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生觀價值觀人生價值觀

2021-03-04 05:23:33 字數 5167 閱讀 7378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

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慾,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欲主義人生觀。

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欲,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

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

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演化論者說,人是猿猴進化而來的。高階動物既是低階動物進化而來,也就難怪唯物論者亦高呼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因而導致出人類鬥爭殺伐的悲劇了。

某些宗教家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生命若是上帝創造,人的窮達禍福若是由上帝或其他神祇主宰,個人的行為意志尚有什麼價值?

以下是佛教人生觀的介紹: 早在釋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時,印度的思想界有所謂外道六十二見--外道對人生問題的六十二種見解,我們來看看最著名的幾位大師,他們對人生問題的看法:

一、富蘭那迦葉--他是一位懷疑論者;他以為人生的善惡,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不過因社會習慣而來。因此,社會習慣所謂善惡,未必就是真善惡,所以為善為惡不應有業報。

二、末伽梨拘舍羅--他是主張宿命論者;他以為人的行為及命運,皆受自然法則所支配,非人力所可如何。所以人若求解脫,只有聽其自然,到了命中註定該解脫的時候,自然就會解脫。因此他主張一切聽於命運。

三、阿夷多翅舍欽婆羅--這是一位古代的唯物論者;他主張人生由四大--地水火風四種物質構成。物質之外,更無生命。人死之後,一切斷滅。

所以他主張人應追求目前的享受,而排斥一切倫理道德。

四、浮陀迦旃延--他主張心物二元不滅論,他說人生由七種要素--地水火風苦樂生命--合成,生死僅為七要素集合離散現象,七要素本身並不因此而有生滅。

這些見解,或為無因論,或為斷滅論,皆有所偏,而非中道。千古以來,能說出我人的生死由來,人生的價值意義的,只有釋迦牟尼世尊。他以至高無上的智慧型,洞見三界有情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真相;把宇宙人生之謎,作了個圓滿的解答。

世尊對人生問題作何解釋呢?這應先自我人的生死由來說起。

編輯本段

佛性與妄心

釋迦牟尼世尊於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之際,世尊雲:『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世尊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這智慧型德相是什麼呢?原來智慧型德相,就是萬德萬能的佛性。

佛性又稱真性,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實相等。名稱雖然不同,實際上是乙個東西。它就是我們各人原具的本性。

這種本性,本來就具足萬德萬能。它靈明洞徹,湛寂常恆,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與佛無二,但由於無始以來,被妄想執著掩蔽了本體,使具足的德能不能顯現。這好比一面光明的鏡子,蒙上了塵垢,蓋沒了鏡體固有的光明。

不過鏡面雖蒙塵垢,而其原具的光明並未損減,一旦揩去塵垢,光明依然可以顯現。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來靈明洞徹,萬德萬能,但因妄想執著,以致起惑造集,輪迴六道。這種妄想執著又稱無明,無明梵語尾彌,意思是指暗鈍之心。暗鈍之心並非指我人的肉團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別、認識,對境攀緣的妄心。

事實上,佛性與妄心,智慧型德相與妄想執著,原本不是兩樣東西,但因有了真妄,動靜,明暗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佛性和妄心的分別。性譬如水,心譬如波。水是靜態,水靜則明朗;波是動相,波動則昏亂。

水是體,體則真實不變;波是相,相則虛幻生滅。這其中雖有動靜明暗真妄之別,但在本質上仍是不二的。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的本性,只因妄想執著,成為妄心。這妄心,就它的暗鈍來說,叫做無明;就它的能障覆自性來說,叫做業障;就它的熏習纏縛來說,叫做習氣;就它的動擾不安來說,叫做煩惱。總之,無明、業障、習氣、煩惱,都是虛妄生滅,幻化不實的東西。

