工。

這些事社會進步很重要的表現。哪種人適合創業?虛榮心很強的人適合創業,我這裡所講到的虛榮心跟剛才提到的外在型人格的虛榮心有很大的區別,這種虛榮心是喜歡自己作主還要有堅強的信念與承受力。

總的來說,這個世界上適合創業的人並不多,我看也就是不超過5%的人適合創業。但在中國有創業心態的人很多,原因是羨慕老闆的自主和富有。但是實際上大部分的創業者並沒有成功,我們羨慕的創業成功者本身寥寥無幾。

大部分創業的人30之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30~50歲生活在守業的煎熬中,50歲之後生活在心臟病的籠罩中。總的來說,包括那些已經真正的貧困就是沒有時間去真正享受生活。

創業與就業最大的區別,創業是尋找資源、創造資源,而就業往往是運用資源。

第五大關係:「封閉」vs「開放」

封閉是指專業,開放是指貫通。

做人力資源的人可以發現,有的人才可以同時做很多任務作,而且可以做得很平衡;有的人才乙個時候只能做一種工作,如果讓他做第二個工作,那麼會導致兩個工作都不能做好。

人的社會資本有三個要素:一是信用,信用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先行投入,擁有廣泛「社會債權」的人——信用是可以轉移支付給你的,如果請乙個人吃了頓飯,沒有要人家回請,當你有困難的時候,也許對方就會以幫忙的方式支付給你;二是大洞,乙個人平時是生活在乙個社會結構中,周圍的人都是在這個結構中,所以就不能感覺到你的能力有什麼特別或者不同,但是如果到另外的社會結構中,稍微表現出一些原來社會結構中的知識,那個結構中的人就會感覺你的水平很高,所以人們在社會結構的交流中獲得人們對你的推崇;三是過組織生活,組織生活是指在生活、工作中要經常運用一些團隊交往的方式,結交陌生人,維持和老朋友的交往,從而保持社交的規模效應。我們在社會中的發展,包括人們的推崇、尊重跟個人的社會資本擁有的總量成正比,社會資本是限定社會地位的依據。

乙個單一的人才,可以在乙個領域發展得很優秀,例如陳景潤,他除了數學之外,其它的只是大體一概不懂,但是他可以在這個單一領域發展成權威。但如果做組織管理方面的工作,則需要更多的開放性層面的人才,精通社會資本經營之道的人才。

第六大關係:「國際」vs「國內」

有些中國人有個誤解:國外的就是國際的,就是西方的,就是先進。

其實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國際」的概念對應於堅持一國特性的那種特點。如果在與一些國外人士溝通的時候表現得堅持傳統或者中國優越感,這些人就會認為我們過於中國化,不能融入國際潮流,如果乙個人能夠在良性的溝通中尋求共識,能夠用最適當的方式轉移資訊、知識、資本,這就蠻國際化了,不是必須被國外人管治、合資、教育才是國際化的不二標誌。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道理,有的人比較認同、尋求外國的東西,這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還是有很多獨特的本地人文因素,要在實踐中消化揣摩真正適合國人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在有些範圍內,中國人的變通能夠最好生意;在有些範圍內,西方公司的規範化和職業倫理雖然顯得有些超前,但是還是代表了一種前瞻性的價值。乙個國際公司很不以為如何的留學mba,對於乙個溫州的民營企業主來說就是乙個大大的人才;很多有機關經驗的人感到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很多保守的美國投資家來說,就是難得的新鮮知識。這是一種交融互動的過程。

在社會經驗的意義上,這兩者都有值得專業人才學習的地方,也有專業人士發展的空間——或許國際機構提供更多的規範和安全感,而國內機構可能提供更多的擔當性和興奮感。

第七大關係:「多學」vs「少學」

在學校裡面要多學,工作之後要少學。

學校是開放式的學習機會,可以多學習,了解各種各樣的東西,原因是沒有人等著你幹活;在單位裡,老闆關心的是你能做什麼,而不是你學得好壞。人需要有特定的學習時間,但基本不是在工作中。歐美國家不少人很流行工作一段時間後中斷一下,再完全融入到學校的環境中去學習的這種方式。

原來學習的專業,把你限定到一定的範圍內,但當乙個人接觸社會一段時間後,會發現乙個領域的只是訓練不足的方面,通過學習再來補充些,這是一種被動學習的方式。

同時還要注意在用的時候少學習。所謂「少學習」,是說在我們主動學習的時候,由於過分自主,選擇的是自己喜好的類別和內容的知識,會不斷強化自己的偏向,從而使得自己不斷說服自己世界上的道理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學習越多,就會越固執。

「少學習」的另乙個含義,是不要過於龐雜——各個學科都是有流派的,有些老師把翻譯過來各個流派的知識都給學生,就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不系統,好像雜耍一樣,實際上根本不能配套。被動學習裡的多學習和主動學習裡的少學習可以使得我們兼得擴大見識和強化務實之用。