關於妄心的作用,大乘義章中有一段說明:『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執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這就是說,我們萬德萬能,靈明洞徹的本性,因為妄想執著,而幻生起一種不明的幻覺--無明,這種無明與本來圓明朗照,湛然常住的本性和合起來,相續相牽,熏習不已,便成了阿賴耶識。

因此,就使我們原始清淨純真的本性,變成了染淨交參的識,這識再因妄想而起概念--佛法上稱阿賴耶識中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物件的境界--佛法上稱為阿賴耶識中的相分。這樣一來,使我們本來靈明洞徹的本性。

就因無明而發生變化。好比澄清的水因微風而起了波紋--幻相,這時,本性已因無明的汙染而成識,此識中又有了兩種分別:一者是由心所生的境--幻相,又稱相分;一者是緣其幻相的見照作用--見分。

有了相分見分的幻覺後,接著又起了一種錯覺--末那識的產生。末那識不知道相分見分同是本性的幻影,因而執著見分為我--我之能見;執著相分為我所--我之所見。如是執著不已,礬緣不息,由這個錯覺的我而礬緣,分別,取捨我所有的一切事物--我所愛,我所憎,我所好,我所惡。

於是由此中更產生了一種虛妄的想像--意識。意識出現之後,喧賓奪主,不但代有了本性的地位,並把阿賴耶識和末那識也置之腦後。它成了人生--其他有情亦然--的主宰,好其所好,惡其所惡,--去胡作亂為。

同時,意識尚有一批助手--眼、耳、鼻、舌、身,五識。藉著這批助手的力量,貪圖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快樂,而有貪嗔痴慢疑諸煩惱。由此而造下無量善惡之業。

但意識是妄想執著而有,本來幻化不實,當人生四大分離--死亡之際,意識隨之散滅,只留下乙個生死流轉的根本--阿賴耶識,去承受那因善惡之業所招致的果報。

編輯本段

阿賴耶識

大乘佛法的法相宗中,把我人這一顆對境攀緣的妄心,分析為八個識,這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中的前六識,係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

六識中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五識,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不能代表別種識發生作用。而第六意識,則是由前五識所引,助它們發生作用的。譬如眼之見色,只能了知是色,至於這色是黑是白,則有賴意識的分別計度。

耳之聽音,只能了知是音,音之含意也賴於意識的分別計度。所以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此外,意識尚能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

因此,迷悟公升沆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即研究到此前六識為止。但在大乘佛法上的分析,尚有

七、八二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第七末那識,譯為意,但因恐與意識相混,故保留末那的譯音。末那識的作用,是執定阿賴耶識中的見分為我,而恆審思量之,所以它的特點,是『執我』和『思量』,因為執我,所以與我痴(因無明故,不自知我相的真理曰痴),我見(執五蘊假合的我為真我),我慢(因我見而有倨傲自高的心理),我愛(於所執我而生之貪愛)這四煩惱常相應不離。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這乙個念頭,所以就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八識中最後乙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也是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的根本。此識中含有生滅,及不生不滅二義;不生不滅者,是覺,是真如,是本性;生滅者是不覺,是妄心。

梵語阿賴耶,意為無沒,我國譯為藏識。稱無沒者,是因它歷劫生死流轉,永遠不滅壞;譯為藏識者,因它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它是一切業力--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一切眾生,每有起心動念,或發為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乙個業種,這種子在未結果受報之前,都寄藏在此識中薰習,所以有能藏義。前七識的心心所法,算是能薰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的所薰所緣,故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執定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在八識生起的順序上說,此識最先生起。為諸識之首;但若由末歸本而言,則排居第八。此識為識之總體,亦為一切善惡業力之所寄託,故眾生死亡後,前七識俱滅,惟有此識受善惡業力之所牽引,在六道中再去投生受報。

眾生死亡前七識雖滅,但它們的功能仍存在於第八識中,所以受生之後,依然又起惑造業,使業種繼續積存,因此阿賴耶識也就在六道中生死流轉,永無出頭的一天了。

阿賴耶識如何生死流轉呢?這要從佛法上的十二緣起觀說起。

四、十二緣起的生命觀十二緣起,又稱十二因緣,亦稱十二有支。這是依因果法則,以開示有情生命三世相續的真相。

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其中,無明是過去之惑,行是過去之業,由識至受五支是現在苦果;愛,取二支是現在之惑,有是現在之業,生和老死是未來的苦果。這樣由惑造業,由業受苦,由苦而復惑,因惑復造業,復受苦,就是有情生命流轉的惡性迴圈。

但在這迴圈中因業受苦的根本,就是上節所說的阿賴耶識.

生命的**,由於無始以來本性因染成識,因妄想執著造作之業力寄託於識中,此識復受業力支配,在六道中輪迴公升沉。因此,我們可以在此說出生命的奧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賴耶識--也就是俗稱的靈魂。生命自六道而來,復往六道而去--事實上也無所謂來去,只是這個識,受著業力的牽引,在這六類眾生的生命之流裡,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

一旦因緣會合,生入人道,那就成了五蘊和合的我。

其實,識與名色結合的生命,並不一定就是人,不過三界六道,以人為中心,所以我們在討論生活問題時,亦假設以人為物件。假設說,神識以過去業力之因,生入人道,那麼在十二因緣的現在果報上說,就是倒識入胎,與父精母卯結合而成生命。此生命發育至六根具備,出生人間,漸次成長,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昧觸法六塵的感觸,而有苦樂的感受。

這便是十二因緣中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

有了苦樂的感受,就會躲避痛苦,追求快樂,此不獨於人,動物皆然。既然追求快樂,自然就有貪愛--貪財愛色,爭名奪利。然而過份擴張自己,就難免不影響別人。

少數人快樂,多數人難免痛苦,痛苦的人為了求得快樂,又不兔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當然,人群中也有捨己為人的仁人志士,克己安份的善良人民。但人的行為不管是善是惡,起心動意,皆是業種。這業種印入藏識--阿賴耶識中,以業的善惡,支配未來的生命--善者超公升,惡者沉淪,一切皆自己造作,沒有什麼上帝和神祇支配。

以上是十二緣起中現在三因的愛、取、有,三支。

未來之果呢?則由現在之業因,再去受生,再去受報,再作業,再老死,依然在生命之流裡,延續無盡。

今將十二緣起的內容圖示如下:

┌無明--本性妄想執著而有之迷惑煩-┐

┌過去二因┤ ├過去惑業

∣ └行--行為造作之業

∣∣ ┌識--為過去業力牽引,妄生顛倒分別而入胎之識---┐

∣ ├名色-五蘊的總名,在母胎中發育的精神與物質之混合體┤

什麼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為生存而忙碌,為事業而奔波,生命在社會中演繹。每當茶餘或者飯後,當乙個人靜下心來的時候,思緒就會變得廣闊,偶爾也會有一種想要想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這或許是賦予我們智慧型的存在給予的一種啟示吧?我們不妨在這方面多做一些思考。屌絲體悟 知識改變命運,智慧型掌控人生,當我們感慨命運不公的時候,不妨多學習點...

人生價值觀限時訓練

一 選擇題 每小題4分,15小題,共60分 1 2012年10月6日,首屆十大當代孟母頒獎盛典 在京舉行,女航天英雄劉洋的母親牛喜雲 致力於殘疾孩子公益講座的山東農婦田秀英等10人獲封 當代孟母 材料體現了 解析材料表明牛喜雲和田秀英等 當代孟母 為他人 社會做出了貢獻,體現了社會價值 同時,她也得...

「人生觀 世界觀 價值觀」討論發言稿

張家小學 何玉蘭 從內涵上講,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問題的總的看法 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和評價 世界觀是指人們對世界的各種現象和事物總的看法。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必須做到 確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人生理想 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的 追求創造和奉獻的人生價值 保持樂觀向...