第八大關係:「管理」vs「被管理」

一些人感到名校很多畢業生當乙個普通的職員都不合格,但問題是,名校的很多同學自認為自己當老闆都綽綽有餘。

我個人認為,在名校讀書最大的優勢是增長見識,但是對於學習基本功的本科生來說,在這裡讀書就不見得是好事。一些同學分不清學校的榮耀和自己的本事之間的區別,出現了突出的名校寡德、名校低能的現象。從管理乙個國家到管理乙個小公司,最傑出的管理者是了解疾苦,而又能以超脫的方式進行管理,不陷入其中。

如果乙個人到乙個團隊裡認為自己天生就是當總經理的材料,通常這個人往往就當不成總經理,團隊認同就通不過。

《聖經》裡告訴我們乙個道理——耶穌說如果你去做客,千萬不要貿然佔據上座,到了之後最好選擇最下座,主人家可能會跟你說,請你做到上座,因為你是我今天請來的最尊貴的客人,這是你就獲得了榮耀;假定你來了之後自認為是上賓,坐在主席上,結果主人對你說,對不起,我今天請了更榮耀的客人,請你換去下座,這時你就得了羞辱。

第九大關係:「個體性」vs「組織性」

在招聘的時候,有些人惟恐面試者不注意他,所以侃侃而談。很有特點,很有個性,很另類,但是這樣的人很可能得不到工作,除非是廣告公司招創意人才。

在乙個組織選擇員工的時候,組織是個集體,它要找的人是要跟這個組織相容的,一方面它需要你有適度的個性,另一方面它需要你表現出一定的意願——意願跟這個組織相容。如果你只想表達個性,那你只適合自身、個體發展。大學生或者乙個換工作的人,在選擇職業之前,都要仔細研究好自己將來要就業的到底是什麼地方,然後再考慮到了這個環境中我們應該怎麼做,要了解這類組織對人的要求是什麼,這樣,在設計自己的時候才能知道如何與這個組織相容。

第十大關係:「興趣」vs「技能」

乙個優秀的職業人士通常是在自己的工作當中突出的實現了自己的職業興趣。

有很多人會感覺,這個工作累,但是優秀的職業人士會認為,只要我喜歡,累點就累點,累點也開心。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興趣貫穿在我們的職業規劃之中,人的成就感跟趣味成正比,乙個方面來講,你是承擔任務的,任務要求我們有很多的技能、技巧,有很多方面也不是我們擅長的。通常我們找到乙份工作,我們從事一項任務,70%是適合個人興趣的就很不錯了,因為我們做的大部分事情,不是針對我們乙個人,還在很大程度上是滿足社會的要求的,真正100%滿足我們要求的工作幾乎是沒有的。

從職業評價的角度而言,實現興趣是幸運,而具有職業責任感則是一種專業操守。

我們可以把人分成三種:第一種人有堅強的神經,他會選擇自己本身不願從事的職業,這種人很可能會有突出的自我突破和社會使命感;第二種人只幹自己100%喜歡的,能夠這樣做比較困難,有很多人在追求這個過程中發現了一種東西,就是寂寞,追求絕對自我滿足的人,最大的結果就是寂寞,因為我認為很滿意的東西,為什麼其他人就不理解;所以在這兩者之間有乙個第三種人就是,選擇70%喜歡的,而當面對30%不喜歡的時候,還有足夠的修養去認真對待。人們30歲之後最重大的挑戰是如何面對這30%不喜歡的。

我們盡量避免不喜歡的,但是有的時候不喜歡的東西正是我們成事的必要條件;我們喜歡追求興趣,但興趣要有節制,因為任何過度的興趣都可能意味著腐敗。(摘自讀者)

演講的十大關鍵

1 我喜歡演講 2 我喜歡我自己 3 我喜歡我的聲音 4 我喜歡我的動作 切菜 小切 大切 單手切 雙手切 炒菜 小炒 大炒 單手炒 雙手炒 5 我喜歡我的面部表情 6 我喜歡我眼神的表達 7 每次演練都要當比賽 8 每次比賽都做充分的準備 9 永遠講對聽眾有幫助的,不講自己想講的。10 演講的唯一...

組織人力資源管理診斷的十大關係

對組織進行人力資源管理診斷,往往覺得無從下手,一般的做法是針對該組織的各種制度 流程和人員分別進行調查,但有時拘泥於組織的現行體制框架,難以形成獨立 系統的思考和判斷。如果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理論結構方法,將組織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分解成十個基本關係問題,從聯絡的角度進行多角度 全方位的審視,能夠...

時間管理的十大關鍵

一 時間管理第一大關鍵是設立明確的目標 成功等於目標,時間管理的目的是讓你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更多你想要實現的目標 你必須把今年度4到10個目標寫出來,找出乙個核心目標,並依次排列重要性,然後依照你的目標設定一些詳細的計畫,你的關鍵就是依照計畫進行。二 第二個時間管理的關鍵是你要列一張總清單,把今年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